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21|评论: 0

全国唯一高校代表!四川工商学院在津分享学生成果转化模式成关注焦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天津市大学科技园联盟发展大会暨天津市高校技术转移经理人能力提升培训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举办。本次大会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局联合指导,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核心宗旨,吸引全国220余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齐聚,共同探索高校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本次大会全国唯一发言的高校代表,四川工商学院副校长陈春发教授代表学校系统分享在学生成果转化领域的创新性理念与实践,相关内容成为全场关注焦点,为全国高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路径。

1.jpg

    在大会专家报告环节,陈春发以“学生成果转化的范式重构与价值重塑——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石与创新引擎”为题,传递四川工商学院在创新育人与成果转化领域的深度思考。报告开篇提出“战略认知革命”理念,打破传统育人模式中对学生创新角色的局限认知,明确“学生是不容忽视的核心创新主体”,直指当前高校创新资源挖掘的关键点。

2.jpg

    四川工商学院在实践中发现,青年学生群体蕴藏蓬勃的创新潜能,但传统模式下缺乏系统性的识别、引导与放大机制,导致大量创新资源未能有效激活。为此,该校从六大维度构建起完整的学生创新生态体系:以战略认知革新转变全校育人思维,用动态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定制化培养方案搭建顶层设计框架,依托产业学院、应用场景研究中心打造成果转化平台枢纽,以“价值共创、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凝聚校、企、师、生多方合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持续通过实践观察迭代优化模式细节。这一体系成功将学生创新从以往的“偶然涌现”,转化为有组织、可持续的系统性“必然产出”,为全国高校突破成果转化瓶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实践成效来看,四川工商学院的这一创新模式已呈现显著价值:学生创新能力与学科竞赛竞争力同步大幅提升,各类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持续走高;教师在协同指导学生创新过程中,职业发展获得新的支撑点,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度不断加深;合作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不仅收获符合产业需求的定制化人才,还能直接获取适配市场的创新成果,实习与就业的转化率实现质的飞跃,最终形成“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提质、企业获益”的四方共赢良性生态,充分印证了该模式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本次大会上,另有两位重量级嘉宾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分享重磅观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原司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作为长期主导高校科技政策制定、深耕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权威专家,其发言既承载着教育部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顶层思考,也凝聚着长期深耕行业的实践智慧,具有极强的政策指导性和行业引领性。他以“加强企业主导的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历程、高校创新资源配置规律等宏观视角,系统阐述了强化企业主导地位的协同创新路径,明确提出通过提升专利质量、优化政策激励机制、搭建精准对接平台等关键举措,构建校企双赢合作格局,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

3.jpg

    中国高校孵化器联盟秘书长陈静则以“以协同,燃引擎:大学科技园的时代使命”为题,提出大学科技园应发挥“桥头堡”作用,通过联盟化发展凝聚资源合力,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推动高校成果高效落地。

4.jpg

    雷朝滋的权威解读、陈静的行业建议与四川工商学院的创新实践,从三个维度体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路径。尤其是雷朝滋从国家政策设计与行业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强调,与四川工商学院构建的“校、企、师、生”多方协同体系形成精准呼应,这种来自行业顶层的理念契合,充分凸显了四川工商学院成果转化路径的前瞻性与科学性,进一步印证了其路径的影响力。
    作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行业发展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而四川工商学院作为全国唯一在大会发声的高校,其分享的学生创新主体理念与系统性实践路径,不仅突破了传统高校成果转化的思维定式,更从人才培育源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这一模式跳出“以教师或科研团队为唯一创新核心”的传统框架,将学生群体的创新潜能转化为成果转化的重要增量,为全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成果转化质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新选择。
    未来,随着政企校研协同合作的持续深化,四川工商学院的这一创新模式有望在更多高校落地实践,推动更多学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书写高校创新的特色篇章。(王俊 通讯员 郑周)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