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集市搭台聚合力·商圈服务赋新能”为主题的“乐枧商圈服务”系列活动在游仙区小枧镇成功举办。活动由中共游仙区委社会工作部、小枧镇人民政府、绵阳市游仙区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于10月25日、26日及11月1日先后走进思源社区、新华社区及小枧生态湿地公园,累计服务居民近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经济效应。
本次活动精准把握重阳节与音乐节消费契机,巧妙融合传统敬老文化与现代时尚消费,构建了“普惠服务+精准定位”的双轨服务模式。在思源社区与新华社区,中国邮储银行、中国移动等单位以亲切易懂的方式,为老年群体普及社保卡换代、防范电信诈骗等实用知识;同时,五谷杂粮粉、优质乳制品等民生商品受到居民热烈欢迎,实现了便民服务“零距离”。在小枧生态湿地公园,主题集市则聚焦年轻消费群体,文创产品、非遗手作等多元业态集中呈现,为商圈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活动通过“集市聚人气、人气促消费”的创新路径,有效激发了商圈经济内生动力。十余家参与单位及商户借助集中展销平台,显著提升了品牌曝光度与产品销售渠道,并以“接地气”的互动方式建立起市场信任。主办方通过统筹场地资源、整合宣传矩阵,为商家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活动探索出一条商家从“经营主体”向“治理参与者”转型的有效路径,在服务社区居民的过程中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据悉,此次“乐枧商圈服务”是游仙区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惠民兴商、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的一次生动实践。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具体执行方,成功扮演了资源链接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初步形成了“政府搭台、社工统筹、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协同治理机制。
展望未来,小枧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体系,进一步推动商圈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致力于让辖区资源“活”起来、惠民服务“实”起来、区域民心“聚”起来,为谱写“商居相融、共治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持续赋能。(消息来源/绵阳市游仙区尚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网评 | “小集市”做活“大治理”的启示 近日,游仙区小枧镇推出的“乐枧商圈服务”系列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以商圈为纽带、集市为平台的惠民行动,不仅让近千居民在家门口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优惠,更探索出一条“惠民兴商”与“共治共享”相互促进的基层治理新路,其背后的治理逻辑与发展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启示一:治理创新需找准“契合点”,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关键在于能否精准捕捉并回应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小枧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没有将治理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而是将重阳敬老的传统需求与音乐节的时尚消费热点相结合,既为老年人提供了防诈骗、社保咨询等“雪中送炭”的服务,也为年轻人准备了文创、非遗等“锦上添花”的产品。这种“普惠+精准”的服务矩阵,确保了活动能真正触达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群体,让治理效能可感可知。 启示二:发展动能需构建“共生体”,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同频共振。 现代治理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大合唱”,而非政府的“独角戏”。小枧镇模式的核心,在于有效构建了“政府搭台、社工统筹、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运作机制。党委政府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专业社工机构进行资源链接和项目执行,各类商家企业则在提供产品与服务中拓展了市场、树立了口碑。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各方“自弹自唱”的壁垒,形成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为商圈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不竭动力。 启示三:可持续性需依托“机制化”,促进短期活动向长效治理转变。 一场活动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如何将“一时之策”转化为“长久之计”。小枧镇活动让商户从被动的“经营主体”转变为主动的“治理参与者”,这是一个关键转变。当商家意识到,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时,其内生的参与动力才会被真正激发。未来,需要将这种联动机制固化下来,形成常态化的议事、协商、服务与反馈流程,确保“商居融合、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能够行稳致远。 小枧镇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大有可为。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善于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就能让“小集市”撬动“大治理”,用“商圈服务”赋能“美好生活”,最终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出温暖而扎实的民生答卷。(严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