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40|评论: 15

红军在龙坪山看到过珍禽异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0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军在龙坪山看到过珍禽异兽
1935 年的冬天,寒风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大地之上横冲直撞。天空总是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像一块巨大的铅板,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似乎随时都会崩塌下来。 image.png
红军战士们蜷缩在战壕里,破旧的棉衣根本无法抵御这彻骨的严寒。他们的手脚早已冻得麻木,每一次挪动都像是在拉扯着僵硬的冰块,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战壕里弥漫着一股潮湿、腐臭的气息,那是与寒冷一样,如影随形的敌人。 image.png
更糟糕的是,粮食已经快要见底了。战士们每天只能靠一点野菜和水煮的草根勉强维持着生命。肚子里空荡荡的,仿佛有无数只蚂蚁在啃噬,眼前时常会出现阵阵金星。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一阵剧烈的咳嗽,那咳嗽声在这寂静的寒冬里显得格外凄凉。​
为了寻找食物,战士们已经将战壕周围能吃的东西都搜罗了一遍。树皮被剥得干干净净,露出白花花的树干,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战士们的艰辛;野菜也被连根拔起,地面上留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小坑,像是大地布满了伤痕。可即便如此,饥饿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他们,挥之不去。​
珍禽异兽现​
就在战士们几乎要被饥饿和寒冷彻底击垮的时候,一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洒在这片荒芜的大地上时,一阵轻微的响动打破了战壕里的寂静。一名战士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枪,警惕地望向四周。只见不远处的草丛中,有什么东西在缓缓移动。​
随着那动静越来越近,战士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一只色彩斑斓的锦鸡从草丛中钻了出来,它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绚丽的光芒,长长的尾羽拖在身后,仿佛是一条华丽的裙摆。锦鸡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眼前的危险,它悠闲地在草地上踱步,时而低头啄食着什么,时而抬起头来,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
紧接着,又有几只小松鼠从旁边的树上跳了下来。它们的尾巴蓬松得像一团团棉花,在树枝间灵活地穿梭跳跃。其中一只小松鼠还抱着一颗松果,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吃得津津有味。它们的出现,仿佛给这片死寂的战场带来了一丝生机。​
不一会儿,一只白鹿也从树林里走了出来。它身姿矫健,通体雪白,犹如神话中的精灵。白鹿的耳朵高高竖起,警惕地听着周围的动静,它的眼睛清澈明亮,宛如一汪清泉,倒映着天空和大地。战士们都被它的美丽和优雅所吸引,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身处困境。​
这些珍禽异兽的出现,就像是一场梦幻般的表演。它们在这片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上,依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展现着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
抉择时刻​
看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战士们的内心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填满。饥饿让他们的胃部一阵阵地痉挛,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喊着要食物,眼前的珍禽异兽仿佛就是救命的稻草,只要伸手抓住,就能缓解这如影随形的饥饿。那锦鸡肥美的肉质,松鼠鲜嫩的身躯,白鹿身上厚实的肉,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
然而,战士们的理智又在拼命地拉扯着他们。他们深知,这些珍禽异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它们在战争的阴影下,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为这片死寂的大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如果因为自己的饥饿,就将它们捕杀,那这片土地将会失去更多的色彩,变得更加荒芜。​
一名年轻的战士紧紧地握着枪,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只锦鸡,喉咙里不停地吞咽着口水,嘴唇干裂,声音沙哑地说道:“要不,就抓一只,就一只,我们真的太饿了。” 但他的话刚出口,就被身旁的老班长打断了:“不行,我们是红军,我们有自己的纪律和底线,不能因为一时的饥饿,就失去了原则。” 老班长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力量,他的眼神坚定,望着那些珍禽异兽,仿佛在告诉它们,红军不会伤害它们。​
其他战士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虽然他们的肚子依旧咕咕叫着,虽然他们的身体依旧虚弱不堪,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然。他们知道,放走这些珍禽异兽,是正确的选择,哪怕这意味着他们还要继续忍受饥饿的折磨。​
信念的坚守​
在这艰难的抉择之后,战士们默默地看着那些珍禽异兽逐渐消失在远方。它们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自由,那么充满生机。战士们的心中虽然依旧被饥饿所折磨,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自豪却在心底悄然升起。​
他们知道,自己坚守住了作为红军的信念和原则。即使身处绝境,即使面临着生死考验,他们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没有为了一时的生存而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与饥饿和寒冷作斗争。他们更加努力地寻找着一切可能的食物来源,哪怕只是一点点野菜,哪怕只是一口能喝的水,他们都无比珍惜。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红军的坚韧和顽强。​
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战士们回忆起那个清晨,回忆起那些珍禽异兽,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力量。那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也是信念的力量。他们带着这份力量,继续踏上了漫长的征程,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进。​
希望的曙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饥饿和寒冷如同两座大山,压得战士们几乎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依旧坚守在战壕里,相互依偎着,用彼此的体温抵御着严寒,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彼此。​
也许是他们的坚持和善良感动了上天,转机终于出现了。一天,一支当地的游击队找到了他们。游击队带来了一些粮食和衣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战士们来说,却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是无比珍贵的救命物资。​
游击队的队长紧紧握着战士们的手,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受苦了!我们听说了你们的情况,就赶紧过来了。这些物资虽然不多,但希望能帮你们度过难关。” 战士们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接过物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句真挚的感谢:“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有了这些物资的支持,战士们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一些力气,精神也为之一振。他们知道,自己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像游击队这样的力量,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与他们并肩作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战士们和游击队紧密合作,共同寻找着生存的机会。他们一起在山林中寻找野菜、野果,一起设陷阱捕捉一些小型的猎物。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传承与铭记​
这段发生在 1935 年冬天战壕里的故事,虽然只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小片段,但它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红军战士们伟大的精神品质。他们在饥饿与寒冷的双重折磨下,依然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和原则,没有向困难低头,没有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底线。​
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历时之长、行程之远、环境之恶劣、战斗之频繁,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战士们跨越了万水千山,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如今,距离那个艰难的冬天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一切,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如同当年红军战士们面临的艰难险阻一样。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传承精神,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image.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鼢鼠(Zocor)分类与解剖学研究(中文翻译)​
鼢鼠(Zocor)与其他鼹形鼠(Rats-Taupes)差异极大,无法归入同一类群。​
在啮齿目动物中,建立自然类群时,相较于外形与外部特征,更应基于骨骼结构(尤其是牙齿)的构造 —— 正如我在另一项研究中曾详细阐述的(1),若采用其他分类方式,极易出现严重错误。​
若要探究管鼻鼹属(Siphneus)的自然亲缘关系及其在啮齿目中的分类地位,可见其牙齿系统与真正的田鼠(Campagnols)极为相似。田鼠亚科(Arvicoles)动物的上下颌各有三对臼齿,臼齿持续生长,由三角形的齿棱柱构成,齿棱柱交替排列,侧面被深沟分隔。这种结构与管鼻鼹属动物的牙齿结构几乎完全一致,仅存在无关紧要的细微差异。此外,这种亲缘关系也与鼢鼠和田鼠的其他特征高度契合,多位早期博物学家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德马雷斯特(Desmarest)将拉克斯曼(Laxmann)命名的 “Mus myospalax” 归入旅鼠属(Lemmus)(2),却将 “Zemmi” 与滨鼠(Bathyergues)一同归入鼠类;他还补充指出,鼢鼠与后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臼齿形态,且其毛发质地与沼泽田鼠(Campagnol amphibie)相似。塞利斯 - 隆尚(de Sélys-Longchamps)在探讨田鼠科的分类地位时,也提到了短耳、短尾物种与某些鼹形鼠之间的相似性(3)。这些观察使我认为,管鼻鼹属应归入田鼠亚科这一小型类群,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化的穴居类型,其外部形态因适应生存环境而发生了改变。相反,“Zemmis”(即鼹形鼠属 Spalax)则属于真正的鼹形鼠类群,土豚属(Oryctères)和地松鼠属(Géoryques)也是该类群的主要代表。​
勃兰特(Brandt)对管鼻鼹属特征的解读则有所不同(1),他将其归入自己确立的 “鼹形鼠亚科(Spalacoïdes)”—— 该类群对应伊利格(Illiger)、布兰茨(Brants)和瓦格纳(Wagner)所说的 “穴居鼠类(Cunicularia)”,以及菲舍尔(Fischer)和吉贝尔(Giebel)定义的 “鼹形鼠类(Spalacoïdes)”。随后,他将该类群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科:1° 根齿亚科(RHIZODONTES),包含鼹形鼠属(Spalax,Güldenst.)、竹鼠属(Rhizomys,Gray)、裸鼢鼠属(Heterocephalus,Ruppell)、滨鼠属(Bathyergus,Illiger)、地松鼠属(Georychus,Illiger)和畏日鼠属(Heliophobius,Peters);2° 棱齿亚科(PRISMATODONTES),包含短尾鼹属(Ellobius,Fischer)和管鼻鼹属(Siphneus,Brants)。因此,尽管他强调了这类啮齿动物的牙齿特征,但仍毫不犹豫地将它们与其他鼹形鼠归为一类。​
利杰伯格(Lilljeborg)在其近期发表的啮齿目分类研究中,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方式(2),他将鼹形鼠科(Spalacidae)划分为以下类群:​
鼢鼠族(MYOSPALACINI)​
短尾鼹属(Ellobius,Fischer)​
鼢鼠属(Myospalax,Laxmann)​
鼹形鼠族(SPALACINI)​
3. 鼹形鼠属(Spalax,Güld.)​
4. 竹鼠属(Rhizomys,Gray)​
5. 裸鼢鼠属(Heterocephalus,Rupp.)​
6. 滨鼠属(Bathyergus,Illig.)​
7. 地松鼠属(Georychus,Illig.)​
8. 畏日鼠属(Heliophobius,Peters)​
在我看来,这种分类方式无法充分反映这些动物的器官演化特征,也无法解释它们彼此间或与邻近类群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不仅基于牙齿系统的特征,还结合骨骼结构乃至外部特征,认为应将管鼻鼹属与鼹形鼠属(Spalax)区分开来:后者可视为异常的鼠科动物(Murides),而前者则是异常的田鼠亚科动物。我认为,这些动物间的外部相似性,仅仅是两个不同类群因适应相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器官趋同演化结果。此外,后续关于管鼻鼹属的观察将更清晰地印证这一事实。​
自然历史博物馆收到了阿尔芒・大卫神父(M. l'abbé Armand David)寄来的两只来自北直隶(Pétchély)也就是河北的管鼻鼹标本,均为盐渍完整保存。这一条件使我不仅能研究其骨骼,还能观察大部分肌肉及部分内脏器官。遗憾的是,内脏器官已严重腐烂,无法进行精细解剖,我只能观察胃、盲肠和肝脏的整体形态。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器官系统的特征。​
骨骼结构​
鼢鼠的头骨最显著的特征是顶部区域整体扁平,从枕骨到鼻尖的连线几乎呈直线(1)。在鼹形鼠中,仅有滨鼠(Bathyergue)具有类似的头部结构(1);而鼹形鼠属(Spalax)、地松鼠属(Géoryques)、畏日鼠属(Héliophobes)、竹鼠属(Rhizomys)和短尾鼹属(Ellobies)的头骨顶部则呈明显的纵向弯曲。​
管鼻鼹属的枕骨区域极大,且至少中部几乎呈垂直状态(1);它不仅高度较大,还向两侧延伸,在耳孔上方形成一对向外的 “翼状结构”。不同物种的枕骨形态略有差异,但顶部均有一条明显的横嵴。颞窝相对不发达,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颧弓后部的间距较小,二是颞嵴位置较低,在额骨处留下宽阔的凹陷区域(2)—— 所有鼹形鼠均无此类结构。​
在竹鼠属(Rhizomys)中,颞嵴的前部较长且清晰,随后融合为一条中线嵴,覆盖矢状缝,并与枕骨上嵴呈直角相交。而在滨鼠属(Bathyergus)、地松鼠属(Georychus)、畏日鼠属(Heliophobius)和鼹形鼠属(Spalax)中,这种融合在靠近鼻骨处便已发生。从这一特征来看,短尾鼹属(Ellobius)介于真正的鼹形鼠与管鼻鼹属之间:其颞筋膜的附着线不明显且不相交,彼此间留有较宽的间距,且呈弧形,后部间距远大于前部。​
鼢鼠的颧弓前部弯曲明显,后部则几乎平直向后延伸,因此头骨在眼眶区域与颞区的横向直径大致相等;而鼹形鼠的颧弓后部则明显向外扩张,导致头骨在耳部区域的宽度远大于眼部区域。​
咬肌深层束穿过的眶下孔(1)较大,呈模糊的三角形,方向朝前上方;其底部远高于顶部边缘。鼹形鼠属(Spalax)的眶下孔更大,呈椭圆形,长轴朝向上内侧。竹鼠属(Rhizomys)的眶下孔也较大,但垂直直径小于水平直径。短尾鼹属(Ellobius)的眶下孔则较窄,顶部边缘突出,从上方观察时几乎被遮挡 —— 这一特征源于颧弓前下根部发育较弱。最后,滨鼠属(Bathyergus)、地松鼠属(Georychus)和畏日鼠属(Heliophobius)的眶下孔极小,窄到无法容纳肌肉束,这也是它们与其他类群的显著区别。​
鼢鼠的鼻骨异常宽阔,前部扁平,向两侧延伸至上颌骨外侧;鼻骨前端远高于牙槽边缘,覆盖鼻孔开口(2)。从这一特征来看,管鼻鼹属与鼹形鼠属(Spalax)差异不大,但与其他鼹形鼠类群明显不同。竹鼠属(Rhizomys)的鼻骨短而窄,横向隆起,末端距离上颌骨的牙槽边缘较远;地松鼠属(Georyques)和畏日鼠属(Héliophobes)的鼻骨宽度更小;滨鼠属(Bathyergues)的鼻骨则细长,前端几乎与门齿的牙槽边缘齐平。​
鼢鼠头骨的腹面后部宽度小于鼹形鼠,这主要由听泡的形态和位置决定(1)。其基枕骨呈近四边形的盾状,前端收缩程度小于竹鼠属(Rhizomys)、地松鼠属(Géoryques)、滨鼠属(Bathyergues)和鼹形鼠属(Spalax);听泡肿胀不明显,向外延伸较少,前后方向较长 —— 这与上述类群的特征恰好相反。​
乳突骨较小,呈结节状,甚至不低于枕髁水平;而竹鼠属(Rhizomys)的乳突骨大而尖,地松鼠属(Géoryques)的乳突骨形态与此相似。​
下颌关节窝狭窄,两侧深陷,位置远高于枕骨大孔。所有鼹形鼠的关节窝均较低,且不同属的方向各异:鼹形鼠属(Spalax)和短尾鼹属(Ellobies)的关节窝宽阔,向外后方倾斜;地松鼠属(Georychus)的关节窝外侧边缘不明显,几乎与颧弓根部融合;滨鼠属(Bathyergues)的关节窝则宽阔短促,向后开放,形成类似 “沟槽” 的结构,下颌髁可在其中自由前后滑动。​
蝶骨狭窄,翼腭窝较深,外侧以高壁为界,末端呈盲端 —— 这与竹鼠属(Rhizomys)的结构相似;但竹鼠属的翼腭窝更大,外侧壁却发育不全。相反,地松鼠属(Georychus)、滨鼠属(Bathyergus)和鼹形鼠属(Spalax)的翼腭窝具有穿孔,与颅腔内部相通 —— 彼得斯(W. Peters)在莫桑比克的畏日鼠(Heliophobie)中也发现了这一特征,该穿孔可供翼内肌的一束纤维通过(1)。​
后鼻孔狭长,向前延伸至第二臼齿与第三臼齿之间的水平位置;后鼻孔的前缘有一个小型中突,向后延伸,分隔最后一对腭孔。鼹形鼠属(Spalax)的这一区域结构完全不同:后鼻孔不超过最后一颗臼齿的后缘,中突发育不全或完全缺失。竹鼠属(Rhizomys)的后鼻孔则明显扩张,且位置更靠后;滨鼠属(Bathyergues),尤其是地松鼠属(Géoryques)的这一特征更为极端 —— 地松鼠属的腭骨向后延伸至臼齿后方,在腹面封闭鼻腔,直至基枕骨附近;在这一 “管状结构” 的两侧,各有一个明显的隆起,与门齿的齿根相对应。​
鼢鼠臼齿之间的腭骨区域狭窄,后部略宽于前部(2),而鼹形鼠属(Spalax)的腭骨则恰好相反(后部窄于前部)。滨鼠属(Bathyergues)和地松鼠属(Géoryques)的腭骨区域则更窄。鼢鼠的齿槽排列狭窄且极长,这与田鼠亚科(Arvicoles)的特征一致;而地松鼠属(Georychus)、滨鼠属(Bathyergues)、畏日鼠属(Heliophobius)和鼹形鼠属(Spalax)的齿槽则非常短。此外,鼢鼠的齿槽几乎垂直向下,深度极大;而上述鼹形鼠类群的齿槽则浅得多,且略向下方外侧倾斜。将管鼻鼹属与田鼠亚科的这一区域结构对比,不难发现它们的高度相似性 —— 这种相似性在牙齿系统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鼢鼠上颌骨的臼齿前方区域宽阔扁平,而大多数鼹形鼠的这一区域较短,且横向隆起;该区域与位于颧弓根部、眶下孔下方的颊窝界限清晰,但肌肉附着线不明显,未形成竹鼠属(Rhizomys)那样的高嵴。鼢鼠的颊窝较大,几乎呈水平状;而鼹形鼠属(Spalax)、地松鼠属(Géoryques)和滨鼠属(Bathyergues)的颊窝极小;竹鼠属(Rhizomys)和短尾鼹属(Ellobies)的颊窝较大,但呈倾斜向上的状态,而非水平状。​
上颌间骨宽阔短促。部分物种的腭孔完全位于上颌间骨内(1);另一些物种的腭孔则略微延伸至上颌骨之间(2)。这些腭缝狭长,而非像地松鼠属(Géoryques)、滨鼠属(Bathyergues)和鼹形鼠属(Spalax)那样极小。门齿的齿槽深度中等,呈明显的弧形,近似半圆。齿槽底部紧邻第一臼齿前方,因此门齿的齿根完全位于上颌骨的前部。不同鼹形鼠类群的这一特征差异较大:鼹形鼠属(Spalax)的齿槽位置相似,但向后延伸较短;滨鼠属(Bathyergues)的齿槽延伸至第一臼齿;竹鼠属(Rhizomys)的齿槽延伸至第二臼齿水平;地松鼠属(Georychus)的齿槽则呈大弧形,越过颧弓的颊部起源处,向后延伸至所有臼齿后方,最终在翼腭窝穿孔的前方突出。​
鼢鼠的下颌骨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度较大,下缘呈规则的弧形(1)。下颌骨异常厚实,外侧面有三个不规则的隆起,与臼齿的齿根相对应 —— 所有鼹形鼠均无此结构,但田鼠亚科(Arvicoles)动物也有类似特征(尽管不明显)。冠状突薄而长,略高于髁突,但高度不及鼹形鼠属(Spalax)—— 鼹形鼠属的冠状突与关节头之间的凹陷明显更宽。下颌髁突明显向后延伸,但略微向内倾斜 —— 地松鼠属(Géoryques)无此特征,而鼹形鼠属(Spalax)的这一特征更为显著。下颌角发育较弱,呈圆形,顶部外侧有一条低矮的嵴,为咬肌附着处;该隆起与髁突颈部之间有一个圆形小结节,与门齿齿槽的底部相对应。这一小结节的位置差异较大,是区分不同属的重要特征:竹鼠属(Rhizomys)的结节更突出,位于外侧且靠近髁突颈部;滨鼠属(Bathyergues)的结节与关节头融合;地松鼠属(Géoryques)亦是如此;而鼹形鼠属(Spalax)的结节则形成一个高大的隆起,斜向上外侧延伸,几乎超过髁突,形似第二个冠状突。​
下颌骨内侧面有一条明显的弧形隆起,标记着齿槽的走向,隆起后方的下颌角区域延伸极短。地松鼠属(Géoryques)和滨鼠属(Bathyergues)的这一齿槽隆起更为明显,下颌角区域极度发育,向外延伸呈翼状,其内侧面形成宽阔的凹陷,为翼肌附着处。​
鼢鼠臼齿的齿槽排列成两条平行线,但与鼹形鼠(齿槽浅)不同,其齿槽深入骨内,且明显向外倾斜,最终抵达外侧面的隆起处(前文已提及)。齿槽外侧边缘与冠状突之间的区域宽阔,形成纵向的 “沟槽” 状凹陷 —— 这与田鼠亚科(Arvicoles)的特征相似(尽管不明显)。门齿与臼齿之间的下颌骨区域极短。​
鼢鼠的脊柱(1)前部异常粗壮,颈椎区域的结构在啮齿目中独一无二:紧随寰椎(第一颈椎)之后的四节颈椎完全融合,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类似某些鲸类的脊柱结构(2)—— 这一区域的所有特征均表明,其力学结构非常适合头部运动肌肉的发力。​
寰椎的关节窝侧部增厚;横突短而呈结节状,而非像滨鼠属(Bathyergues)、地松鼠属(Géoryques)甚至鼹形鼠属(Spalax)那样呈翼状延伸。成年个体的寰椎腹面有一个小型的下棘突。​
枢椎(第二颈椎)的前方有一个尖状、基部宽阔的齿突,如前所述,它与后续三节颈椎融合。融合形成的骨骼上仍保留着原始分节的痕迹(程度各异):枢椎与第三颈椎之间、第三与第四颈椎之间的痕迹几乎不可见,仅通过椎间孔和极短的横突可识别。即使在长骨骨骺尚未愈合的幼年个体中,这种融合也已存在。融合形成的颈椎骨顶部有一条粗壮的中线嵴,由各节颈椎的棘突融合而成;其中枢椎的棘突最粗,后续两节颈椎的棘突嵌入其后方边缘。第五颈椎通常无棘突,第六、七颈椎及第一胸椎也普遍如此。​
在鼹形鼠属(Spalax)、地松鼠属(Géoryques)、滨鼠属(Bathyergues)和田鼠亚科(Arvicoles)中,仅有枢椎具有发育完全的棘突;后续颈椎的棘突要么缺失,要么仅存痕迹。第六颈椎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尖状小突起,向后延伸,与肋部结构相对应,在横突基部的椎管下方形成分隔。​
鼢鼠的胸椎共 13 节,与鼹形鼠属(Spalax)和地松鼠属(Géoryques)相同。胸椎比颈椎狭窄;除第一胸椎外,所有胸椎的棘突均无显著特征,但肩胛区域的棘突明显长于鼹形鼠类群的棘突。​


注释(原文引用说明)​
(1)《啮齿目一新科研究》(Mémoire sur une nouvelle famille de l'ordre des Rongeurs),《博物馆新档案》(Nouvelles Archives du Muséum, Mémoires),第三卷,第 81 页。​
(2)德马雷斯特(Desmarest),《哺乳动物学》(Mammalogie),第二部分,1822 年,第 288 页。​
(3)塞利斯 - 隆尚(de Sélys-Longchamps),《小型哺乳动物研究》(Études de micromammalogie),《欧洲鼩鼱、鼠类与田鼠综述》(Revue des Musaraignes, des Rats et des Campagnols d'Europe),1839 年,第 85 页。​
(1)勃兰特(Brandt),同前引文献(op. cit.),第 307 页。​
(2)利杰伯格(W. Lilljeborg),《啮齿目哺乳动物系统综述》(Systematisk öfversigt af de gnagande däggdjuren, glires),乌普萨拉,1866 年,4 开本。​
(1)彼得斯(W. Peters),《莫桑比克旅行记》(Reise nach Mossambique),4 开本,1852 年,第 141 页。​
(1)(2)均指原文附图:图版 VIII(pl. VIII)、图版 IX(pl. IX)、图版 IX A(pl. IX A)、图版 IX B(pl. IX B)的对应图号(如 fig. 1、fig. 3 等)。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鼢鼠的腰椎共 6 节,这一数量在鼹形鼠类群中较为普遍 —— 即便某些类群的胸椎多一节(如滨鼠属 Bathyergus),其腰椎数量仍保持这一特征。
骶椎有 2 节,与骨盆相连;骶椎之后是 14 节尾椎,其中前 2 节相互融合。
肋骨共 13 对,整体纤细,但胸腔前部的肋骨尺寸异常粗大(1)。例如,第一对肋骨极短且厚实,下部显著扩张,几乎呈铲状;其椎体端的前部通过自身的前角直接与胸骨相连,后部则通过一片呈叶片状的骨片(代表肋软骨)与胸骨分隔。鼹形鼠属(Spalax)也有类似结构,但发达程度远不及鼢鼠;而地松鼠属(Géoryques)和滨鼠属(Bathyergues)则完全无此特征。第二对肋骨同样粗壮,与一块形态正常的厚实肋软骨相连。
胸骨较长,由 7 块骨片首尾相接构成(2);与鼹形鼠属(Spalax)类似,胸骨的第一块骨片(胸骨柄)发育良好且向前扩张 —— 这一特征在滨鼠属(Bathyergues)和地松鼠属(Georychus)中均不存在;胸骨柄腹面有一条明显的纵向脊(类似龙骨突),其前部(用于附着锁骨和肋骨的区域)比鼹形鼠属(Spalax)的胸骨柄更为宽阔。其余胸骨骨片较窄,无特殊特征,仅剑状突异常细长。
鼢鼠的锁骨与鼹形鼠属(Spalax)相似,既长且细,但弯曲程度远大于鼹形鼠属及其他鼹形鼠类群(这些类群的锁骨本身也更短)。
(1)参见图版 IX B(pl. IX B)。
(2)参见图版 IX B(pl. IX B)及图版 IX A(pl. IX A)图 10(fig. 10)。
中国哺乳动物区系研究(DE LA FAUNE MAMMALOGIQUE DE LA CHINE. 89)
肩胛骨的形态与鼹形鼠属(Zemmis,即 Spalax)大致相似,但上部扩张程度略大(1),远不及地松鼠属(Géoryques)、滨鼠属(Bathyergues)和田鼠亚科(Arvicoles)肩胛骨的扩张幅度。
肩胛窝狭长,但肩胛冈上方的区域比下方略宽 —— 鼹形鼠属(Spalax)的肩胛窝则呈现相反的结构(下方宽于上方)。肩峰呈薄片状,与肩胛冈的连接处距离肩胛窝极近。
相反,滨鼠属(Bathyergues)和地松鼠属(Géoryques)的肩峰在肩胛骨中部便与肩胛冈分离,向前延伸至肩部上方,呈略微弯曲的杆状(近乎圆柱形)。鼹形鼠属(Spalax)的肩峰整体形态与管鼻鼹属(Siphnés)相近,但其末端向下弯曲的程度远不及管鼻鼹属。
肱骨短而粗壮,自身扭转明显,整体形态与鼹形鼠属(Spalax)的肱骨相似,但粗壮程度显著更高(2)。
大转子略高于肱骨头。外侧脊突出且尖锐,方向朝外;但肱骨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下端:其下端不仅关节区域扩张,整个肌肉附着区域均显著加宽。外侧有一个薄而呈脊状的扩展结构(近乎翼状),延续内侧边缘并弯曲延伸至内上髁。
内上髁异常突出,高度低于关节滑车,上方通过一个海绵状隆起与胸脊相连。后方的鹰嘴窝横向狭长。
前臂极短,但尺骨长度可观 —— 这主要得益于其鹰嘴部分的高度发育,在关节后方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杠杆,极大地增强了伸肌的作用(1)。鹰嘴末端膨大成结节状,向内弯曲(类似钩子),内侧面有一条纵向凹陷;上表面宽阔,内外两侧均有薄脊状结构,用于加强肌肉附着。所有鼹形鼠的鹰嘴均细长且坚固,但管鼻鼹属(Siphnés)鹰嘴的力学优势是其他鼹形鼠无法比拟的。
桡骨与尺骨连接牢固,仅能进行轻微的旋前和旋后运动,但相较于滨鼠属(Bathyergues)和地松鼠属(Géoryques),其活动度仍略高。桡骨的腕关节端比其他鼹形鼠类群更为宽阔。
腕骨共 8 块(2)。第一排腕骨由关节部和附属部组成:关节部由舟骨与月骨融合形成,完全对应桡骨的关节面;与尺骨相连的关节部则由三角骨构成。附属部包括内侧的豌豆骨和外侧的一块额外小骨(副腕骨)—— 这块副腕骨异常细长,通过韧带与拇指牢固连接,使其运动与拇指同步。第二排腕骨由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组成;其中钩骨发育最为充分,与第 4、5 掌骨相关节;相反,头状骨极小,专门与第 3 掌骨相连,仅通过一个极小的关节面与第 2 掌骨接触。
掌骨均极短,且长度差异显著(1)。拇指的掌骨仅为一个小型豆状骨;第 2 掌骨纤细但相对较长,却短于发育最充分的第 3 掌骨 —— 第 3 掌骨宽阔厚实,末端延伸至第 4 指第一节指骨的水平位置。支撑第 4 指的掌骨极度缩短,宽度几乎与其长度相等。最后,第 5 指的掌骨更短,形态与腕骨中的小骨极为相似。
第 3 指远长于其他指(2)。其前两节指骨粗短,而用于支撑爪子的末节指骨则坚固细长、呈镰刀状,末端延伸至前一节指骨上方 —— 当指骨伸展时,末节指骨可完全覆盖前一节指骨。第 4 指几乎与第 3 指同样坚固,但略短,其爪指骨(末节指骨)形态与第 3 指一致。第 5 指极小,但其末节指骨仍能覆盖下方的小骨(掌骨末端)。
第 2 指纤细但相对较长。最后,拇指极度退化,末端的爪指骨呈薄片状,短小且下部扩张。
后肢结构无显著特殊特征(3)。骨盆形态与鼹形鼠属(Spalax)大致相似,但相对于体型而言尺寸更大,髂骨前外角向外扩张的程度远大于鼹形鼠属。此外,坐骨结节的隆起也更为明显。
股骨比鼹形鼠属(Zemmis)的股骨更宽且更粗壮,大转子向外显著扩张,小转子(内侧转子)形成一个明显的隆起(1)。
胫骨与腓骨的下端 1/3 部分通常相互融合,上端则因胫骨的显著弯曲而形成宽阔的间隙(2);胫骨后表面有明显凹陷,外边缘有一条薄脊,构成凹陷的边界。
跟骨不突出,足较短(3);与其他鼹形鼠一样,后足有 5 趾,其中第 2、3 趾远长于其他趾,最外侧的趾(第 5 趾)退化最严重,其末端仅略高于第 3 跖骨的水平位置。
上述关于骨骼结构的详细描述清晰表明:尽管鼢鼠因地下生活方式而演化出与鼹形鼠相似的骨骼构造(以适应生存需求),但在咀嚼器官及其相关结构上,两者仍存在显著差异。
(1)参见图版 IX B(pl. IX B)。
(2)参见图版 IX B(pl. IX B)及图版 IX A(pl. IX A)图 10(fig. 10)。
(1)参见图版 IX(pl. IX)图 15(fig. 15)、图 21(fig. 21)及图版 IX B(pl. IX B)。
(2)参见图版 IX A(pl. IX A)图 11(fig. 11)。
(1)参见图版 IX A(pl. IX A)图 11(fig. 11)及图版 IX B(pl. IX B)。
(2)参见图版 IX B(pl. IX B)及图版 IX A(pl. IX A)图 12(fig. 12)。
(3)参见图版 IX B(pl. IX B)。
(1)参见图版 IX(pl. IX)图 16(fig. 16)。
(2)参见图版 IX(pl. IX)图 17(fig. 17)。
(3)参见图版 IX B(pl. IX B)。
中国哺乳动物区系研究(DE LA FAUNE MAMMALOGIQUE DE LA CHINE. 93)
肌肉系统
鼢鼠的肌肉系统具有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与其骨骼形态及穴居习性高度适应。
头部和前肢的肌肉力量极强,而后肢肌肉则薄弱、肌肉量少,其肌肉系统与普通啮齿动物无明显差异。因此,我认为无需详细描述后肢的解剖特征,而前肢肌肉(尤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胸肢肌肉)有必要进行详细说明。
鼢鼠挖掘洞穴的动作与人类游泳时的手臂动作有相似之处:爪子向后且略微向内弯曲,起到挖掘工具的作用;当爪子深深插入土壤后,肩部肌肉收缩,将肩胛骨牢固固定在胸腔上,为手臂、前臂和手部构成的关节杠杆提供稳固支撑。
随后,这一杠杆需向后且略微向外运动,以刨开、拨散并推走土壤。为实现这一动作,手臂的收肌、前臂的伸肌及手指的屈肌需协同发力 —— 这些动作不仅需要强大的力量,还需同步进行。因此,上述肌肉不仅发育充分,还通过相互连接形成协同作用。
胸肢主要肌肉描述
斜方肌(1):位于最表层,薄而宽阔,明显分为三部分:
前部(2):对应施特劳斯 - 迪尔克海姆(Straus-Dürckeim)在猫身上描述的 “锁枕肌(clavo-cucullaire)”,下端附着于锁骨前缘外侧 1/3 处(紧邻胸锁乳突肌外侧),绕过肩部后几乎与肩胛骨横肌(或肩胛角肌)呈直角交叉,上端附着于枕嵴后缘(从耳孔至枕嵴与颞嵴交点)及颈部正中线的腱膜(该腱膜同时附着对侧斜方肌的对应部分)。
中部(颈后部,3):施特劳斯将其命名为 “肩峰枕肌(acromio-cucullaire)”,宽度远大于前部,肌纤维近乎垂直排列,与人类斜方肌的差异在于:① 同时附着于肩峰和肩胛冈(占据肩胛冈前半部分);② 上端仅附着于上述颈部腱膜,与脊柱完全独立 —— 这一结构导致两侧斜方肌需同步收缩才能形成稳固支撑。
后部(背部,4):又称 “背枕肌(dorso-cucullaire,施特劳斯命名)”,与中部完全分离,界限清晰。前端附着于肩胛冈中部(紧邻后三角肌末端上方、斜方肌中部最后肌纤维下方),向后上方逐渐加宽,交叉过肱三头肌后从肩胛骨后角上方绕过(几乎与下方的背阔肌纤维平行(1)),末端部分附着于最后 4 节胸椎的棘突,部分附着于腰腱膜。
斜方肌三部分的协同作用可提升肩部:单独收缩时,前部可使肩部前伸,后部则可拉肩部后缩,并使肩胛骨围绕锁骨轻微转动。
鼢鼠的斜方肌与鼹形鼠属(Spalax)的斜方肌形态大致相似,但鼹形鼠属的背部(后部)更发达,枕部(前部)更倾斜,且肌纤维与胸锁乳突肌的附着点融合。
管鼻鼹属(Siphné)的斜方肌显著比鼠类粗壮。鼠类的枕部(前部)更长且更倾斜 —— 这一差异源于两者颈部尺寸的不同:管鼻鼹属的枕嵴几乎与肩部齐平,而鼠类的枕嵴则与肩部有较大距离。此外,鼠类斜方肌的枕部完全覆盖胸锁乳突肌,初看易与该肌肉混淆。
在其他许多啮齿动物(如河狸、豪猪、水豚、无尾刺豚鼠)中,斜方肌的背部(后部)与颈部(中部)几乎完全融合,管鼻鼹属则无此现象。
菱形肌群:位于斜方肌正下方,共三块,力量显著,对应人类的菱形肌:
前菱形肌(又称枕肩胛肌(1),因附着点得名):附着于整个肩胛冈(如前所述,肩胛冈前部异常厚实),占据肩胛冈的全部厚度(斜方肌仅附着于肩胛冈下缘)。肌纤维直接向前延伸,在斜方肌下方附着于枕嵴(直至乳突),紧邻大菱形肌和胸乳突肌的附着点上方。收缩时可使肩部前伸,并使肩胛骨围绕锁骨转动,增加肩胛冈的倾斜度;若肩部固定且两侧前菱形肌同步收缩,可抬头;单侧收缩则可使头部侧转。
鼠类的前菱形肌仅为一条狭窄薄肌,仅附着于枕嵴外侧半;鼹形鼠属(Spalax)的前菱形肌形态与管鼻鼹属相近,但长度更长。
主菱形肌(第二块菱形肌,2):占据颈部正中线与前菱形肌上缘之间的几乎所有空间,附着于肩胛骨后角的上半部分及该角附近极短的肩胛冈上缘(约 4-5 毫米)。肌纤维斜向内延伸,附着于正中线的腱膜交点(该交点同时附着斜方肌和夹肌),不与任何颈椎棘突连接。其功能是提升肩胛骨后角,从而使手臂和前臂后伸。
鼠类的主菱形肌更纤细,倾斜度低得多,附着于整个肩胛冈上缘,可将肩胛骨几乎垂直向上拉并紧贴脊柱。
副菱形肌(第三块菱形肌):附着于肩胛骨后角的内侧面(1),直接向内延伸,附着于第 4-6 胸椎的棘突,功能是维持肩胛骨后角与脊柱的贴合。鼹形鼠属(Spalax)无独立的副菱形肌,其功能由主菱形肌的后部(后端显著增厚)替代。
大菱形肌(2):力量显著,不仅与人类的大菱形肌差异大,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的也不同 —— 其范围从头部内侧延伸至第 10 肋,肌纤维向肩胛骨后角及上缘汇聚,根据走向可分为三个明显的肌束(前束、中束、后束):
前束(可视为肩胛提肌的同源结构(3)):附着于枕嵴下部(紧邻胸锁乳突肌后方)、第 2-4 颈椎融合骨的横突及第一肋,肌纤维斜向后延伸,附着于肩胛骨上缘后 1/3 处及肩胛骨内侧面。
中束(4):附着于第 2-4 肋及其间的纤维组织,几乎垂直向上延伸,附着于肩胛骨后角内侧。
后束(1):由 5-6 条肌带组成,附着于第 2-10 肋,末端附着于肩胛骨后角下部。
三束肌纤维同步收缩时,可将肩胛骨牢牢固定在胸腔上,从而稳定肩部;单独收缩时,前束可拉肩胛骨前伸并使其围绕关节端转动,后束则可拉肩胛骨后缩并向下。
锁骨下肌(2):属于作用于肩胛骨的肌肉,体积大且厚实,附着于第一肋的扩张端及其外侧的结节,随后不仅延伸至锁骨的整个后缘和腹面,还延伸至肩峰上端。由于肌纤维几乎直接向外,收缩时可将肩部向下拉并紧贴胸腔壁,同时提升第一肋,从而稳固肩部。
锁骨下肌通常存在于有锁骨的哺乳动物中,且锁骨越坚固,该肌肉发育越充分:无尾刺豚鼠的锁骨不完整,其锁骨下肌薄弱且仅附着于锁骨的骨化部分;河狸的锁骨下肌体积显著增大,覆盖锁骨后缘的大部分区域;而管鼻鼹属的锁骨下肌则延伸至肩峰。
在锁骨下肌正前方,有一块可与人类 “角肌” 对比的肌肉(1),但更接近施雷格(Schreger)和施特劳斯 - 迪尔克海姆(Straus Durckeim)定义的 “肩胛横肌”。该肌肉附着于肩胛冈的回返突,向前内侧延伸,绕过肩峰后从胸锁乳突肌上方穿过,通过一条发育较弱的肌腱附着于融合颈椎的横突和椎体。相较于同区域的其他肌肉,该肌肉发育较弱,收缩时可将肩部向前内侧拉。
胸小肌(2):厚实且界限清晰,附着于整个喙突,随后斜向内后方延伸,附着于第二肋的内侧端及其对应肋软骨。收缩时可将肩部向后内侧拉。在大多数啮齿动物中,胸小肌比管鼻鼹属的更薄弱、更长,且界限更模糊。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1a(fig. 1a)。
(3)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
(4)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1c(fig. 1c)。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13(fig. 13)。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5(fig. 5)图 2a(fig. 2a)。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5(fig. 5)图 2b(fig. 2b)。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5(fig. 5)图 6(fig. 6)、图 7(fig. 7)、图 2c(fig. 2c)。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2(fig. 2)图 5(fig. 5)。
(3)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2(fig. 2)图 3a(fig. 3a)。
(4)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2(fig. 2)图 3b(fig. 3b)。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2(fig. 2)图 3e(fig. 3e)。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2(fig. 2)、图 6(fig. 6)图 4(fig. 4)。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2(fig. 2)、图 6(fig. 6)图 4(fig. 4)。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2(fig. 2)、图 6(fig. 6)图 4(fig. 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鼢鼠手臂肌肉通俗翻译
能带动手臂活动的肌肉有这些: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背阔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喙肱肌。
1. 三角肌
三角肌是一块特别大的肌肉,填满了肩膀前面和侧面的位置(3)。它下面连在肱骨外侧凸起的地方,就在胸大肌的上方和外侧。从这里往上,它的肌纤维分成了三个方向:有的朝内侧,有的正朝上,还有的朝后外侧。
朝后外侧的肌纤维,连在肩胛骨脊柱缘下方那部分变宽的地方,还直接盖在肱三头肌上面;朝前面的肌纤维,连在肩峰和锁骨前缘外侧的末端;朝内侧的肌纤维,则连在锁骨前缘靠外的三分之二处。鼢鼠的三角肌主要作用是抬手臂,但因为它靠肩胛骨那部分(外侧)比其他部分更粗壮,所以抬手臂的时候还能同时把手臂往外摆。
很多啮齿动物(比如河狸、仓鼠、松鼠、老鼠)的三角肌都和鼢鼠的一样,是一整块。不过老鼠的三角肌已经能看出点要分成两束的痕迹,而且靠外的那束往后延伸得比鼢鼠的长,所以老鼠抬手臂时,手臂往外摆的幅度会更大。
鼹形鼠的三角肌和鼢鼠的差不多,但因为鼹形鼠的锁骨更倾斜,所以它的肌纤维几乎是竖直的,抬手臂时更偏向于直接往上抬,而不是往外摆。
还有不少啮齿动物的三角肌会分成两块完全分开的肌肉,中间被肱骨头隔开。这两块肌肉,就和施特劳斯 - 迪尔克海姆在猫身上发现的 “肩峰三角肌” 和 “脊柱三角肌” 是一回事。比如豪猪和刺豚鼠,就能清楚看到两束肌肉:一束连在肩峰和肩胛骨脊柱缘前面,另一束连在锁骨外侧的一半。而旱獭的手臂抬肌分得更细,能看出四束来。
2. 冈上肌
冈上肌并没有把 “冈上窝”(肩胛骨上的一个凹陷)完全填满,凹陷后面的地方被菱形肌占了(1)。它上面连在肩胛骨上缘靠前的四分之三部分,还有冈上窝对应的区域以及肩胛骨脊柱缘的上表面。之后,它从肩峰和锁骨下肌外侧的下面穿过去,连在肱骨上方的凸起处。它的作用是抬肱骨,同时还能让肱骨往外转一点。
鼹形鼠的冈上肌比鼢鼠的发达,往后延伸得更长,能把整个冈上窝都填满。
3. 冈下肌和小圆肌
冈下肌可能比冈上肌还粗(1),它待在 “冈下窝”(肩胛骨上另一个凹陷)里,一直延伸到肩胛骨的后缘,而且看起来和小圆肌完全连在一起(2)。它的肌腱又短又宽,连在肱骨外侧的凸起处,还和关节囊韧带的肌纤维部分交叉。它收缩的时候,能同时让手臂往外转,还能抬手臂。
4. 大圆肌
大圆肌(也叫 “外侧圆肌”)就在冈下肌的正下方(3),和冈下肌几乎平行。它从肩胛骨后角下方的边缘分开,下面连在肱骨内侧靠上的三分之一处,就在背阔肌肌腱的外侧,不过和背阔肌分得很清楚。
一般来说,啮齿动物的大圆肌都没那么发达。鼹形鼠的大圆肌还算粗,但连在肱骨上的位置离肱骨头更近。没有哪种啮齿动物的大圆肌能像鼹鼠的那么大 —— 鼹鼠的大圆肌特别粗壮,能把整个冈上肌都盖住。
5. 背阔肌
背阔肌非常结实,而且它和肱三头肌的连接方式很特别(4)。它后面连在腰腱膜的前面,还有第 10 到 13 节胸椎的棘突上,靠一层又薄又宽的纤维膜连接,这层膜还会和身体另一侧的纤维膜交叉。它在这个位置被斜方肌的后部(背枕肌)盖着。
背阔肌又宽又薄,朝下方和前方延伸,穿过大菱形肌后,末端变成一条腱膜,一直连到肱骨内侧,最终固定在大圆肌的内侧。
这条腱膜还连着肱三头肌靠内侧的一束肌纤维(1),甚至看起来像是背阔肌的肌纤维直接延伸过去的。其中一些肌纤维会连到鹰嘴(尺骨上端的凸起)上,另一些则和手指的屈肌(能让手指弯曲的肌肉)连在一起。
这种结构是为了让前肢从指尖到肩部往后动的动作更有力。因为当背阔肌收缩时,不仅能靠长长的肌腱把肱骨往后拉,还能给肱三头肌内侧的肌束提供一个固定的附着点 —— 这样肱三头肌就能同时发力,让前臂伸直,还能通过手指上的肌肉带动手指弯曲。
不少啮齿动物也有类似的结构,但都没这么明显。比如豪猪和鼹形鼠,肱三头肌内侧的肌束也会在背阔肌上找几个附着点,但不能算成是背阔肌的延伸 —— 它们的方向不一样,所以背阔肌没法直接带动鹰嘴活动。
还有些啮齿动物,比如河狸,背阔肌连在肱骨上的方式和鼢鼠完全不同。河狸的背阔肌末端会形成一个腱膜拱,连在肱骨上部的内侧,中间留了个空,让肱二头肌、喙肱肌,还有手臂上主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这个拱靠外上方的部分和大圆肌紧紧连在一起,还连着 dermohuméral 肌(一种辅助肌)。鼢鼠身上没有这种结构。
6. 胸大肌
胸大肌特别厚,所以在身体正中线能看到一层腱膜形成的 “缝”(1)—— 它把身体两侧的肌纤维连起来,又因为每侧胸大肌都有点凸起,所以这条缝看起来像一条纵向的沟。
它连在肱骨上的范围很广:首先连在肱骨外侧那根钩状凸起的末端,然后连在肱骨前面一条肌肉间的线上,这条线一直往上延伸到肱骨头,还把 “肱二头肌沟”(肱骨上的一条凹槽)围了起来。这么一来,胸大肌附着的地方就圈出一个椭圆形的区域,刚好被三角肌的前部填满。
胸大肌朝前面的肌纤维,直接朝内侧连到胸骨上,但和锁骨没关系 —— 它们被三角肌隔开了;朝后面的肌纤维,斜着朝内侧和后方延伸,一部分连在胸骨上,一直到剑状突(胸骨最下端的小凸起)的根部,另一部分则通过几束分得很清楚的肌纤维,连在第 2 到 4 肋靠内侧的部分。这几束肌纤维的倾斜角度,比那些直接连到胸骨上的表层肌纤维更陡,它们沿着肱二头肌沟的边缘连在肱骨上,而表层肌纤维则连在肱骨外侧的凸起处。
鼢鼠的胸大肌能把肱骨往身体方向拉,同时还能把肱骨往后摆;但老鼠的胸大肌基本只能把肱骨往身体方向拉,没法往后摆。
没几种啮齿动物的胸大肌能像鼢鼠的这么粗壮。鼹形鼠的胸大肌在胸部两侧不是凸起的块状,反而很扁平,也没那么厚。
老鼠的胸大肌发育得一般,它前面的肌纤维斜着朝后,从胸骨往肱骨方向延伸,所以能让肱骨往内侧转的幅度比鼢鼠大很多。
旱獭的胸大肌下面,还有一块比较弱但分得很清楚的肌肉,从胸骨中间连到肱骨的脊上。但这块肌肉和鼢鼠的胸小肌不一样 —— 鼢鼠的胸小肌是连在肩胛骨的喙突(一个小凸起)上的。
鼹鼠的胸大肌结构特别特殊,虽然它也是穴居动物,但靠不一样的结构实现了和鼢鼠类似的功能。鼹鼠的胸大肌由好几束肌纤维组成,其中一束一边连锁骨,一边连肱骨下端;剩下的几束则连到肱骨前后的凸起处。
7. 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没什么特别好说的(1),它填满了肩胛骨上那个又窄又深的 “肩胛窝”,所以肌肉本身还挺厚。它的末端是一条又短又宽的肌腱,从喙肱肌下面穿过去(几乎和喙肱肌呈直角交叉),最后连在肱骨内侧的凸起处。
8. 喙肱肌
喙肱肌从肩胛骨喙突的末端长出来,就在胸小肌的正下方(2),一开始是一条又细又长的肌腱,很快就变宽,变成一层很大的腱膜,肌纤维就从这层腱膜上长出来,到手臂下方时形成一束比较粗的肌肉。
这些肌纤维连在肱骨内侧靠下的三分之一处,还有肱骨内侧的一个凹陷里(这个凹陷就在内侧凸起 —— 也就是内上髁 —— 的正上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把肱骨往身体方向拉,而且拉的力度很明显。
大多数啮齿动物的喙肱肌都比较细,有的甚至完全没有。有意思的是,有些穴居动物 —— 比如南非的鼹形鼠 —— 身上就没有这块肌肉。鼹形鼠的喙肱肌只剩下一条肌腱带,只有快到末端的地方才有肌肉。
松鼠和豪猪的喙肱肌,发育程度和鼢鼠差不多,但肌腱很短;河狸也是这样,而且河狸的喙肱肌肌腱离肩胛骨喙突不远的地方,会分成两束独立的肌肉:上面一束连在肱骨靠上的位置,下面一束更粗,连在肱骨整个内侧的表面。豪猪和仓鼠的喙肱肌,在这一点上和河狸很像。
前臂的肌肉:屈肌和伸肌差别大
看带动前臂活动的肌肉时,会发现屈肌(让前臂弯曲的肌肉)和伸肌(让前臂伸直的肌肉)差别特别大:伸肌特别大,还靠背阔肌等其他肌肉帮忙加强;屈肌则没那么结实。
其中最发达的是肱二头肌(1),但鼢鼠的这块肌肉其实配不上 “二头肌” 这个名字 —— 因为它只有一个 “头”(也就是只有一个起点),更应该叫 “前臂长屈肌”。它的肌腱往上连在……
(注:原文此处未完结,翻译截至现有内容)
图版标注说明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2(fig. 2)、图 6(fig. 6)图 5(fig. 5)。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6(fig. 6)。
(3)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8(fig. 8)。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2(fig. 2)、图 6(fig. 6)图 9(fig. 9)。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图 10(fig. 10)。
(2)参见图版 IX E(pl. IX E)图 2(fig. 2)图 11(fig. 11)。
(3)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版 IX B(pl. IX B)图 2(fig. 2)图 12(fig. 12)。
(4)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13(fig. 13)。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4d(fig. 4d)。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7(fig. 7)。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14(fig. 14)。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15(fig. 15)。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19(fig.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鼢鼠前臂肌肉通俗翻译(修正版)​
(接前文 “肱二头肌” 部分)它的肌腱往上连在肩胛骨 “关节盂”(肩胛骨上接肱骨头的凹陷)的边缘,然后先穿过肱骨外侧凸起和肱骨头之间的槽,再穿过肱骨头和内侧凸起之间的槽;在这段路径里,肌腱被几束纤维组织固定着。​
这块 “前臂长屈肌”(也就是鼢鼠的 “肱二头肌”)在和背阔肌连接处的位置会变粗,形成一个类似 “肌腹” 的结构,之后又变细,绕过肘关节前面,钻进旋前圆肌和前臂前肌(即肱肌)之间,最后连在尺骨上端靠近关节的位置 —— 这样一来,它收缩时不仅能让前臂弯曲,还能让前臂稍微往里转一点(也就是 “旋前” 动作)。​
很多啮齿动物的这块肌肉都有刚才说的这些特点。比如河狸,它的 “肱二头肌” 比鼢鼠的还粗,但同样只有一个起点;鼹形鼠、豪猪、旱獭和无尾刺豚鼠也是如此。不过反过来,南非的鼹形鼠、普通老鼠和松鼠,它们才有真正的 “二头肌”—— 有两个完全分开的起点。​
前臂短屈肌(也叫 “前臂前肌”)​
前臂短屈肌(1)和人类以及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的差别很大,主要是它连在骨头上的位置特别高。具体来说,它的上端连在肱骨的后表面(就在肱骨头正下方),还有一小部分连在肱骨外侧的脊上;然后它从外侧脊的外面滑过,绕到脊末端的凸起处,贴紧前面说的 “前臂长屈肌”,再穿过桡侧肌,最后靠一条又薄又扁的肌腱,连在桡骨上端关节头前面一点的位置,以及尺骨上端一个小凹陷里(这个凹陷和 “前臂长屈肌” 共用)。所以它收缩时,既能让前臂弯曲,还能让手明显地往里转(旋前)。​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20(fig. 20)。​
前臂伸肌(也就是 “肱三头肌”)​
前臂伸肌(1)在手臂的外侧和后面形成一大块肌肉,分成四个完全分开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其他三部分大得多,连在肩胛骨上,我们叫它 “肩胛部”;另外两部分连在肱骨上,一个在外侧,一个在后面靠内侧的位置,分别叫 “肱骨外侧部” 和 “肱骨内侧部”;最后第四部分叫 “副束”,连在背阔肌的肌腱上。​
1. 肩胛部​
肩胛部(2)有要分成两束的趋势,上端是连在一起的。第一束靠一层腱膜连在肩胛骨后角,还有肩胛骨的下缘;第二束上端被三角肌盖住,连在肩胛骨的方式很特别:它会伸出一层腱膜,从冈下肌上方绕过,连到肩胛骨的脊上;另外还有一层腱膜从冈下肌下方穿过,连到肩胛骨的下缘。这两束肌纤维往下延伸,很快就汇合到一起:一部分连在尺骨 “鹰嘴”(尺骨上端凸起)的后边缘,另一部分靠后的纤维则和前臂的腱膜连在一起,这样能大大加强手指屈肌的力量。​
2. 肱骨外侧部​
肱骨外侧部(3)靠一层腱膜连在肱骨外侧脊上(就在胸大肌附着点的上方),所以它占据了手臂前面靠外侧的区域。这部分肌纤维上端被三角肌盖住,往下并稍微向后延伸,连在尺骨鹰嘴的外侧边缘。在它的一段路径里,会盖住前面说的 “前臂短屈肌”,到末端时还会从手指伸肌的上方穿过。这部分肌纤维的作用是让前臂弯曲,同时让前臂往外转一点(旋后)。​
3. 肱骨内侧部​
肱骨内侧部(1)是三角形的,直接连在两个地方:一是连在 “内上髁”(肱骨下端内侧凸起)上方的脊上(这道脊往上并朝内侧走);二是连在肱骨整个内侧边缘,还有肱骨后表面夹在两道脊之间的区域。它的下端连在尺骨鹰嘴的后外侧边缘,以及鹰嘴凸起的上表面 —— 这样它能对鹰嘴这个 “杠杆” 产生很大的拉力,是让前臂伸直的主要力量来源。​
4. 副束​
之前提到过的 “副束”(2)(见第 102 页),从一层把它和背阔肌分开的纤维组织里长出来,看起来就像背阔肌直接延伸过来的;然后它朝内侧走,和 “肩胛部” 平行,一直到肘关节,连在尺骨鹰嘴的后内侧角,还有前臂的腱膜上。​
最后,讲完前臂伸肌,还得提一块小肌肉 —— 它可以算肱三头肌的 “附属肌”,通常叫 “肘肌” 或者 “鹰嘴肌”(3)。它一边连在肱骨内上髁,另一边连在尺骨鹰嘴的后内侧角。​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及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21(fig. 21)。​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图 21a(fig. 21a)。​
(3)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图 21b(fig. 21b)。​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1c(fig. 21c)。​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1d(fig. 21d)。​
(3)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5(fig. 5)图 22(fig. 22)。​
我没见过哪种啮齿动物的肱三头肌能像管鼻鼹属(Siphnés)的这么发达,也没见过哪类能和前臂腱膜贴得这么紧。要是琢磨它收缩时能带动的动作,就会发现它的结构特别适合穴居动物的前肢功能:收缩时不仅能让前臂伸直,还能让前臂稍微往外转,同时把手指牢牢固定在弯曲状态 —— 这种动作组合刚好能帮鼢鼠刨开土壤,还能把土块推走。​
鼹形鼠属(Spalax)的肱三头肌只连在肩胛骨前 2/3 的位置(就在三角肌后束附着点的高度),而且从冈下肌下方穿过,连到肩胛骨下缘。所以冈下肌不像鼢鼠那样被两层腱膜夹着。它的 “副束” 也从背阔肌里长出来,但肌纤维的方向和背阔肌不一样,所以背阔肌没法直接带动鹰嘴活动。​
普通老鼠的 “前臂短屈肌” 是完全露在外面的,因为肱三头肌前面靠外侧的部分发育得差很多 —— 这部分只连在肩胛骨下缘,让冈下肌完全暴露出来。老鼠的 “副束” 也很弱,而且不是连在背阔肌上,而是连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一部分共同形成的腱膜拱上。​
旋前肌和旋后肌​
管鼻鼹属(Siphnés)只有一块旋前肌,就是 “旋前圆肌”(1)。它长在肱骨内上髁前面,连在内上髁那个小凸起的上端(就在 “前臂短屈肌” 附着的凹陷正下方),然后斜着往前下方延伸,靠一层很宽的腱膜连在桡骨上端内侧边缘靠近中间的位置。​
“旋前方肌”(另一块旋前肌)特别弱,只是一小束肌纤维,从桡骨连到尺骨,在靠近前臂下端的位置。​
而豪猪、刺豚鼠、旱獭有 “旋前方肌”,而且这肌肉几乎占了前臂的整个长度。​
和 “旋前圆肌” 功能相反的(也就是能让前臂往外转的 “旋后肌”),只有一块 “短旋后肌”(1)。它比 “旋前圆肌” 发育差很多,长在肱骨外上髁(就在手指伸肌下方),绕到桡骨上端,连在桡骨上 1/3 的位置(在 “旋前圆肌” 的上方和外侧)。​
仓鼠和旱獭有两块旋后肌,但兔子、豪猪、刺豚鼠、无尾刺豚鼠、河狸、普通老鼠、鼹形鼠和非洲梳趾鼠,都没有 “长旋后肌” 的痕迹 —— 从这一点来看,这些啮齿动物和管鼻鼹属是一样的。​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3(fig. 23)。​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6(fig. 6)图 24(fig. 24)。​
腕部相关肌肉(功能 “转向”)​
在我们研究的这个类群(管鼻鼹属)里,通常情况下,那些从肱骨连到腕骨、负责腕部伸屈的肌肉,功能有点 “转向” 了 —— 它们没连在腕骨上,而是连在掌骨上,部分功能变成了带动手指活动。​
这些 “转向” 的伸肌包括两块 “桡侧外伸肌” 和一块 “尺侧外伸肌”。​
1. 第一桡侧外伸肌​
第一块桡侧外伸肌(2)在手臂前面靠内侧的位置,从肱骨外上髁长出来,绕过肘关节前面,盖住旋后肌,穿过旋前圆肌的宽肌腱,再从桡骨上端关节头上方绕过 —— 这里有一层和 “第二桡侧外伸肌” 共用的腱膜把它固定住;最后靠一条又细又长的肌腱,连在食指掌骨的末端内侧。​
2. 第二桡侧外伸肌​
第二块桡侧外伸肌(1)比第一块更粗、肌肉更饱满,直接长在第一块的下方和外侧(连在肱骨外上髁的边缘)。它几乎全程都贴紧第一块桡侧外伸肌,但很容易分开,不会扯断;它的肌腱相对更粗、更短,连在中指掌骨的内表面。这两块桡侧外伸肌的作用一样:都能伸直或抬起手,还能明显地把食指和中指的掌骨往内侧拉。​
鼹形鼠属(Spalax)和地松鼠属(Georychus)只有一块桡侧外伸肌,但很多其他啮齿动物都有两块 —— 比如河狸、豪猪、老鼠、仓鼠、松鼠、旱獭,它们都有两块完全分开的桡侧外伸肌,而且也连在食指和中指的掌骨上。​
3. 尺侧外伸肌​
尺侧外伸肌(2)分成两束完全分开的肌纤维,连在肱骨外上髁的根部,盖住旋后肌,然后钻进一束纤维组织里(穿过时被固定住)。靠外侧的那根肌腱连在小指掌骨的外表面 —— 它甚至代替了 “小指伸肌” 的功能(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小指伸肌的痕迹);另一根肌腱连在无名指的掌骨上,和前一根一样,既能伸直对应手指,又能把手指往外侧拉(外展)。​
这种结构在啮齿目里特别少见 —— 通常啮齿动物的尺侧外伸肌都是单独一束。不过在鼹形鼠属(Zemmi)里,我发现过一根特别细的肌腱:它从尺侧外伸肌的肌腱上分出来(就在穿过纤维组织的位置),连到无名指上,但鼹形鼠是有小指伸肌的,而且发育得还不错。另外,在几种披毛目动物(比如食蚁兽)身上,能看到尺侧外伸肌分得很开,和管鼻鼹属的情况有点像。​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及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5(fig. 25)。​
(1)参见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6(fig. 26)。​
(2)参见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7(fig.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鼢鼠前臂肌肉翻译(标准汉语版)
(承接前文 “肱二头肌” 部分)其肌腱向上连接于肩胛骨 “关节盂”(肩胛骨上与肱骨头相接的凹陷)边缘,随后先穿过肱骨外侧凸起与肱骨头之间的沟槽,再穿过肱骨头与内侧凸起之间的沟槽;在这段行程中,肌腱由数束纤维组织固定。
这块 “前臂长屈肌”(即鼢鼠的 “肱二头肌”)在与背阔肌连接处会增厚,形成类似 “肌腹” 的结构,之后再度变细,绕过肘关节前方,伸入旋前圆肌与前臂前肌(又称肱肌)之间,最终连接于尺骨上端靠近关节处 —— 如此一来,其收缩时不仅能使前臂弯曲,还能使前臂略微内旋(即 “旋前” 动作)。
许多啮齿动物的该肌肉均具备上述特征。例如河狸,其 “肱二头肌” 比鼢鼠的更为粗壮,但同样仅有一个起点;鼹形鼠、豪猪、旱獭及无尾刺豚鼠亦是如此。与之相反,南非鼹形鼠、普通鼠类及松鼠则拥有真正的 “二头肌”—— 具备两个完全分离的起点。
前臂短屈肌(又称 “前臂前肌”)
前臂短屈肌(1)与人类及多数其他哺乳动物的同类肌肉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其附着于骨骼的位置极高。具体而言,其上端附着于肱骨后表面(恰在肱骨头正下方),另有小部分附着于肱骨外侧脊;随后它从外侧脊外侧滑过,环绕至脊末端的凸起处,紧贴前文所述的 “前臂长屈肌”,再穿过桡侧肌,最终通过一条薄而扁平的肌腱,附着于桡骨上端关节头前方不远处,以及尺骨上端的一个小凹陷(该凹陷与 “前臂长屈肌” 共用)。因此,其收缩时既能使前臂弯曲,又能使手部明显内旋(旋前)。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20(fig. 20)。
前臂伸肌(又称 “肱三头肌”)
前臂伸肌(1)在手臂外侧与后方形成一大块肌肉,分为四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其中一部分远大于其他三部分,附着于肩胛骨,称为 “肩胛部”;另外两部分附着于肱骨,分别位于外侧与后方内侧,称为 “肱骨外侧部” 与 “肱骨内侧部”;最后第四部分称为 “副束”,附着于背阔肌的肌腱。
1. 肩胛部
肩胛部(2)有分为两束的趋势,上端相互融合。第一束通过一层腱膜附着于肩胛骨后角及肩胛骨下缘;第二束上端被三角肌覆盖,附着于肩胛骨的方式较为特殊:它延伸出一层腱膜,从冈下肌上方绕过,附着于肩胛骨脊;另有一层腱膜从冈下肌下方穿过,附着于肩胛骨下缘。这两束肌纤维向下延伸,很快便融合在一起:部分纤维附着于尺骨 “鹰嘴”(尺骨上端凸起)的后边缘,另一部分靠后的纤维则与前臂腱膜相连,从而大幅增强手指屈肌的力量。
2. 肱骨外侧部
肱骨外侧部(3)通过一层腱膜附着于肱骨外侧脊(恰在胸大肌附着点上方),因此占据手臂前方外侧区域。该部分肌纤维上端被三角肌覆盖,向下并略微向后延伸,附着于尺骨鹰嘴的外侧边缘。在其行程的一段中,会覆盖前文所述的 “前臂短屈肌”,至末端时还会从手指伸肌上方穿过。该部分肌纤维的作用是使前臂弯曲,同时使前臂略微外旋(旋后)。
3. 肱骨内侧部
肱骨内侧部(1)呈三角形,直接附着于两处:一是附着于 “内上髁”(肱骨下端内侧凸起)上方的脊(该脊向上且向内侧延伸);二是附着于肱骨整个内侧边缘,以及肱骨后表面介于两道脊之间的区域。其下端附着于尺骨鹰嘴的后外侧边缘及鹰嘴凸起的上表面 —— 如此便能对鹰嘴这一 “杠杆” 产生强大拉力,是使前臂伸直的主要力量来源。
4. 副束
前文提及的 “副束”(2)(见第 102 页),起源于一层将其与背阔肌分隔的纤维组织,外观上仿佛是背阔肌的直接延伸;随后它向内侧延伸,与 “肩胛部” 平行,直至肘关节,附着于尺骨鹰嘴的后内侧角及前臂腱膜。
最后,在阐述完前臂伸肌后,还需提及一块小肌肉 —— 它可视为肱三头肌的 “附属肌”,通常称为 “肘肌” 或 “鹰嘴肌”(3)。其一端附着于肱骨内上髁,另一端附着于尺骨鹰嘴的后内侧角。
(1)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及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21(fig. 21)。
(2)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图 21a(fig. 21a)。
(3)参见图版 IX C(pl. IX C)图 1(fig. 1)、图 2(fig. 2)图 21b(fig. 21b)。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1c(fig. 21c)。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1d(fig. 21d)。
(3)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5(fig. 5)图 22(fig. 22)。
笔者尚未发现任何啮齿动物的肱三头肌能像管鼻鼹属(Siphnés)的这般发达,也未发现任何啮齿动物的肱三头肌能与前臂腱膜如此紧密贴合。若分析其收缩时所能驱动的动作,便会发现其结构极适合穴居动物的前肢功能:收缩时不仅能使前臂伸直,还能使前臂略微外旋,同时将手指牢牢固定于弯曲状态 —— 这种动作组合恰好能帮助鼢鼠刨开土壤,并将土块推走。
鼹形鼠属(Spalax)的肱三头肌仅附着于肩胛骨前 2/3 处(恰在三角肌后束附着点高度),且从冈下肌下方穿过,附着于肩胛骨下缘。因此,冈下肌并非像鼢鼠那样被两层腱膜夹裹。其 “副束” 同样起源于背阔肌,但肌纤维方向与背阔肌不同,故背阔肌无法直接驱动鹰嘴活动。
普通鼠类的 “前臂短屈肌” 完全暴露在外,这是因为肱三头肌前方外侧部分发育较差 —— 该部分仅附着于肩胛骨下缘,使冈下肌完全暴露。鼠类的 “副束” 也较为薄弱,且并非附着于背阔肌,而是附着于由背阔肌与部分胸大肌共同形成的腱膜拱上。
旋前肌与旋后肌
管鼻鼹属(Siphnés)仅有一块旋前肌,即 “旋前圆肌”(1)。它起源于肱骨内上髁前方,附着于内上髁小凸起的上端(恰在 “前臂短屈肌” 附着的凹陷正下方),随后斜向前下方延伸,通过一层宽阔的腱膜附着于桡骨上端内侧边缘靠近中部处。
“旋前方肌”(另一块旋前肌)极为薄弱,仅为一小束肌纤维,从桡骨延伸至尺骨,位于前臂下端附近。
而豪猪、刺豚鼠、旱獭则拥有 “旋前方肌”,且该肌肉几乎占据前臂全长。
与 “旋前圆肌” 功能相反(即使前臂外旋)的肌肉仅有一块 “短旋后肌”(1)。它的发育程度远逊于 “旋前圆肌”,起源于肱骨外上髁(恰在手指伸肌下方),环绕至桡骨上端,附着于桡骨上 1/3 处(位于 “旋前圆肌” 上方外侧)。
仓鼠与旱獭拥有两块旋后肌,但兔子、豪猪、刺豚鼠、无尾刺豚鼠、河狸、普通鼠类、鼹形鼠及非洲梳趾鼠均无 “长旋后肌” 痕迹 —— 从这一特征来看,这些啮齿动物与管鼻鼹属一致。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图 3(fig. 3)图 23(fig. 23)。
(1)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6(fig. 6)图 24(fig. 24)。
腕部相关肌肉(功能 “转向”)
在我们所研究的类群(管鼻鼹属)中,通常情况下,那些从肱骨延伸至腕骨、负责腕部屈伸的肌肉,其功能发生了一定 “转向”—— 它们未附着于腕骨,而是附着于掌骨,部分功能转变为驱动手指活动。
这些 “转向” 的伸肌包括两块 “桡侧外伸肌” 与一块 “尺侧外伸肌”。
1. 第一桡侧外伸肌
第一块桡侧外伸肌(2)位于手臂前方内侧,起源于肱骨外上髁,绕过肘关节前方,覆盖旋后肌,穿过旋前圆肌的宽阔肌腱,再从桡骨上端关节头上方绕过 —— 此处有一层与 “第二桡侧外伸肌” 共用的腱膜将其固定;最终通过一条细长的肌腱,附着于食指掌骨末端内侧。
2. 第二桡侧外伸肌
第二块桡侧外伸肌(1)比第一块更粗、肌纤维更饱满,直接起源于第一块下方外侧(附着于肱骨外上髁边缘)。它几乎全程紧贴第一块桡侧外伸肌,但极易分离,且不会断裂;其肌腱相对更粗、更短,附着于中指掌骨内表面。这两块桡侧外伸肌功能相同:均能使手部伸直或抬起,还能明显将食指与中指的掌骨向内侧拉动。
鼹形鼠属(Spalax)与地松鼠属(Georychus)仅有一块桡侧外伸肌,但许多其他啮齿动物均有两块 —— 例如河狸、豪猪、鼠类、仓鼠、松鼠、旱獭,它们都拥有两块完全独立的桡侧外伸肌,且同样附着于食指与中指的掌骨。
3. 尺侧外伸肌
尺侧外伸肌(2)分为两束完全独立的肌纤维,附着于肱骨外上髁根部,覆盖旋后肌,随后伸入一束纤维组织(穿过时被固定)。外侧的肌腱附着于小指掌骨外表面 —— 它甚至替代了 “小指伸肌” 的功能(因此处完全无小指伸肌痕迹);另一根肌腱附着于无名指掌骨,与前一根肌腱相同,既能使对应手指伸直,又能使手指向外侧拉动(外展)。
这种结构在啮齿目中极为罕见 —— 通常啮齿动物的尺侧外伸肌为单独一束。但在鼹形鼠属(Zemmi)中,笔者发现过一根极细的肌腱:它从尺侧外伸肌的肌腱分出(恰在穿过纤维组织处),延伸至无名指,但鼹形鼠拥有小指伸肌,且发育状况良好。此外,在几种披毛目动物(如食蚁兽)身上,可观察到尺侧外伸肌分裂程度较深,与管鼻鼹属的情况相似。
(2)参见图版 IX D(pl. IX D)图 1(fig. 1),及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5(fig. 25)。
(1)参见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6(fig. 26)。
(2)参见图版 IX E(pl. IX E)图 1(fig. 1)图 27(fig. 2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管鼻鼹属物种描述(标准汉语版)​
阿曼德管鼻鼹(SIPHNEUS ARMANDII)(1)(图版 VI)​
该物种由阿曼德・戴维神父(M. l'abbé Armand David)于蒙古高原发现。从整体外形来看,它与西伯利亚的鼹形管鼻鼹(Siphneus myospalax)无显著差异;且不同个体在毛色上的变异,甚至可能比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不过总体而言,其毛发更柔软、更丝滑,红棕色较浅而灰棕色更重,头部前部的白色也更为纯净。前足爪子同样粗壮有力,其中外侧趾的爪子甚至略粗、略长(2)。最后,其后足的第三趾比西伯利亚管鼻鼹的发育更为充分(3)。​
这些特征尚不足以作为物种区分的依据;但观察牙齿时,会发现其形态特征极为显著,据此可轻松完成物种鉴定。​
在阿曼德管鼻鼹中,上颌第一臼齿(4)相对鼹形管鼻鼹而言明显更大。其内侧表面(5)仅有一条垂直沟纹,将牙齿大致分为两等份,且该沟纹与外侧第二叶的中部相对应;而在西伯利亚管鼻鼹(6)中,同一内侧表面则有两条沟纹:一条位置与前文所述大致相同,另一条则更靠前,与外侧第一叶的后三分之一相对应。这两个物种的上颌第二臼齿形态大致相似,但阿曼德管鼻鼹的内侧沟纹更深。上颌第三臼齿的差异更为明显:它相对更小,外侧叶痕模糊(1),内侧有一条清晰的垂直沟纹,外侧则有两条极为靠近的类似沟纹。与之相反,鼹形管鼻鼹的上颌第三臼齿较大(2),外侧被深分为三个叶,其中前两个叶较宽且大小相近,第三个叶则较小;其内侧表面的垂直沟纹几乎不明显。​
在下颌部分,蒙古管鼻鼹(即阿曼德管鼻鼹)的臼齿更窄,齿冠的珐琅质褶皱排列更倾斜(3)。下颌第一臼齿以其长度为显著特征:与鼹形管鼻鼹(4)一样,其内侧表面有三条沟纹,但鼹形管鼻鼹的这些沟纹更深,尤其是第一条。阿曼德管鼻鼹的下颌第二臼齿外侧有两条垂直沟纹,这是鼹形管鼻鼹所没有的;最后,其下颌第三臼齿也明显更小。​
这两个物种的头骨整体形态相似,但阿曼德管鼻鼹的口鼻部更短,基部相对更宽(5),且头顶与侧面的分界更不明显。基蝶骨的形态差异极大:其在中部区域更宽,靠近后鼻孔处收缩更明显,后部有两个向外张开的凹陷,凹陷之间由一条细小的中脊分隔,而这些特征在鼹形管鼻鼹中几乎不明显(1)。听泡更呈球状,向腭部延伸更少,因此内翼肌附着的凹陷发育更充分。此外,后鼻孔的后部开口更窄,颧骨弓的颊部部分向外弯曲的程度更弱。​
笔者已确认,这些骨骼特征不会因性别或年龄而变化。这两个物种在其现存栖息地的冲积层中均有化石发现。数年前,路易・德尔沙尔先生(M. Louis d'Elchthal)与梅尼耶先生(M. Meynier)一同前往西伯利亚考察,他慷慨地向笔者提供了多件采自因亚(Inia)与恰雷奇(Tscharych)洞穴的头骨(2)与骨骼(3),笔者经鉴定确认这些标本均属于拉克曼氏鼹形管鼻鼹(Siphneus myospalax de Laxmann)。另一方面,戴维神父在蒙古的沙质沉积层中采集到了部分骨骼,其中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阿曼德管鼻鼹头骨(4)。​
(1)参见《自然科学年鉴》(Annales des sciences naturelles),第 5 辑,第 VII 卷,第 376 页。​
(2)参见图版 VI,图 3。​
(3)参见图版 VI,图 4。​
(4)参见图版 IX,图 1。​
(5)参见图版 IX,图 2。​
(6)参见图版 IX,图 10。​
(1)参见图版 IX,图 3。​
(2)参见图版 IX,图 11。​
(3)参见图版 IX,图 4。​
(4)参见图版 IX,图 12。​
(5)参见图版 VIII,图 10。​
(1)参见图版 VIII,图 1。​
(2)参见图版 VIII,图 5。​
(3)参见图版 IX,图 20、21。​
(4)参见图版 IX,图 13-19。​
方氏管鼻鼹(SIPHNEUS FONTANIERII)(5)(参见图版 VII)​
笔者首次考察的该物种标本,由北京名誉领事方丹先生(M. Fontanier)捐赠至博物馆。阿曼德・戴维神父也向笔者提供了几件标本,这些标本采自 “西湾”(Si-wan)—— 该地区位于山区,在北京西北约 60 里(法里)处,距离蒙古草原 proper(狭义上的蒙古草原)约 6-8 里。​
该物种唯一稳定且易观察的外部特征体现在前足形态上(1):其爪子远不如前两个物种粗壮、修长。对应食指的第二趾爪子,与第三趾爪子大小相近,且明显比第四趾爪子更长;而在鼹形管鼻鼹与阿曼德管鼻鼹中,第二趾爪子远短于第三趾,甚至短于第四趾。​
后足(2)更长,外侧趾完全明显,而在前述物种中,该趾为痕迹器官(退化状态)。最后,其他趾更纤细,爪子也明显更长。​
毛色从石板灰到红棕色冰灰不等;口鼻部为白色,有时白色会延伸至额头(3),但这一特征并不稳定。​
该新物种的牙齿系统同样具有显著鉴别特征。上颌第一臼齿与鼹形管鼻鼹的相似,但更扁(4),内侧沟纹更深(5),且第一条沟纹更靠前 —— 如前文所述,阿曼德管鼻鼹并无此沟纹。上颌第二臼齿的内侧沟纹更明显。上颌第三臼齿的大小与叶间距极具特色:其内侧表面有一条极深的沟纹,将牙齿分为两等份;而阿曼德管鼻鼹的该牙齿极小,西伯利亚管鼻鼹的该牙齿内侧则无分隔。​
下颌第一臼齿(1)与另外两个物种的相似,但下颌第二臼齿有两个外侧沟纹,这是鼹形管鼻鼹所没有的。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下颌第二臼齿上:它很长,内侧被深分为三叶,外侧有两条明显的垂直沟纹,这一形态在上述两个物种中均不存在。​
头骨形态(2)与同属其他所有物种差异极大:其后方并非由枕骨区域构成近乎垂直的平面,而是高度圆润;上枕脊较细,位置更靠前,且并非连续的横向线条,而是在中线处中断,在颞线之间的区域几乎完全缺失。代表枕骨下弯线的脊极为突出,头顶从后向前略微隆起,而非在冠状区扁平或凹陷。颅腔在视神经孔上方横向加宽且高度隆起。​
颞脊向后分离程度更大。颧骨弓直接起源于枕脊的侧面部分,而非像通常那样由深缺刻分隔;该缺刻对应的位置,被前文所述枕脊的薄层延伸部占据 —— 该延伸部呈拱形向侧面延伸,覆盖在听孔上方。面部区域很短;颌间骨(intermaxillaries)容纳门齿牙槽的部分,比其他物种更暴露,这一方面是因为该部分更隆起,另一方面是因为鼻骨更窄。​
头骨腹面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鉴别特征(1):基蝶骨很窄,不像阿曼德管鼻鼹那样向两侧扩张(2)。前腭孔并非像鼹形管鼻鼹那样终止于颌间骨后缘水平(3),而是大幅伸入颌间骨,因此颌间骨与腭骨的缝合线位于这些孔的中部;在阿曼德管鼻鼹中,该缝合线对应前腭孔的后四分之一;最后,构成颧骨弓基部且为咬肌提供附着点的颊面,比同属其他物种发育更充分。​
笔者将一件保存完好的头骨(4)、多件下颌骨及大量其他骨骼归入该物种,这些标本由戴维神父在蒙古的红棕色沙质黏土层中发现,均为化石状态;该沉积层的形成年代可能追溯至第四纪。这件头骨所属个体的年龄,远大于笔者手中所有现生标本,但尽管其肌肉脊发育更充分,导致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关键特征仍保持一致,牙齿形态也与前文描述完全相同。​
(5)参见《自然科学年鉴》,第 5 辑,动物学(ZOOL.),第 VII 卷,第 376 页,1867 年。​
(1)参见图版 VII,图 3。​
(2)参见图版 VII,图 4。​
(3)该额部白斑在图版 VII 所示个体中极为明显,但常完全缺失。​
(4)参见图版 VIII,图 7;图版 IX,图 5。​
(5)参见图版 IX,图 6、7。​
(1)参见图版 IX,图 8。​
(2)参见图版 VIII,图 6、7。​
(1)参见图版 VIII,图 7。​
(2)参见图版 VIII,图 11。​
(3)参见图版 VIII,图 2。​
(4)参见图版 VIII,图 13。​
裸尾管鼻鼹(SIPHNEUS PSILURUS),新种(参见图版 IX,A、IX,B)​
阿曼德・戴维神父的华北(Petchély,推测为 “北直隶” 或 “直隶北部”,今河北北部一带)之行,为博物馆带来了管鼻鼹属的第三个新物种。该物种生活在北京以南的沙质田野中,与前文描述物种的区别在于尾部无毛发,因此笔者将其命名为 “裸尾管鼻鼹”(Siphneus psilurus,种加词 “psilurus” 源自希腊语 “ψιλός”,意为 “裸的”,“ουρά” 意为 “尾”)。​
其前足爪子极为粗壮,就相对粗细与长度而言,与阿曼德管鼻鼹的爪子相似;而后足则更接近方氏管鼻鼹,趾纤细,外侧趾明显可见。笔者不再赘述其毛色 —— 与同属其他物种的毛色一致。​
头骨(1)的整体形态与鼹形管鼻鼹及阿曼德管鼻鼹相似:后方呈直角截断,上枕脊在该区域上部形成一种边缘隆起,在侧面变得极为锐利。分隔额部与颞窝、并延伸至眼眶上方的脊相互平行,在成年个体中极为突出,因此脊间区域形成明显的凹陷。眶下孔形态特殊,这主要是由于其内侧壁隆起且延长,前部环绕出一个较大的垂直窄缺刻;从上方观察时,该形态使眶下孔呈现为纵向沟状。​
与之相反,鼹形管鼻鼹、阿曼德管鼻鼹及方氏管鼻鼹的眶下孔均为宽开口,外侧缘极低。基蝶骨呈盾形,与阿曼德管鼻鼹相似,但其中部的两个凹陷更深,且向两侧扩张更明显。​
听孔上方、分隔颧骨弓基部与枕脊的缺刻明显,这一特征与鼹形管鼻鼹及阿曼德管鼻鼹一致。​
上颌臼齿粗壮且宽大(1),这一点与西伯利亚管鼻鼹相似;更增强相似性的是,其内侧表面也有两条垂直沟纹,但沟纹间的隆起更突出,且第二条沟纹极深,以至于沟纹边缘的珐琅质层与外侧珐琅质层融合 —— 这一特征与方氏管鼻鼹相近。​
上颌第二、第三臼齿内侧有深沟纹,这一特征与方氏管鼻鼹及阿曼德管鼻鼹一致,而鼹形管鼻鼹无此类沟纹。其中上颌第三臼齿相对阿曼德管鼻鼹的明显更大。​
下颌(2)的显著特征是,其外表面有三个与臼齿齿根球相对应的隆起,且发育充分。下颌第一臼齿大而宽,与西伯利亚管鼻鼹及蒙古管鼻鼹(即阿曼德管鼻鼹)的差异不大。下颌第二臼齿的特征是,其外表面有两条极深的沟纹 —— 阿曼德管鼻鼹的这些沟纹几乎不明显,鼹形管鼻鼹则仅有一条且痕迹模糊。最后,下颌第三臼齿的每一侧面均有两条沟纹:内侧第一条沟纹宽而深,第二条窄而浅;外侧则呈现相反的形态(第一条窄浅,第二条宽深)。其后叶退化为痕迹状的 “跟部”,而方氏管鼻鼹的后叶则几乎与前两叶发育程度相当。​
前文描述表明,管鼻鼹属目前包含四个特征明确的物种;但在多数情况下,仅通过外部特征难以区分它们,而牙齿系统则可提供确凿的鉴别依据 —— 臼齿的结构细节清晰可见,且不会因年龄而变化(由于这些牙齿终生生长,其沟纹的形态与数量保持稳定)。若要鉴定这些物种,甚至可仅依据下表所示特征:​

上颌第一臼齿内侧沟纹数量​
其他鉴别特征​
物种​
1 条​
上颌第二、第三臼齿内侧沟纹不明显​
阿曼德管鼻鼹(S. ARMANDII)​
2 条​
上颌第二、第三臼齿内侧沟纹不明显​
鼹形管鼻鼹(S. MYOSPALAX)​
2 条​
上颌第二、第三臼齿内侧沟纹明显;下颌第三臼齿两侧沟纹大小相近​
方氏管鼻鼹(S. FONTANIERII)​
2 条​
上颌第二、第三臼齿内侧沟纹明显;下颌第三臼齿两侧沟纹大小差异显著​
裸尾管鼻鼹(S. PSILURUS)​

(1)参见图版 IX,A,图 1-5。​
(1)参见图版 IX,A,图 6-8。​
(2)参见图版 IX,A,图 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田鼠属与仓鼠属物种描述(标准汉语版)
通过头骨形态提供的骨骼特征,同样可轻松区分这些物种;若要验证这一点,参考下表即可:
管鼻鼹属物种
头骨关键鉴别特征
裸尾管鼻鼹(S. PSILURUS)
头骨后方呈直角截断,中部枕骨隆起显著;眶下孔外侧深陷,前下部明显收缩
阿曼德管鼻鼹(S. ARMANDII)
头骨后方呈直角截断,中部枕骨隆起显著;眶下孔近圆形,外侧缘略高;基底部宽阔呈盾形,有两个明显凹陷
鼹形管鼻鼹(S. MYOSPALAX)
头骨后方呈直角截断,中部枕骨隆起显著;眶下孔近圆形,外侧缘略高;基底部狭窄,无明显凹陷
方氏管鼻鼹(S. FONTANIERII)
头骨后方圆润,中部枕骨隆起呈痕迹状

第三节 田鼠属(GENRE ARVICOLA)
橙腹田鼠(ARVICOLA MANDARINUS)(参见图版 XII,图 a;图版 XIII,图 4-4d)
田鼠属在北亚有多个物种分布,这些物种的发现归功于帕拉斯(Pallas)(1)、施伦克(M. Schrenck)(2)、拉德(M. Radde)(3)及其他几位俄国动物学家;但所有这些啮齿动物,均与戴维神父在中国蒙古地区发现的小型田鼠存在显著差异,笔者将后者命名为 “橙腹田鼠”(Arvicola mandarinus)。
该物种可通过毛色、短尾及短耳(几乎完全被颊毛覆盖)轻松识别。身体与头部背面为深棕红色并夹杂黑色;体侧为红黄色,延伸至腹部两侧;喉部与腹部为灰黄色;足部被毛覆盖至趾端,呈浅棕黄色;爪子颜色与之相同,前足拇指的爪子粗短,其余爪子则细长尖锐;最后,尾部极细,被有短毛,腹面呈棕色。
牙齿系统的特征同样值得关注(1)。下颌第一臼齿(2)外侧有四个大小相近的棱柱体,内侧有五个发育充分的棱柱体。下颌第二臼齿内外侧通常各有三个棱柱体。下颌第三臼齿内侧有三个突出的棱柱体,外侧则仅有两个(3)。上颌第一臼齿远大于后续臼齿,其两侧各有三个发育充分的突出角(或棱柱体)。上颌第二臼齿外侧同样有三个完整的棱柱体,但内侧仅有两个明显的棱柱体,其后跟随一个痕迹状棱柱体。最后,上颌第三臼齿内外侧各有三个棱柱体,但内侧第三个棱柱体为痕迹状。
多数田鼠属物种的下颌第一臼齿或上颌第三臼齿形态不同,仅凭这一点便可将它们与本文所述物种区分开。例如,在帕拉斯描述的红田鼠(Arvicola rutilus)(4)、同作者描述的林地田鼠(Arvicola glareolus)(5)及施伦克描述的阿穆尔田鼠(Arvicola amuriensis)(6)等物种中,下颌第一臼齿的内外侧均仅有四个突出的棱柱体(或角);而在蒙古田鼠(Arvicola mongolicus)、布朗氏田鼠(A. Brandtii)(1)、岩田鼠(A. saxatilis)(2)等物种中,上颌第三臼齿内侧有第四个棱柱体。
就这些牙齿的侧角数量而言,橙腹田鼠与红棕色田鼠(A. russatus)(3)、红毛田鼠(A. rufocanus)(4)、暗田鼠(A. obscurus)(5)及部分欧洲物种相似;但可通过尾部长度与耳朵形态区分。例如,暗田鼠与布朗氏田鼠的尾部为痕迹状;与之相反,红棕色田鼠的尾部相对于体型而言,宽度约为橙腹田鼠的两倍;红毛田鼠的尾部也远长于橙腹田鼠。就尾部尺寸而言,橙腹田鼠与东西伯利亚的大耳田鼠(A. macrotis)(6)相近,但可通过毛色及耳朵发育程度低的特征明确区分。
热尔贝先生(M. Gerbe)曾专门研究田鼠,他根据田鼠的乳头对数(2 对或 4 对)将其分为两类(7)。在干制标本上难以确认这一特征,因此笔者无法确定橙腹田鼠的乳头对数,但需补充说明的是,在本文描述的个体中,笔者仅观察到 2 对乳头的痕迹。
橙腹田鼠的头骨(8)形态紧凑;眼眶后方的颅腔极宽;颧骨弓高度弯曲,面部狭窄。
根据戴维神父随标本附上的记录,笔者了解到这种田鼠的眼睛较大,呈黑色;雌性个体略小于雄性。
以下为橙腹田鼠各身体部位的测量数据(单位:米):
体长(从口鼻部至尾基,沿背部曲线测量):0.105
头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听孔):0.035
尾长:0.020
耳高:0.012
后足长:0.016
(1)参见《啮齿目新种》(Novoe species quadrupedum e Glirium ordine),1778 年。
(2)参见《阿穆尔地区旅行与研究》(Reisen und Forschungen im Amur-Land),第 1 卷,1858 年。
(3)参见《东西伯利亚南部旅行记》(Reisen im Süden von Ost-Sibirien),第 1 卷,1862 年。
(1)相关参考:瓦格纳(Wagner),《田鼠属研究贡献》(Beitr. zur Kenntniss der Gattung Arvicola),载于《慕尼黑皇家科学院通报》(Bulletin der K.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ünchen),1853 年,第 33 期,第 257 页。
(2)参见图版 XIII,图 4c。
(3)参见图版 XIII,图 4d。
(4)参见《啮齿目》(Glires),第 246 页,图版 XIV,B;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77 页(Myodes rutilus);施伦克,《旅行记》(Reisen),第 1 卷,第 135 页(Arvicola rutilus);拉德,《旅行记》(Reise),第 1 卷,第 186 页,图版 VII,图 8。
(5)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Mus rutilus var.);施雷伯(Schreber),《哺乳动物》(Saugeth.)(Mus glareolus)。
(6)参见《旅行记》(Reisen),第 1 卷,第 129 页,图版 VI,图 1、2。
(1)参见《旅行记》(Reise),第 1 卷,第 199 页,图版 VII,图 3。
(2)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35 页,图版 23 B(Mus saxatilis);施伦克,前引书,第 137 页,图版 VI,图 3。
(3)参见拉德,前引书,第 1 卷,第 186 页,图版 VII,图 2。
(4)参见拉德,前引书,第 183 页,图版 VII,图 4。
(5)参见埃弗斯曼(Eversmann),《帕拉斯动物志补编》(Addenda ad Pallasii Zoogr.),第 2 分册,1841 年(Hypudoeus obscurus);米登多夫(Middendorff),《旅行记》(Reise),第 2 卷,第 109 页,图版 XI,图 1;拉德,前引书,第 1 卷,第 190 页,图版 VI,图 6。
(6)参见拉德,前引书,第 1 卷,第 196 页,图版 VI,图 2。
(7)参见《自然史通用词典》(Dictionnaire universel d'histoire naturelle),第 2 版,第 3 卷,第 158 页(1867 年),“田鼠”(CAMPAGNOL)条目。
(8)参见图版 XIII,图 4、4a。
第四节 仓鼠属(GENRE CRICETUS)
帕拉斯描述的仓鼠(即普通仓鼠,Cricetus frumentarius)(1)分布于欧洲 - 亚洲广阔区域,西起阿尔萨斯与列日省,东至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但它并未延伸至亚洲东部,该区域的仓鼠类群由多个小型啮齿动物物种代表 —— 这些物种更接近田鼠,笔者认为应将它们归入一个特殊的亚属。笔者曾将这一亚类命名为 “小仓鼠亚属(Cricetulus)” 或 “小型仓鼠”(2),但它们与真正仓鼠的区别特征并不足以支持更高级别的分类单元拆分,因此笔者不建议将这些物种从居维叶(Cuvier)确立的广义仓鼠属(Cricetus)中移出(3)。
小仓鼠亚属(Cricetulus)与普通仓鼠的区别在于:头骨形态更细长,前足较弱,爪子在行走时抬起以保持尖锐(而普通仓鼠的爪子着地,磨损迅速)。帕拉斯描述的疱鼠(Mus furunculus)(1)、沙鼠(Mus arenarius)(2)、松加鼠(Mus songarus)(3)、灰鼠(Mus phoeus)(4),以及布朗特先生(M. Brandt)描述的黑仓鼠(Cricetus nigricans)(5),均属于这一亚属;笔者下文将要介绍的新物种,也应归入此处。
灰仓鼠(CRICETUS (CRICETULUS) GRISEUS)(参见图版 XII,图 1;图版 XIII,图 1-1h)
这种小型仓鼠体型与小家鼠相近,在北京周边田野中极为常见;它会在洞穴中储存谷物越冬,因此造成严重危害。在中国蒙古地区的山区也有分布。其毛发柔软、丝滑、致密且排列整齐。
(1)参见《俄亚动物志》(Zoographia Russo-Asiatica),第 1 卷,第 161 页。
(2)参见《中国北方哺乳动物观察》(Observations sur quelques mammifères du nord de la Chine),载于《自然科学年鉴》(Ann. des sciences nat.),1867 年,第 5 辑,第 VII 卷,第 275 页。
(3)部分学者(如吉贝尔,Giebel)认为该属由帕拉斯确立,但实际上应归功于居维叶 —— 他在 1797 年出版的《基础图表》(Tableau élémentaire)中简要提及该类群(第 139 页),并在 1817 年出版的《动物界》(Règne animal)第 1 版(第 1 卷,第 198 页)中正式将其命名为 “Cricetus”。帕拉斯在《俄亚动物志》中,将其最初以 “Mus arenarius”“Mus accedula” 等命名的物种归入仓鼠属(Cricetus),但该书直至 1831 年才出版。
(1)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73 页,图版 XV B;德马雷斯特(Desmarest),《哺乳动物》(Mammal.),第 312 页(Cricetus furunculu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63 页;瓦格纳(Wagner),《哺乳动物》(Saugeth.),第 3 卷,第 450 页,图版 CCII。
(2)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65 页,图版 XVI A;德马雷斯特,前引书,第 311 页(Cricetus arenariu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62 页;瓦格纳,前引书,图版 CXCIX。
(3)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69 页,图版 XVI B;德马雷斯特,前引书,第 311 页(Cricetus songaru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62 页;瓦格纳,前引书,图版 CCI。
(4)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61 页,图版 XV A;德马雷斯特,前引书,第 311 页(Cricetus phoeu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63 页;瓦格纳,前引书,图版 CC。
(5)参见梅涅特里耶(Menetriès),《高加索旅行动物标本分类目录》(Catalogue raisonné des objets de Zoologie recueillis dans un voyage au Caucase),第 22 页,1832 年。
所有毛发的基部均为深石板灰色,但这一颜色在外部不可见 —— 因为毛发末端颜色不同,完全覆盖了基部。身体与头部背面为浅灰黄褐色;成年个体的背部中线有一条边界模糊、不明显的棕色条纹,从项部延伸至尾基,但未显著延伸至尾部(尾部上缘呈黄色)。幼年个体无此背纹。
喉部、体侧、腹部、足部及尾部为灰白色。嘴唇与颊下部呈蓝灰色;触须长于头部,由两种颜色的毛发组成:一部分为黑棕色,另一部分为灰白色。耳朵较大,边缘为白色,耳背前半部分及耳腹面的上部与后部呈黑棕色。尾部极短,呈灰色,完全覆盖有短硬毛。爪子细长且尖锐。最后,所有足部的跖面均有 6 个肉垫。
前足的肉垫(1)排列较为规则,分为两横列:前列呈曲线排列,后列近直线排列。每一列中的中间肉垫均大于两侧肉垫,且两侧肉垫大小相近。后足的肉垫排列则不同(2):前列三个肉垫中,外侧肉垫最大;第二列由两个发育程度较低且间距较大的肉垫组成;最后,第六个肉垫为痕迹状,位于极后方。
(1)参见图版 XIII,图 1g。
(2)参见图版 XIII,图 1h。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仓鼠属、小鼠属与沙鼠属物种描述(标准汉语版)
(续)仓鼠属(GENRE CRICETUS)
灰仓鼠(CRICETUS (CRICETULUS) GRISEUS)(续)
其颅腔(1)比真正的仓鼠更隆起,且无颞上脊;眶间额区无纵向凹陷。
臼齿形态因磨损程度不同而差异显著(2)。上颌第三臼齿相对于第二臼齿的尺寸,比法国仓鼠(普通仓鼠)更小;而下颌的这两颗臼齿,尺寸差异则相对不明显。
颊囊发育充分。
灰仓鼠虽比帕拉斯描述的疱鼠(Cricetus furunculus)(3)更小,但两者形态相近;不过疱鼠的身体与头部背面为更深的棕褐色,且红棕色更明显;背纹边界更清晰、颜色更黑,延伸至尾端;最后,其颊下部、喉部与腹部为深灰色。
菲利皮先生(M. Filippi)在波斯发现的沙色仓鼠(Cricetus isabellinus)(4),虽经其简要描述,但毛色特征似乎与灰仓鼠相似,体型却明显更大。
灰仓鼠的身体比例可通过以下测量数据(单位:米)体现:
体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尾基):0.12
尾长:0.02
阿曼德・戴维神父告知我们,这种仓鼠的眼睛较大,呈黑色;雌性个体略小于雄性。
(1)参见图版 XIII,图 1、1a。
(2)参见图版 XIII,图 1c、1d、1e、1f。
(3)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273 页,图版 XV B(Mus furunculu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63 页(Cricetus furunculus)。
(4)参见《波斯旅行笔记》(Note di un Viaggio in Persia),第 314 页,1865 年。
暗仓鼠(CRICETUS (CRICETULUS) OBSCURUS)(参见图版 XII,图 2;图版 XIII,图 2-2c)
笔者认为,应将阿曼德・戴维神父在中国蒙古地区黄河沿岸的萨尔奇(Sartchy)发现的这种小型仓鼠,与灰仓鼠及其他已知小仓鼠亚属物种明确区分,命名为 “暗仓鼠”(Cricetus obscurus)—— 因其整体毛色比灰仓鼠深得多,且无疱鼠那样明显的红棕色。其背纹更宽,延伸至头部背面;耳朵的白色边缘范围更广;最后,尾部更长,且侧面明显扁平。
暗仓鼠与灰仓鼠的头骨形态也存在差异:暗仓鼠的头骨更隆起,面部更短(1)。
牙齿形态(2)与灰仓鼠大致相同。
暗仓鼠的测量数据(单位:米)如下:
体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尾基):0.103
头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听孔):0.021
耳高:0.012
尾长:0.022
(1)参见图版 XIII,图 2。
(2)参见图版 XIII,图 2b、2c(原文 “26” 应为 “2b” 排版误差)。
长尾仓鼠(CRICETUS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参见图版 XIII,图 3;图版 XIII,图 3、3a)
该物种与前述物种一样,栖息于中国蒙古地区,但尾部发育显著,几乎占体长的三分之一,据此可明确区分。
其身体背面颜色更深,夹杂棕色与黑灰色;背部无中线纹;耳朵背面全为棕色;鼻上部两侧有棕色边缘。
尾部毛发稀疏,通体呈浅灰黄色;最后,喉部、体侧与腹部的白色比灰仓鼠更纯净。
该物种与前述物种的区别还体现在头骨形态上(1):头骨明显更长,相对于面部长度而言更窄,上颌从颧部至口鼻部末端逐渐收缩的幅度更大。
长尾仓鼠的测量数据(单位:米)如下:
体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尾基,沿背部曲线测量):0.105
头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听孔):0.024
耳高:0.013
尾长:0.038
(1)参见图版 XIII,图 3、3a。
第五节 小鼠属(GENRE MUS)
矮小鼠(MUS HUMILIATUS)(参见图版 XLI,图 1)
在北京及邻近的中国蒙古地区,有一类与黑鼠(Mus rattus)毛色相近的物种,但体型小得多,且尾部相对于身体而言明显更短。阿曼德・戴维神父向博物馆捐赠了足够数量的标本,以便明确该物种特征,笔者将其命名为 “矮小鼠”(Mus humiliatus)。
其毛发柔软,背部的长毛仅略长于普通短毛。身体与头部背面的毛发,末端为棕红色,基部为石板灰色;腹部、喉部与嘴唇周围为浅灰脏色。
足部内外侧均为灰棕色;尾部长度中等,覆盖极短的毛发,背面为棕色,腹面为浅灰色,约有 150 个鳞片环。耳朵大小中等,内外侧均有少量毛发,呈棕色,游离边缘有一条灰白色线。触须发育充分,部分为白色,部分为黑色。
矮小鼠的测量数据(单位:米)如下:
体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尾基):0.17
尾长:0.11
头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听孔):0.03
耳长:0.013
后足长:0.03
铅色鼠(MUS PLUMBEUS)(参见图版 XLIII,图 2)
该物种体型介于普通黑鼠与小家鼠之间,以铅灰色毛发为显著特征。头部与背部为暗棕灰色;颊部、体侧与四肢外侧为深灰色,略带蓝调;口部两侧、腹部与足部为浅灰色;触须发育较差且纤细。耳朵小,颜色与头部相邻区域相近,覆盖极短的毛发。门齿为白色,而非多数近缘物种那样的深黄色。尾部短,覆盖极小的鳞片与短毛,背面为灰棕色,腹面为浅灰色。
铅色鼠的测量数据(单位:米)如下:
体长(从口鼻部末端至尾基,沿背部曲线常规测量):0.13
尾长:0.07
头长(从口鼻部末端至耳基部):0.025
耳长:0.011
后足长:0.026
该物种由阿曼德・戴维神父在直隶(Tchély,今河北)西部的宣化府(Suen-hoa-fou)发现。
第六节 沙鼠属(GENRE GERBILLUS)
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 F. Gmelin)在确立跳鼠属(Dipus)(1)时,不仅将沙鼠(Gerboises)与非洲跳兔(Helamys 或 Pedetes)归入该属,还纳入了鼠科中后足极长的部分啮齿动物,例如帕拉斯描述的长足鼠(Mus longipes,即 Meriones meridianus)与柽柳鼠(Mus tamaricinus)。
1804 年,德马雷斯特(Desmarest)合理地认为,这些物种不应归入同一类群,因此将长足鼠及其他形态相似的鼠科物种独立出来,建立新属 “沙鼠属(Gerbillus)”(2)。1811 年,伊利格(Illiger)采用了类似的分类方式,但将属名替换为 “Meriones”(3)。尽管根据命名优先权原则,许多德国学者仍偏爱后者,将 “Gerbillus” 归为动物命名法中冗余的异名。若必须在两者中选择,较古老的 “Gerbillus” 应保留在哺乳动物名录中,“Meriones” 则应废弃;但正如弗雷德里克・居维叶(Fréd. Cuvier)(1)所指出的,德马雷斯特的沙鼠属(Gerbillus)或伊利格的 Meriones,实际包含两个不同属级类型的物种 —— 对于较早发现的沙鼠,可保留 “Gerbillus” 这一名称,而将 “Meriones” 用于其他物种类群,例如彭南特(Pennant)描述的加拿大鼠(Mus canadensis)与瓦格纳先生(M. Wagner)(2)更倾向于建立新属的拉布拉多鼠(M. labradoricus)(新属名 “Jaculus”,但该名称此前已被用于完全不同的类群)。最后,瓦格纳基于臼齿与顶间骨形态的部分特征,将该类群中的部分物种从 Meriones 或沙鼠属中分离,建立新属 “Rhombomys”(3)。
笔者认为应遵循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分类方式,因其更符合命名法规,且能避免不必要的混淆。
此外需注意的是,这一分类单元的建立,功劳实际既不属于德马雷斯特也不属于伊利格,而应归于彭南特 —— 沙鼠属对应的类群,正是这位动物学家以 “沙鼠状鼠(Rats gerboïdes)” 为名确立的类群之一(4)。
此处无需详细阐述沙鼠属的特征,仅需强调:这类跳跃性动物的后足,长度不像沙鼠(Gerboises)那样极端,跗骨结构也无沙鼠那样的特殊适应性(沙鼠的三个主要趾甚至单独一个趾,附着于一根类似鸟类跗跖骨的骨骼上)。另需注意,沙鼠虽与鼠类相似,但尾部细长且有毛,无沙鼠那样的蓬松尾端;其每侧上颌有 3 对臼齿(1),与鼠类差异不大,而 Meriones 的每侧上颌有 4 对臼齿;最后,其上门齿有一条垂直沟纹,与部分沙鼠相同(2)。
该属仅分布于旧大陆,在非洲极为丰富,在亚洲也有多个代表物种,尤其在西伯利亚与印度,例如子午沙鼠(Gerbillus meridianus,即 Mus longipes)(3)、柽柳沙鼠(G. tamarinus)(4)、大沙鼠(G. opimus)(5)、印度沙鼠(Herinc 或 G. indicus)(6)、耳沙鼠(G. otarius)(7)、居维叶沙鼠(G. Cuvieri)(8)与红尾沙鼠(G. erythrurus)(9)。
阿曼德・戴维神父的中国蒙古地区之行,使笔者得以在这一列表中新增两个新物种。
(1)参见林奈(Linné),《自然系统》(Syst. nat.),第 13 版,第 1 卷,第 157 页,1788 年。
(2)参见德马雷斯特,《自然史新词典》(Nouv Dict. d'hist. nat.),第 24 卷,第 22 页。
(3)参见伊利格,《哺乳动物与鸟类系统纲要》(Predromus systematis Mammalium et Avium),第 82 页。
(1)参见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根据器官构造的动物界》(Le règne animal distribué d'après son organisation),第 2 版,第 1 卷,第 203、204 页(原文 “201” 应为 “204”),1829 年。
(2)参见《施雷伯哺乳动物著作补编》(Supplément à l'ouvrage du Schreber sur les Mammifères),第 3 卷,第 292 页,1813 年。
(3)参见瓦格纳,前引书,第 485 页。
(4)参见彭南特,《四足动物史》(Hist. of quadrupeds),第 2 卷,第 173 页。
(1)参见图版 Xa,图 1c、2c(原文 “X a” 应为 “Xa”)。
(2)参见图版 Xb,图 1e、2e(原文 “Xs” 应为 “Xb” 排版误差)。
(3)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314 页,图版 XVIII B(Mus longipes);帕拉斯,《动物志》(Zoogr.),第 1 卷,第 182 页(Dipus? meridianus);伊西多尔・若弗鲁瓦(Isid. Geoffroy),《经典自然史词典》(Dict. class. d'hist. nat.),第 7 卷,第 322 页(Gerbillus meridianus);瓦格纳,《哺乳动物》(Saugeth.),第 3 卷,第 492 页(Rhombomys meridianus)。
(4)参见帕拉斯,《啮齿目》(Glires),第 322 页,图版 XIX(Mus tamaricinus);瓦格纳,前引书,第 3 卷,第 491 页(Rhombomys tamaricinus)。
(5)参见利希滕施泰因(Lichtenstein),《埃弗斯曼先生采集的哺乳动物目录》(Catalogue des mammifères envoyés par M. Eversmann),载于《阿尔滕堡至布哈拉旅行记》(Voyage d'Altenbourg à Bookhara, par Meyendorff),1826 年,第 395 页。
(6)参见哈德威克(Hardwick),《林奈学会会刊》(Trans. of the Linn. soc.),第 8 卷,图版 VII(Dipus indicus);德马雷斯特,《哺乳动物学》(Mammalogie),第 320 页(Gerbillus indicus);弗雷德里克・居维叶,《哺乳动物》(Mammifères),图版 207(Herine);瓦格纳,前引书,第 3 卷,第 472 页(Meriones indicus)。
(7)参见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沙鼠与沙鼠类研究》(Mém. sur les Gerboises et les Gerbilles),载于《伦敦动物学会会刊》(Trans. of the Zool. soc of London),第 2 卷,第 144 页。
(8)参见沃特豪斯(Waterbouse),《伦敦动物学会会报》(Proceed. of the Zool. soc. of London),1838 年,第 6 卷,第 56 页。
(9)参见格雷(Gray),《大英博物馆藏品集》(Collection du musée britannique)。
爪沙鼠(GERBILLUS UNGUICULATUS)(参见图版 XI,图 1、2;图版 Xa,图 2)
阿尔方斯・米尔恩 - 爱德华兹(Alph. Milne Edwards),《自然科学年鉴》(Ann. des sc. nat.),第 5 辑,第 7 卷,第 377 页,1867 年(原文 “1807” 应为 “1867” 排版误差)。
该物种与柽柳沙鼠(Gerbillus tamaricinus)极为相似,但体型明显更小。与大沙鼠(G. opimus)和印度沙鼠(G. indicus)一样,它以后足相对较短为特征,可与长足沙鼠(G. longipes)和居维叶沙鼠(G. Cuvieri)明确区分;且耳朵大小与前述物种相近,不会与耳沙鼠(G. otarius)混淆。其尾部无大沙鼠那样的尾端簇毛;最后,趾部背面有毛,而非柽柳沙鼠那样的裸露状态。
爪沙鼠的毛色无特别之处,仅面部两侧无柽柳沙鼠那样的白色区域。其耳朵比柽柳沙鼠小,且毛发更浓密。触须长,部分为黑灰色,部分为灰白色。喉部、胸部乃至腹部为脏白色,夹杂灰色与黄色。尾部长度中等,覆盖较长的毛发。爪子黑色,比同属其他物种的爪子更长、更粗壮且更尖锐。前足腹面有毛,后足的这一特征更显著:仅踵部裸露,足跖其余部分及趾腹均覆盖浓密的长毛。
从头骨与牙齿形态特征,可更清晰地将爪沙鼠与前述物种区分开。若将其与弗雷德里克・居维叶已绘制清晰图版的印度沙鼠(G. indicus)对比,会发现印度沙鼠的头骨整体更长、更窄,这种比例差异主要源于眶前区的发育程度。爪沙鼠的头骨以颅腔隆起为显著特征,面部极短,甚至比伯顿沙鼠(G. Burtoni)的面部更短。其眶下孔形态与印度沙鼠差异极大:印度沙鼠的眶下孔因上颌弓过度发育而下部深陷,而爪沙鼠的眶下孔尺寸与非洲沙鼠(Gerboises)常见形态一致。额部中线有轻微凹陷,这一特征为印度沙鼠所无;颧骨弓的后部根部扩张程度小得多。门齿孔向前延伸至更靠近门齿的位置。上颌第三臼齿更简单,齿冠呈规则圆形,无后部的小 “跟部”,且相对于第二臼齿而言更小。相反,上颌第一臼齿的前叶明显更宽。下颌也有类似特征:下颌第三臼齿有一个小跟部,下颌第一臼齿的棱柱体大小差异更大。伯顿沙鼠的下颌臼齿列占据空间相对更小,臼齿似乎被前后压缩,构成臼齿的叶与爪沙鼠宽度相近,但厚度小得多。其下颌第三臼齿的齿冠为椭圆形,而非圆形,耳沙鼠也有类似特征。由于缺乏对比标本,笔者无法确定……(原文此处不完整)
(1)参见图版 Xa,图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爪沙鼠与沙鼠属其他物种的白话版描述
(接之前没说完的爪沙鼠部分)
虽然我现在没法确定爪沙鼠和柽柳沙鼠、长足沙鼠、居维叶沙鼠在骨骼特征上有啥区别,但这篇文章后面附了插图。只要其他动物学家手里有这些不同沙鼠的头骨标本,对着图一比对,就能轻松补上这个信息缺口。
爪沙鼠生活在中国蒙古地区那些光秃秃、多石头的平原上。阿曼德・戴维神父说,这种小啮齿动物(就是类似老鼠的小动物)喜欢成群生活,会在地下打洞当窝,白天会从洞里出来,在太阳底下跑。到了冬天,除非天气变暖和,不然它们一般都待在洞里不出来,靠夏天存的食物过日子。中国人管它叫 “黄耗子”(Hoang-hao-dze)。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大概是这样:
从鼻尖到尾巴根的长度:0.132
尾巴(不算末端的毛):0.09
尾巴(算上末端的毛):0.10
从鼻尖到耳孔的头长:0.031
耳朵高度:0.012
后足长度(从脚后跟后面到爪子尖):0.028
沙栖沙鼠(GERBILLUS PSAMMOPHILUS)
(参考图版 XI,图 3、4;图版 Xa,图 1)
之前有学者给它起过 “短尾沙鼠”(Gerbillus brevicaudatus)这个名字,但早在 1834 年,史密斯就已经用 “耳沙鼠”(G. auricularis)给同一种动物命名过了,所以 “短尾沙鼠” 这个名字就不能用了。本来我想把这个名字用在蒙古发现的这种沙鼠上,可后来发现容易搞混,干脆就换了个名字叫 “沙栖沙鼠”(psammophilus),因为这个词能体现出它喜欢生活在沙地的习性。
这种沙鼠比刚才说的爪沙鼠小一点,但长得很像。要不是它们的区别特征一直很明显,而且在蒙古地区和爪沙鼠不生活在一块儿,我都差点以为是同一种。它的毛整体没那么灰,更多是浅黄的颜色;头顶、喉咙、胸口、肚子、腿内侧和脚背上都是纯白色;尾巴是浅红黄色,靠近末端的地方会夹杂点棕色。
它和爪沙鼠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巴相对更短。另外,它的后足更长,脚趾上的爪子没那么粗壮,脚上的毛也更稀疏,而且爪子是白色的,不是黑色的。
它的头骨整体形状和爪沙鼠差不多,但头顶从后往前更拱;鼻尖更短,而且越到尖端越窄。眼眶下面的上颌弓(骨头架子)往前延伸得没那么长;颧骨根部更窄;耳朵旁边的听泡(装耳朵结构的骨头腔)在耳孔前面鼓得更厉害,甚至能碰到颧骨,而爪沙鼠的听泡和颧骨之间是有空隙的。下巴下面的角又细又尖,像个小钩子,爪沙鼠的下巴角则更宽、更钝。
这两种蒙古沙鼠的牙齿差别不大,但沙栖沙鼠的门牙更窄,不管是上颌还是下颌,最后一颗臼齿都相对更结实。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是:
从鼻尖到尾巴根:0.125
尾巴(不算末端的毛):0.075
尾巴(算上末端的毛):0.080
从鼻尖到耳孔的头长:0.027
耳朵高度:0.009
后足长度(从脚后跟到爪子尖):0.030
这种沙鼠也是阿曼德・戴维神父发现的,地点在蒙古地区和北京附近的宣化府(Suen-hoa-fou)。它没爪沙鼠常见,生活习性和爪沙鼠差不多,但更喜欢待在沙地平原上。中国人管它叫 “沙耗子”(Cha-oa-dzé)。
第七节 跳鼠属(GENRE DIPUS)
咱们常说的 “跳鼠”,也就是格梅林命名的跳鼠属(Dipus),后来 1811 年伊利格、几年后弗雷德里克・居维叶又重新划分过范围。这个属里全是些会跳的小啮齿动物,虽然整体长相和身体结构差不多,但互相之间差别也不小,所以得再分成几个亚属(小类)。
最早给它们分类的是利希滕施泰因,他根据前足脚趾的数量把跳鼠分成了三类,但没给这三类起专门的名字。后来的学者做得更细:1821 年,有个波兰动物学家(叫 T.-P. Jarocki,他的著作在法国不太出名,还是布朗特先生提过),把后足有三个脚趾的跳鼠留在 “跳鼠属(Dipus)” 里,把后足有五个脚趾的跳鼠单独分出来,叫 “雅跳鼠属(Jaculus)”。
1836 年,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没看过 Jarocki 的研究,却得出了一样的结论,不过他给后足五趾的跳鼠起的名字是 “五趾跳鼠属(Alactaga)”。没多久,一个德国动物学家瓦格纳觉得之前的命名得改改,结果反而把事儿搞复杂了 —— 他虽然也把后足三趾的叫跳鼠属,但把后足五趾的跳鼠,再加上一种没人提过的 “四趾跳鼠”,全归到一起叫 “Scirtetes”;后来他又给拉布拉多的一种跳鼠新起了个 “Jaculus” 属名,可这个名字之前已经被用来指别的动物了,特别容易混。
1844 年,布朗特先生写了篇关于跳鼠的论文,把跳鼠分类做得更细致了,但也把命名搞得更复杂。他把跳鼠分成了三个属:跳鼠属(Dipus)、五趾跳鼠属(Alactaga)、大耳跳鼠属(Platycercomys)。其中跳鼠属又按上颌臼齿的数量分成两个亚属,一个还叫跳鼠亚属(Dipus),另一个叫 “Scirtopoda”;接着又把后者分成 “Hallictus” 和 “Hallomys” 两类。五趾跳鼠属也被分成两个亚属,后足五趾的还叫 “Scirteta”(和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五趾跳鼠属是一回事),后足四趾的叫 “Scirtomys”。
我觉得他分的这些小类里,有些是合理的,但没必要把跳鼠属拆得这么碎。毕竟这些跳鼠在自然亲缘关系上很接近,还是保留伊利格、乔治・居维叶这些 19 世纪上半叶的动物学家常用的 “跳鼠属(Dipus)” 这个总名字比较好,这样能清楚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我下面要讲的这种新跳鼠,虽然按 Jarocki 的说法该叫 “雅跳鼠(Jaculus)”,按布朗特和吉贝尔的说法该叫 “五趾跳鼠(Alactaga)”,按瓦格纳和范德胡文的说法该叫 “Scirtetes”,但我还是给它归到 “跳鼠属(Dipus)” 里。不过为了体现它和普通跳鼠的区别,我会在属名和种名后面加上它所属的亚属。
环尾跳鼠(DIPUS (JACULUS) ANNULATUS)
(参考图版 X;图版 Xa,图 3)
学名:Dipus annulatus,阿尔方斯・米尔恩 - 爱德华兹,《自然科学年鉴》,第 5 辑,第 7 卷,第 376 页,1867 年。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爪沙鼠与沙鼠属其他物种的白话版描述
(接之前没说完的爪沙鼠部分)
虽然我现在没法确定爪沙鼠和柽柳沙鼠、长足沙鼠、居维叶沙鼠在骨骼特征上有啥区别,但这篇文章后面附了插图。只要其他动物学家手里有这些不同沙鼠的头骨标本,对着图一比对,就能轻松补上这个信息缺口。
爪沙鼠生活在中国蒙古地区那些光秃秃、多石头的平原上。阿曼德・戴维神父说,这种小啮齿动物(就是类似老鼠的小动物)喜欢成群生活,会在地下打洞当窝,白天会从洞里出来,在太阳底下跑。到了冬天,除非天气变暖和,不然它们一般都待在洞里不出来,靠夏天存的食物过日子。中国人管它叫 “黄耗子”(Hoang-hao-dze)。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大概是这样:
从鼻尖到尾巴根的长度:0.132
尾巴(不算末端的毛):0.09
尾巴(算上末端的毛):0.10
从鼻尖到耳孔的头长:0.031
耳朵高度:0.012
后足长度(从脚后跟后面到爪子尖):0.028
沙栖沙鼠(GERBILLUS PSAMMOPHILUS)
(参考图版 XI,图 3、4;图版 Xa,图 1)
之前有学者给它起过 “短尾沙鼠”(Gerbillus brevicaudatus)这个名字,但早在 1834 年,史密斯就已经用 “耳沙鼠”(G. auricularis)给同一种动物命名过了,所以 “短尾沙鼠” 这个名字就不能用了。本来我想把这个名字用在蒙古发现的这种沙鼠上,可后来发现容易搞混,干脆就换了个名字叫 “沙栖沙鼠”(psammophilus),因为这个词能体现出它喜欢生活在沙地的习性。
这种沙鼠比刚才说的爪沙鼠小一点,但长得很像。要不是它们的区别特征一直很明显,而且在蒙古地区和爪沙鼠不生活在一块儿,我都差点以为是同一种。它的毛整体没那么灰,更多是浅黄的颜色;头顶、喉咙、胸口、肚子、腿内侧和脚背上都是纯白色;尾巴是浅红黄色,靠近末端的地方会夹杂点棕色。
它和爪沙鼠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巴相对更短。另外,它的后足更长,脚趾上的爪子没那么粗壮,脚上的毛也更稀疏,而且爪子是白色的,不是黑色的。
它的头骨整体形状和爪沙鼠差不多,但头顶从后往前更拱;鼻尖更短,而且越到尖端越窄。眼眶下面的上颌弓(骨头架子)往前延伸得没那么长;颧骨根部更窄;耳朵旁边的听泡(装耳朵结构的骨头腔)在耳孔前面鼓得更厉害,甚至能碰到颧骨,而爪沙鼠的听泡和颧骨之间是有空隙的。下巴下面的角又细又尖,像个小钩子,爪沙鼠的下巴角则更宽、更钝。
这两种蒙古沙鼠的牙齿差别不大,但沙栖沙鼠的门牙更窄,不管是上颌还是下颌,最后一颗臼齿都相对更结实。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是:
从鼻尖到尾巴根:0.125
尾巴(不算末端的毛):0.075
尾巴(算上末端的毛):0.080
从鼻尖到耳孔的头长:0.027
耳朵高度:0.009
后足长度(从脚后跟到爪子尖):0.030
这种沙鼠也是阿曼德・戴维神父发现的,地点在蒙古地区和北京附近的宣化府(Suen-hoa-fou)。它没爪沙鼠常见,生活习性和爪沙鼠差不多,但更喜欢待在沙地平原上。中国人管它叫 “沙耗子”(Cha-oa-dzé)。
第七节 跳鼠属(GENRE DIPUS)
咱们常说的 “跳鼠”,也就是格梅林命名的跳鼠属(Dipus),后来 1811 年伊利格、几年后弗雷德里克・居维叶又重新划分过范围。这个属里全是些会跳的小啮齿动物,虽然整体长相和身体结构差不多,但互相之间差别也不小,所以得再分成几个亚属(小类)。
最早给它们分类的是利希滕施泰因,他根据前足脚趾的数量把跳鼠分成了三类,但没给这三类起专门的名字。后来的学者做得更细:1821 年,有个波兰动物学家(叫 T.-P. Jarocki,他的著作在法国不太出名,还是布朗特先生提过),把后足有三个脚趾的跳鼠留在 “跳鼠属(Dipus)” 里,把后足有五个脚趾的跳鼠单独分出来,叫 “雅跳鼠属(Jaculus)”。
1836 年,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没看过 Jarocki 的研究,却得出了一样的结论,不过他给后足五趾的跳鼠起的名字是 “五趾跳鼠属(Alactaga)”。没多久,一个德国动物学家瓦格纳觉得之前的命名得改改,结果反而把事儿搞复杂了 —— 他虽然也把后足三趾的叫跳鼠属,但把后足五趾的跳鼠,再加上一种没人提过的 “四趾跳鼠”,全归到一起叫 “Scirtetes”;后来他又给拉布拉多的一种跳鼠新起了个 “Jaculus” 属名,可这个名字之前已经被用来指别的动物了,特别容易混。
1844 年,布朗特先生写了篇关于跳鼠的论文,把跳鼠分类做得更细致了,但也把命名搞得更复杂。他把跳鼠分成了三个属:跳鼠属(Dipus)、五趾跳鼠属(Alactaga)、大耳跳鼠属(Platycercomys)。其中跳鼠属又按上颌臼齿的数量分成两个亚属,一个还叫跳鼠亚属(Dipus),另一个叫 “Scirtopoda”;接着又把后者分成 “Hallictus” 和 “Hallomys” 两类。五趾跳鼠属也被分成两个亚属,后足五趾的还叫 “Scirteta”(和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五趾跳鼠属是一回事),后足四趾的叫 “Scirtomys”。
我觉得他分的这些小类里,有些是合理的,但没必要把跳鼠属拆得这么碎。毕竟这些跳鼠在自然亲缘关系上很接近,还是保留伊利格、乔治・居维叶这些 19 世纪上半叶的动物学家常用的 “跳鼠属(Dipus)” 这个总名字比较好,这样能清楚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所以,我下面要讲的这种新跳鼠,虽然按 Jarocki 的说法该叫 “雅跳鼠(Jaculus)”,按布朗特和吉贝尔的说法该叫 “五趾跳鼠(Alactaga)”,按瓦格纳和范德胡文的说法该叫 “Scirtetes”,但我还是给它归到 “跳鼠属(Dipus)” 里。不过为了体现它和普通跳鼠的区别,我会在属名和种名后面加上它所属的亚属。
环尾跳鼠(DIPUS (JACULUS) ANNULATUS)
(参考图版 X;图版 Xa,图 3)
学名:Dipus annulatus,阿尔方斯・米尔恩 - 爱德华兹,《自然科学年鉴》,第 5 辑,第 7 卷,第 376 页,1867 年。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尾跳鼠与黄鼠属的白话版描述
(续)环尾跳鼠(DIPUS (JACULUS) ANNULATUS)
环尾跳鼠所属的跳鼠属分支,有几个明显特征:后足有五个脚趾;上门齿正面没有沟;上颌每侧有四颗臼齿;尾巴又长又细,末端还有一撮宽大的长毛。
这个分支的跳鼠主要生活在欧洲东部和亚洲。根据研究这些地区哺乳动物的大多数学者所说,这个分支里有很多种跳鼠,比如格梅林命名的雅跳鼠(Dipus jaculus)(1)、帕拉斯命名的小跳鼠(Dipus acontion)(2)(也叫伊利格命名的 pygmoeus 跳鼠)(3)、布兰维尔命名的小跳鼠(Dipus minutus)(1)、埃弗斯曼命名的旗尾跳鼠(Dipus vexillarius)(2)、decumanus 跳鼠(3)、spiculum 跳鼠(4)、利希滕施泰因命名的 elater 跳鼠(5)、格雷命名的印度五趾跳鼠(Alactaga indica)(6),还有瓦格纳命名的 aulacotis 跳鼠(7)。
但布朗特先生专门研究过这些跳鼠,他觉得上面说的这些种类太多了,得大幅缩减(8)。按他的说法,decumanus 跳鼠和 vexillarius 跳鼠其实和雅跳鼠(Dipus jaculus)是同一种,不该分成不同种;spiculum 跳鼠也该归到雅跳鼠里 —— 不过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另外,minutus 跳鼠和 acontion 跳鼠也没法分开,是同一种。
为了清楚看出环尾跳鼠的独特之处,我就把它和上面提到的这些跳鼠一一对比。环尾跳鼠比雅跳鼠(Dipus jaculus)和 vexillarius 跳鼠小多了,但耳朵大小和它们差不多。虽说环尾跳鼠的耳朵没俄罗斯、西伯利亚那种大跳鼠的耳朵那么大,但也长得很显眼,差不多和头的长度一样。
除此之外,环尾跳鼠和雅跳鼠的区别还在尾巴末端的颜色上:雅跳鼠尾巴尖的白色部分,长度几乎和前面的棕色部分一样,而且棕色部分会慢慢过渡成浅灰黄色;但环尾跳鼠不一样,它尾巴尖那撮白色的毛很短,前面那部分黑棕色的毛,和尾巴中间又细又黄的部分之间,有一条白色的横带隔开。
环尾跳鼠的头顶、背部和后脚外侧的整体颜色,比西伯利亚西部的雅跳鼠深得多,甚至夹杂着黑棕色。不过要注意,拉德先生在阿穆尔河流域看到过一种跳鼠,颜色和环尾跳鼠差不多,他觉得那是雅跳鼠的一种(1)。另外,环尾跳鼠后足的脚趾两侧,长着又长又密的毛。
利希滕施泰因命名的 spiculum 跳鼠,和咱们说的环尾跳鼠更像,但它尾巴上那部分黑棕色的毛(靠近末端但不是最尖)前面没有白色边,而且它的耳朵相对更小,所以也不会和环尾跳鼠搞混。布朗特先生觉得 “耳朵大小” 这个特征不重要,还说 spiculum 跳鼠只是雅跳鼠的一个变种,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没根据,这两种跳鼠就是不同的物种,利希滕施泰因之前也这么认为。
spiculum 跳鼠和环尾跳鼠还有个相似点:后足两侧的脚趾比较短,比雅跳鼠的短不少。
和 acontion 跳鼠(也叫 pygmceus 跳鼠)比起来,环尾跳鼠和雅跳鼠的耳朵更大、后足更长,前足也没那么短小 ——acontion 跳鼠的前足小得很明显。
我只看过利希滕施泰因对吉尔吉斯草原 elater 跳鼠的描述和插图(1),没见过实物。从耳朵比例来看,这种跳鼠和环尾跳鼠很像,但它尾巴尖的毛又细又少,棕色部分不明显,而且前面也没有白色的环。
生活在阿拉伯的 aulacotis 跳鼠,尾巴尖黑棕色毛的根部也没有白色环,而且它的耳朵正面是蜂窝状的(2),这一点和上面说的所有跳鼠都不一样,很好区分。
最后,格雷先生简单描述过坎大哈的印度跳鼠(Dipus indicus),它看着和 acontion 跳鼠很像,但尾巴尖那撮毛的颜色不一样:一般跳鼠尾巴尖的毛全是棕色或黑色,而这种跳鼠的毛根部是黄色,只有末端才是棕褐色。
环尾跳鼠的头骨(3)和俄罗斯雅跳鼠的头骨核心特征一样,除了尺寸小一点,整体长得很像。但从牙齿来看,两者差别很大,能轻松区分开环尾跳鼠的头骨。
环尾跳鼠的臼齿列更长,上颌第一颗臼齿(4)几乎和后面的臼齿一样高;而俄罗斯雅跳鼠的上颌第一颗臼齿特别小,齿冠高度也比后面的臼齿低。环尾跳鼠的上颌第二颗臼齿很简单,就两个牙瓣,中间被一条垂直的沟隔开,左右差不多大;齿冠表面只有两个珐琅质小突起(说明本来有两个表层结构,后来磨平了)。但俄罗斯雅跳鼠的这颗臼齿上,珐琅质的褶皱更复杂,外侧还有两条明显的沟。上颌第三颗臼齿也是这样的区别。
环尾跳鼠的上颌第四颗臼齿特别小,是圆柱形的,珐琅质像套子一样包着,但里面没有褶皱;而俄罗斯雅跳鼠的这颗臼齿相对大一些,里面还有好几条横向的珐琅质褶皱。
下颌臼齿(1)的结构类型和上颌类似,环尾跳鼠的下颌臼齿也比俄罗斯雅跳鼠的简单。环尾跳鼠的下颌第一颗臼齿前后很长,珐琅质只包在外侧,不会像俄罗斯雅跳鼠那样,有横向的珐琅质片伸到里面。不过环尾跳鼠这颗臼齿上有三个珐琅质小窝:两个挨在一起,在前面;还有一个在后面内侧。牙齿两侧各有一条浅的垂直沟,把牙齿分成两个瓣,前面的瓣比后面的窄。而俄罗斯雅跳鼠的这颗臼齿两侧各有两条沟。
下颌第二颗臼齿也是这样的区别,珐琅质褶皱和侧面的沟和第一颗臼齿差不多。下颌最后一颗臼齿特别小,和上颌最后一颗臼齿一样,是圆柱形的,没有珐琅质褶皱;但俄罗斯雅跳鼠的下颌最后一颗臼齿内侧和外侧都有很深的沟。
环尾跳鼠在中国蒙古高原的沙质山丘上很多,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阿曼德・戴维神父收到了好几只标本。这位热心的学者兼旅行者说,这种跳鼠是夜行动物,会挖很深的洞;性格很温顺,关起来养的时候也不会咬人。他还在直隶省(Petchély,今河北)宣化府附近见过几只,但在中国这一带,环尾跳鼠特别少见。
下面是一只成年环尾跳鼠的主要尺寸(单位:米):
体长(从鼻尖到尾巴根,沿背部曲线量):0.173
尾长:0.190
头长(从鼻尖到耳基部):0.037
耳长:0.033
前足长(从肘关节到指尖):0.040
后足长(从大腿顶端到指尖):0.122
脚后跟到外侧脚趾尖的距离:0.044
中间跖骨(脚掌中间的骨头)长度:0.056
中间脚趾长度:0.019
第八节 黄鼠属(GENRE SPERMOPHILE)
19 世纪上半叶,哺乳动物学发展很快,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贡献在很多地方都值得一提。1822 年,他建立了 “黄鼠属(Spermophile)”,专门收录林奈命名的 “黄鼠(Souslik,也叫 Mus citillus)”(1)—— 之前的学者都把这种动物归到旱獭属(Marmotte,也叫 Arctomys)里(2)。
之所以要把它们分开,是因为黄鼠有颊囊,而真正的旱獭没有;另外,两者的臼齿、耳朵、头骨形状也有差别,生活习性也不一样。这个分类一出来,所有动物学家都没异议,马上就认可了。
但如果按 “命名优先权”(谁先命名就用谁的)来定名字,那 “黄鼠属(Spermophilus)” 这个名字就该从哺乳动物名录里删掉,换成 “草原犬鼠属(Cynomys)”。因为早在 1817 年,拉菲内斯克就用 “Cynomys” 给一个新属命名了,专门收录美洲旅行者说的 “草原犬鼠”(也叫 “吠松鼠”)(1)。我觉得没什么充分理由把 “草原犬鼠属(Cynomys)” 和 “黄鼠属(Spermophilus)” 分成两个属,但如果真改名字,肯定会特别乱。所以虽然要承认拉菲内斯克的优先权,但我觉得还是保留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提出的 “黄鼠属(Spermophilus)” 更好 —— 现在所有哺乳动物学家都在用这个名字,虽然有点可惜,但实用最重要。
我还要说一句:黄鼠显然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围绕它还聚集了很多类似的物种,其中有些物种和松鼠、真正的旱獭差别都很大(2)。而拉菲内斯克 “草原犬鼠属(Cynomys)” 的模式种(用来定义这个属的物种)—— 草原犬鼠,正好是介于旱獭和黄鼠之间的动物(3),没法用它来代表任何一个独立的哺乳动物类群。
还有个让人没法理解的混乱情况,是利希滕施泰因后来改的名字造成的。他觉得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属级分类还不够细,就从黄鼠属里拆出两个新属:一个以黄鼠(Souslik)为模式种,另一个收录美洲的种类。但他没把 “黄鼠属(Spermophilus)” 这个名字留给最初定义的那个类群,反而给它起名叫 “Citillus 属”,还把 “草原犬鼠属(Cynomys)” 的物种和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没收录过的其他美洲物种归到一起,叫 “黄鼠属(Spermophilus)”(1)。好在没多少人跟着他这么做,他的 “Citillus 属” 也只在少数哺乳动物分类里出现过。
布朗特先生对这类啮齿动物的分类调整,就没有上面说的那些问题。他完全保留了弗雷德里克・居维叶的 “黄鼠属(Spermophilus)”,只是在里面分了几个亚属(小类),方便给物种分组。他把黄鼠属分成两类:一类是 “Colobates 黄鼠”,另一类是 “Otospermophiles 黄鼠”。“Colobates 黄鼠” 的特点是臼齿相对较大,还有其他一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又能根据脚掌是裸的还是有毛等特征,再分成三个小类。
“Otospermophiles 黄鼠” 全生活在美洲;不过美洲也有一些物种属于 “Colobates 黄鼠” 亚属。但 “Colobates 黄鼠” 大多生活在亚洲或欧洲东部,接下来我要讲的这种新物种,就需要和这类黄鼠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黄鼠与戴维花栗鼠的白话版描述
蒙古黄鼠(SPERMOPHILUS (COLOBATES) MONGOLICUS)
(参考图版 XVII,图 1)
学名:Alph. Milne Edwards,《自然科学年鉴・动物学》,第 5 辑,1867 年,第 376 页。
这种黄鼠个头不大,后脚脚底长满了毛 —— 就凭这一点,就能把它和其他黄鼠区分开,比如黄黄鼠(Spermophilus fulvus)(1)、红棕黄鼠(S. rufescens)(2)、红颊黄鼠(S. erythrogenys)(3)、短尾黄鼠(S. brevicauda)(4)、 Mugosaricus 黄鼠(S. mugosaricus)(5)、音乐黄鼠(S. musicus)(6)、同色黄鼠(S. concolor)(7),还有布朗特先生划分的 “Colobates 黄鼠” 亚属里第一类的所有物种。
它的尾巴很短,长度差不多是后脚的 1.5 倍,这和布朗特先生划分的 “C 组” 黄鼠特征一样;而埃弗斯曼黄鼠(Spermophilus Eversmannii)(8)和他划分的 “B 组” 其他黄鼠,尾巴都比较长。
所以,蒙古黄鼠应该和普通黄鼠(Spermophilus citillus)(1)、斑点黄鼠(S. guttatus)(2)、细指黄鼠(S. leptodactylus)(3)、达乌尔黄鼠(S. dauricus)(4)、黄颊黄鼠(S. xanthoprymnus)(5)归为同一类。
和普通黄鼠比,蒙古黄鼠的耳朵更短;和斑点黄鼠比,它的毛没有斑点。从毛色来看,它和细指黄鼠、达乌尔黄鼠很像,但尾巴比细指黄鼠短;和达乌尔黄鼠比,它没有那种密密麻麻的黑毛尖 —— 达乌尔黄鼠身上有很多黑毛尖。
我没见过活的达乌尔黄鼠,只看过拉德先生的描述和插图,但蒙古黄鼠和它长得很像,只是蒙古黄鼠的毛色更偏棕。和达乌尔黄鼠一样,蒙古黄鼠的尾巴末端也有一撮黑毛,边缘是白色的,而且尾巴根部的上下两面都是深色;但达乌尔黄鼠尾巴根部的下面是浅白色的。
不过,蒙古黄鼠最明显的特点是毛特别软!我见过的同组其他黄鼠,毛又干又有点粗糙,而蒙古黄鼠的毛软得很明显,用手一摸就能和其他黄鼠区分开。
就像我之前说的,蒙古黄鼠的耳朵特别短。它的鼻尖是黄褐色的,头顶和背部是灰黄色,还夹杂着棕色,但毛的根部是很深的蓝灰色。头的两侧、身体两侧和四肢外侧是偏白的灰黄色;嘴巴周围和喉咙有时候是浅灰色,有时候完全是白色;胸口和前肢前面颜色更黄;爪子和胡须都是黑色的。
蒙古黄鼠的头骨(1)整体形状和普通黄鼠很像,但有一点不一样:蒙古黄鼠的头骨部分(相对于脸部)更窄,而且鼻骨更宽,越往后越宽,所以鼻尖看起来没那么尖。
这两种黄鼠的牙齿,在大小比例、咀嚼面的棱和小突起排列上都一样,但蒙古黄鼠的臼齿相对更窄(2)。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是:
从鼻尖到尾巴根:0.21
尾巴(算上末端的毛):0.06
尾巴(不算末端的毛):0.04
头长(从鼻尖到耳孔):0.038
后脚长:0.035
这种小啮齿动物是阿曼德・戴维神父在中国蒙古地区和北京附近发现的。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都有很多蒙古黄鼠,它们会挖很深的地下洞,冬天就躲在洞里冬眠。它们既吃果实也吃种子。中国人管它叫 “黄鼠”(Hoang-Chou)。
第九节 松鼠属(GENRE SCIURUS)
戴维花栗鼠(SCIURUS (TAMIAS) DAVIDIANUS)
(参考图版 XVI;图版 XVIII,图 2)
学名:Alph. Milne Edwards,《几种新松鼠的描述》,《动物学评论与杂志》,1867 年,第 196 页。
北京附近的这种松鼠,我给它起名叫 “戴维花栗鼠(Sciurus Davidianus)”,它算是连接 “真正的松鼠” 和 “花栗鼠(Tamias)” 的过渡物种。
之前伊利格把这两类动物分成不同属,主要依据是:花栗鼠有颊囊,而真正的松鼠没有(1);另外,花栗鼠的尾巴没那么长,还喜欢在地下活动,这些特征也能区分。但这些特征在动物学上的重要性没那么高,最多只能用来划分 “亚属”—— 因为这些特征不是绝对的,从花栗鼠到松鼠,能看到各种过渡形态。
比如戴维花栗鼠,从毛色和尾巴长度来看,和普通松鼠很像,但它的脸颊两侧各有一个很小的颊囊(虽然小,但很明显);而且它的头骨更像花栗鼠,不像松鼠。另外,它也住在地下洞里,只是偶尔会爬到树上。
所以,北京附近的这种动物不该直接归为 “松鼠属(Sciurus)”,更应该算 “花栗鼠属(Tamias)”,但考虑到 “花栗鼠” 只能算 “亚属”,所以在动物名录里,还是写成 “戴维松鼠(Sciurus Davidianus)”。
它的头又长又尖,鼻尖、脸颊、额头和后脑勺是黑褐色的,还夹杂着橄榄黄褐色和灰色。耳朵很小,没有耳尖的毛簇,耳朵后面完全没毛,只在前面的边缘有一条带毛的区域。
背部、身体两侧和四肢外侧是灰色,还夹杂着黑色;脚也是这个颜色,但稍微浅一点。前肢的大拇指已经退化得很小了。
喉咙、胸口和肚子上的毛是浅灰白色,或者带点淡黄色,但这种颜色不会覆盖整个腹部,只在中间有一条比较窄的纵向条纹,还会横向延伸到胳膊和大腿内侧 —— 这和 “lokrioides 松鼠(Sciurus lokrioides)”(1)很像,但戴维花栗鼠的颜色更浅,也没有那种松鼠身上的黄色。
它的尾巴差不多和身体一样长,尾巴上的毛比较长,下面的毛有点呈 “双行排列”。毛的根部是偏黄的灰色,中间部分是棕色或黑色,末端颜色和根部一样。胡须又长又黑,爪子很结实,但不算尖。
它的身体尺寸(单位:米)是:
体长:0.23
尾长:0.2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松鼠属与飞鼠属物种的白话版描述
(续)松鼠属(GENRE SCIURUS)
众所周知,松鼠属的动物在非洲、美洲和欧亚地区都有分布。这三个地理区域的松鼠,几乎总能通过毛发质感区分开 —— 只要有点经验,摸一摸往往就能分辨出来。
美洲的松鼠,一般来说毛又软又顺;非洲的松鼠则相反,毛通常又短又干;而亚洲的松鼠在这点上介于前两者之间,戴维松鼠(S. Davidianus)也不例外。
动物名录上记载的亚洲松鼠种类特别多,要说明戴维松鼠和它们的区别,我觉得可以提几个虽不起眼但很好用的特征 —— 凭借这些特征,能快速区分开这个类群里的不同物种(研究这个类群的难度可不小)。
单看头部形状,就能把戴维松鼠和亚洲的宽尾松鼠(Sciurus laticaudatus)(1)区分开:宽尾松鼠的脸特别长,而戴维松鼠的脸更短。
再看毛色,能把亚洲松鼠分成两大类:很多松鼠的背部或身体两侧有纵向条纹,颜色和周围毛发不一样;但也有很多松鼠没有这种条纹。
亚洲有纵向条纹的松鼠包括:Rodolphi 松鼠(S. Rodolphi)(2)、M'Clellandii 松鼠(S. M'Clellandii)(3)、大耳松鼠(S. macrotis)(1)、棕榈松鼠(S. palmarum)(2)、Dussumieri 松鼠(S. Dussumieri)(3)、条纹松鼠(S. striatus)(4)、双纹松鼠(S. bilineatus)(5)、显著松鼠(S. insignis)(6)、红顶松鼠(S. pyrrhocephalus)(7)、Prevostii 松鼠(S. Prevostii)(8)、灰腹松鼠(S. griseiventer)(9)、Schlegelii 松鼠(S. Schlegelii)(10)、黑顶松鼠(S. atricapillus)(11)、 vittatus 松鼠(S. vittatus)(12)和 Plantani 松鼠(S. Plantani)(13)。
我们之前已经说过,戴维松鼠的背部和身体两侧都没有这种条纹,所以就不用再拿它和上面这些有条纹的松鼠对比了。
亚洲松鼠里,大部分脸短且没有纵向条纹的种类,耳朵上只有贴服的短毛,没有像大松鼠(Sciurus maximus)(14)那样的耳尖毛簇。
而没有耳尖毛簇的松鼠,又能根据尾巴长度分成两类:巨松鼠(S. giganteus)(1)、双色松鼠(S. bicolor)(2)、白顶松鼠(S. albiceps)(3)、Leschenaulti 松鼠(S. Leschenaulti)(4)、金腹松鼠(S. auriventer)(5)、 hypoleucos 松鼠(S. hypoleucos)(6)和 ephippium 松鼠(S. ephippium)(7),它们的尾巴比身体长得多;而包括戴维松鼠在内的其他松鼠,尾巴要么和身体差不多长,要么明显更短。
在尾巴和身体长度相近的松鼠里,Finlaysoni 松鼠(S. Finlaysoni)(8)很特别:它的背部毛发不像其他松鼠那样偏深,而是白色或浅灰色;其他松鼠则主要靠脚的颜色区分。
比如暹罗松鼠(S. siamensis)(9)、黄手松鼠(S. flavimanus)(10)、高加索松鼠(S. caucasiens)(11)和红腹松鼠(S. pygerythrus)(12),它们的脚是黄褐色或浅棕色;灰手松鼠(S. griseimanus)(13)的脚是浅灰色;而 Germanii 松鼠(S. Germanii)(14)、锈色松鼠(S. ferrugineus)(15)、Hippurus 松鼠(S. Hippurus)(16)、红腹松鼠(S. erythrogaster)(17)、 modestus 松鼠(S. modestus)(18)、 lokriah 松鼠(S. lokriah)(1)、 lokrioides 松鼠(S. lokrioides)(2)、白腹松鼠(S. leucogaster)(3)、Pernyi 松鼠(S. Pernyi)(4)和 Bocourtii 松鼠(S. Bocourtii)(5),它们的脚是黑色或深黑色 —— 戴维松鼠的脚也是这种颜色。
Germanii 松鼠、锈色松鼠、hypoleucus 松鼠和 erythreus 松鼠,它们的腹部和背部一样,是深红褐色甚至黑色;但刚才提到的其他松鼠,腹部都是浅黄褐色或浅白色。
Pernyi 松鼠的耳朵根部有浅色斑点,肛门周围是黄色,这和戴维松鼠不一样(戴维松鼠没有这种斑点);Bocourtii 松鼠的身体两侧是白色,而戴维松鼠、modestus 松鼠、lokriah 松鼠、lokrioides 松鼠和白腹松鼠的身体两侧,颜色和背部一样。
modestus 松鼠的背部毛发夹杂着红褐色,而其他几种松鼠的背部毛发夹杂着灰色。
这么排除下来,戴维松鼠和 lokriah 松鼠、lokrioides 松鼠、白腹松鼠最像。要区分戴维松鼠和前两种,只要看腹部:lokriah 松鼠和 lokrioides 松鼠的腹部是黄色,而戴维松鼠和白腹松鼠的腹部是浅白色;再区分戴维松鼠和白腹松鼠,看尾巴就行 —— 白腹松鼠的尾巴夹杂着红褐色,戴维松鼠的尾巴夹杂着灰色。
这种有独特特征的松鼠,是阿曼德・戴维神父在北京周边的山区发现的。
松鼠属包含普通松鼠、花栗鼠、棕榈松鼠、Macroxus 松鼠和 Xerus 松鼠等多个类群,而头骨特征是区分这些类群的绝佳依据。观察北京周边这种松鼠的头骨(1),会发现它和真正的松鼠差别很大:
它的脸很长,鼻骨向后几乎不收缩,既不突出也比较扁平;颞窝(头骨两侧的凹陷)纵向延伸得很宽,眶后突(眼眶后面的骨头突起)位于颞窝中部;颅腔很长但不高,和脸部衔接处线条流畅,呈平缓的弧形。
而真正的松鼠则完全不同:脸特别短,鼻骨向后收缩明显,且突出;上颌骨在颧骨根部前方像钳子一样向前伸;颧骨又短又弯,眶后突很大且向后突出;颅腔宽而高,比眼眶之间的部位还高。
花栗鼠的头骨结构和戴维松鼠很像,核心特征都一样,但花栗鼠的脸更短,颅腔也更窄。
戴维松鼠的臼齿上有很高的横向齿脊(2),这点和条纹花栗鼠(Tamias striatus)、棕榈松鼠(Sciurus palmarum)很像,但戴维松鼠上颌的第一颗前臼齿,比这两种动物的小得多。
弗雷德里克・居维叶曾介绍过一种加蓬的松鼠(学名 Sciurus pyrrhopus),它的头骨整体形状和戴维松鼠很像,但臼齿很特别 —— 珐琅质褶皱深深嵌进牙本质里,形成了类似 “带子” 的结构。目前已知只有这种松鼠有这个特征,不过在某些 Xerus 松鼠身上,能看到类似特征的痕迹。
观察戴维松鼠的头骨得出的结论,和从外部特征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它不能归为真正的松鼠类,更接近花栗鼠,应该和条纹松鼠(Pallas 命名的 Sciurus striatus)、棕榈松鼠(Gmelin 命名的 Sciurus palmarum)、三线松鼠(Sciurus tristriatus)和 Waterhouse 命名的 Sciurus sublineatus 归为一类,尽管从毛色和外观来看,它和 lokriah 松鼠、lokrioides 松鼠更像。
第十节 飞鼠属(GENRE PTEROMYS)
弗雷德里克・居维叶为飞鼠属(PTEROMYS)划定了范围(1),这个属包含所有大型飞鼠,且只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 —— 不过它的地理分布比之前认为的更广泛。
这种奇特的啮齿动物不只是在印度斯坦、马来半岛和印度群岛的大岛屿上有,阿曼德・戴维神父的研究发现,飞鼠也生活在西藏北部山坡;最近,自然历史博物馆还通过丰塔尼埃先生,从北京收到了两种飞鼠标本,据说是来自直隶(Tchéli)山区。
目前动物学家记录的飞鼠种类不算多,但通过上述两位旅行者收集的标本,我又发现了三种新飞鼠 —— 其中两种会在本文中描述,第三种将在我即将发表的 “中国西藏哺乳动物” 相关论文中介绍。
黑翼飞鼠(PTEROMYS MELANOPTERUS)
(参考图版 XV;图版 XVA,图 2、2a、2b)
学名:Alph. Milne Edwards,《自然科学年鉴・动物学》,第 5 辑,1867 年,第 8 卷,第 375 页。
我把这种大型飞鼠命名为 “黑翼飞鼠”,它的整体毛色和鼯鼠(Petaurista)(1)最像,和同属其他飞鼠差别较大。
它的毛又软又密,比印度的飞鼠毛厚得多。背部和头顶的毛发,根部是铅灰色,靠近末端部分变成棕黄色,再往上是浅灰色且有光泽,最末端常带一点黑色或深棕色。
所以当毛发贴服时,根部的铅灰色会被完全遮住,只能看到浅黄灰色的底色(有些地方几乎呈银白色),上面还点缀着很多黑棕色的小毛尖。
而鼯鼠的毛发,根部是棕灰色,靠近末端部分会变成较深的红褐色,最长的毛末端是银白色。
黑翼飞鼠飞膜(用来滑翔的 “翅膀”)的上表面,大部分区域覆盖着几乎纯黑的毛发,只有少量毛发末端是亮黄色;飞膜边缘有一条明显的浅灰色边框;飞膜下表面则全是浅黄褐色。
鼯鼠的飞膜则不一样,上表面是偏亮的红褐色,下表面是浅灰色。
黑翼飞鼠的四肢颜色和背部差不多,脚是黑色;腹部是浅灰色,比鼯鼠的腹部少一点黄色调;脸部也比鼯鼠的脸浅很多,是夹杂着棕色的灰色,眼睛下方有一小片黄棕色区域。
它的尾巴很蓬松,颜色和背部差不多,但光泽稍弱;而鼯鼠(Pteromys Petaurista)的尾巴比背部颜色深得多,是偏黑的棕色。
日本的 Momoga 飞鼠(Pteromys Momoga)和黑翼飞鼠有点像,但毛色深得多,且颜色更均匀;飞膜上表面和背部颜色差别不大,没有浅灰色边缘;腹部偏黄;头部几乎全是炭黑色;耳朵上的毛也多得多。
Temminck 命名的白颊飞鼠(P. leucogenys),则能通过脸颊的白色轻松区分。
雅克蒙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山谷发现的纯色飞鼠(Pteromys inornatus),和黑翼飞鼠的区别很明显:它的毛发底色是红褐色,肩膀、臀部和四肢外侧的红褐色特别深;腹部毛发根部完全没有灰色。
至于其他已知的印度飞鼠种类,就不用再对比了 —— 它们的红褐色毛色和黑翼飞鼠差别很大,一眼就能区分开。
黑翼飞鼠的身体尺寸(单位:米)是:
体长(从鼻尖到尾巴根):0.50
尾长:0.44
后脚长:0.07
黑翼飞鼠的头骨上表面很扁平。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鼠属与麝鼹属物种的白话版描述(续)
(续)黑翼飞鼠(PTEROMYS MELANOPTERUS)
黑翼飞鼠的头骨不仅上表面扁平,眼眶之间的区域甚至还深深凹陷(1)。颅腔相对较大,但在眶后突后面的部分收得很窄。脸又短又窄,鼻骨向后会明显变细。腭弓(口腔顶部的骨头结构)不宽(2)。
它上颌的第一颗臼齿和其他臼齿的齿冠高度差不多,发育得很好;第二颗臼齿特别大,第五颗则相对较小。下颌的冠状突(下颌后部向上的突起)很高,关节头(连接下颌和头骨的部位)长在又长又细的 “脖子” 上;最后,下颌的后角又宽又方,像被切过一样。
目前已知的飞鼠里,没有哪种的头骨前部凹陷得这么深。不过在日本的 Momoga 飞鼠(P. momoga)和爪哇的黑耳飞鼠(P. melanotis)身上,能看到类似结构的痕迹。
斯文豪先生在台湾发现的大型飞鼠(Pteromys grandis),脸也很小,鼻骨靠近根部的地方收得很细,但没有刚才说的那种凹陷;而且它的腭弓明显更宽,在中线靠后的位置还有一个三角形的突起。
另外,霍奇森描述的华丽飞鼠(Pteromys magnificus),头骨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来说大得多,脸也更宽。
黑翼飞鼠头骨的具体尺寸(单位:米)如下:
头骨总长度:0.065
从鼻尖到耳孔前缘的长度:0.053
从枕骨孔前缘到门齿骨(intermaxillaires)前缘的长度:0.055
从门齿骨前缘到后鼻孔开口的长度:0.033
上颌臼齿列长度:0.025
眶后突后面的头骨宽度:0.0145
耳孔处的头骨宽度(从下方测量):0.0275
颧骨处的最大头骨宽度:0.043
黄足飞鼠(PTEROMYS XANTHIPES)
(参考图版 XIV;图版 XVA,图 3、3a、3b)
学名:Alph. Milne Edwards,《自然科学年鉴・动物学》,第 5 辑,1867 年,第 8 卷,第 375 页。
丰塔尼埃先生从中国带回的哺乳动物里,还有两种飞鼠,体型比黑翼飞鼠小近一半。要不是看头骨能确定它们是成年个体(甚至是年龄很大的个体),我差点以为它们是黑翼飞鼠的幼崽。
黄足飞鼠的毛发和黑翼飞鼠差别不大,但黄色调更浓。背部和后脑勺的毛,大部分末端都是黄色的,在铅灰色的底色上很显眼。眼睛周围和鼻尖是棕色,胡须又长又黑。
前肢外侧覆盖着亮黄褐色的毛,脚上也有这种颜色的毛。尾巴很蓬松,是带黄褐色调的灰色。飞膜下表面是铁锈黄色,而且腹部和喉咙的灰色毛发里,也能看到这种黄色调的痕迹。
黄足飞鼠的身体尺寸(单位:米)如下:
体长(从鼻尖到尾巴根):0.30
尾长:0.27
后脚长:0.06
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观察的这个头骨来自一只年龄很大的个体(1):头骨上的骨缝几乎完全消失了,骨脊和突起发育得很好,臼齿甚至磨到了牙根;上颌的前两颗臼齿已经完全没了,齿槽也部分闭合。
它的头骨上表面比同类其他物种更拱,这主要是因为眶后部分的倾斜度较大。脸很长,眼眶之间的区域相对较窄且扁平。颅腔前后延伸得很长,但横向宽度很窄。颞脊(头骨两侧的脊状结构)在起始处间距不大,往后会逐渐靠近,在枕骨曲线(后脑勺的曲线)前方一点的位置几乎融合;而枕骨曲线本身非常突出。
从 skull 下方看,门齿孔(incisifs 附近的孔)又窄又长,腭弓向后延伸得很长,形成了后鼻孔的 “地板”。臼齿磨损太严重,没法观察细节,但门齿很小,珐琅质只有淡淡的黄色 —— 而黑翼飞鼠和同属大部分其他物种的门齿珐琅质,是深黄色甚至棕色的。
黄足飞鼠的下颌和黑翼飞鼠也有明显区别:它下颌关节头所在的 “脖子”(连接关节头和下颌主体的部分)更短。
这段描述能清楚看出,虽然黄足飞鼠在一些外部特征上和黑翼飞鼠相似,但两者差别很大:不仅体型小得多,头骨的解剖特征也完全不同。
黄足飞鼠头骨的具体尺寸(单位:米)如下:
头骨总长度:0.057
从鼻尖到耳孔前缘的长度:0.056
从枕骨孔前缘到门齿骨前缘的长度:0.049
从门齿前缘到后鼻孔开口的长度:0.032
上颌臼齿列长度:0.016
眶后突后面的头骨宽度:0.012
耳孔处的头骨宽度(从下方测量):0.023
颧骨处的最大头骨宽度:0.036
第十一节 麝鼹属(GENRE SCAPTOCHIRUS)
麝鼹(SCAPTOCHIRUS MOSCHATUS)(新属新种)
(参考图版 XVII,图 4;图版 XVIIA,图 1)
异名:欧洲鼹鼠(TALPA EUROPAEA),A. David,《蒙古旅行日记》(《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文献》,第 3 卷,简报,第 26 页)
学名:SCAPTOCHIRUS MOSCHATUS,Alph. Milne Edwards,《自然科学年鉴》,第 5 辑,1867 年,第 7 卷,第 375 页。
我为这种动物建立了 “麝鼹属(Scaptochirus)”,它属于鼹鼠科。从外形和毛发来看,它和欧洲鼹鼠特别像,第一眼很容易搞混;但只要看牙齿,就能发现它有很重要的独特特征,足以让它从鼹鼠属(Talpa)里独立出来。
如果根据牙齿形状(而不是它和上颌犬齿的相对位置)来判断下颌犬齿,它的牙齿公式是:
门齿(I.):3/4;犬齿(C.):1/1;前臼齿(p.m.):2/2;臼齿(M.):4/4
但如果不看形状,只把上颌犬齿前面的牙齿叫下颌犬齿,牙齿公式就变成:
门齿(I.):3/4;犬齿(C.):1/1;前臼齿(p.m.):2/2;臼齿(M.):4/4
简单来说,它的上下颌都比真正的鼹鼠少一对前臼齿;而且就算单独看每颗牙齿的形状,两者也不一样。
先看上颌(1):门齿没什么特别的;犬齿比欧洲鼹鼠的稍大;第一颗前臼齿大小正常,第二颗则小得多。第一颗真正的臼齿(不是前臼齿)没欧洲鼹鼠的尖,后部更粗壮;但最有特点的是第二、第三对臼齿:它们齿冠的外侧边缘几乎是水平的,把内侧突起的尖给遮住了 —— 而欧洲鼹鼠的臼齿外侧边缘有三个明显的尖,从侧面看能清楚看到齿冠中间的大尖。另外,麝鼹臼齿的横向宽度更宽,形状更像三角形,内侧边缘还有明显的两个瓣。最后一颗真正的臼齿虽然比倒数第二颗小且简单,但形状差不多;而欧洲鼹鼠的最后一颗臼齿更圆。
再看下颌(2):和普通鼹鼠一样,口腔前部有四对牙齿,后面有一个小空隙,刚好能容纳上颌的犬齿。所以,这四对牙齿中最外侧的一对,和鼹鼠一样,可以被看作是 “下颌犬齿”,而且它们比另外三对门齿结实得多。
接下来的一颗牙齿特别大,形状像钩子 —— 从功能上来说,它才是真正的下颌犬齿,尽管它的位置在上颌犬齿的后面。再往后的一颗前臼齿很小。所有臼齿都又大又高,外侧表面有一条垂直的凹陷,第二、第三对臼齿上的凹陷特别明显。这些臼齿的齿冠几乎是四边形的,但被两侧边缘向内的两个褶皱不完全地分成了两部分,而且这两个褶皱靠得很近。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庆十三年(1808 年)五月,富好礼所修的省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年),有位官员在四川担任按察使(“蜀宪”,明代四川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员,负责司法、监察),从相岭(今四川汉源南的大相岭,古代蜀地通往西南夷的重要通道)开辟道路,沿着独𤞑(地名,可能是当时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松坪(今四川石棉附近,明代为少数民族 “夷” 人聚居地)等夷人居住的地方,向东一直延伸到峨眉山脚下,(原文此处缺三字),此后越巂卫(明代军事单位,治所在今四川越西,负责西南边防)的指挥使就提议设立镇西千户所(明代军事编制,千户所统兵约 1120 人)。​
这条新道从越巂厅(清代行政区划,继承明代越巂卫,治所同今越西)向北一百五十里,连接到 “猡佪旧路”(“猡佪” 可能是当时少数民族 “罗罗” 的别称,这条 “旧路” 是此前通往内地的老路),直接抵达峨眉山,就是人们所说的 “新驿”(“驿” 指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接待官员的交通站点,原文此处缺一字)。​
明代余承勋所写的《修复越巂东路记》(“涧曰” 疑为 “记曰”,可能是传抄误差)中说:明朝初年,景川侯曹震(明初将领,曾负责经略四川,主持修建多地交通、水利工程)来四川谋划治理,说这条道路是古代的驿道,用来连通越巂,主要是因为这里气候适宜,少数民族首领(“番酋”,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头领)愿意归顺,而且走这条路视野开阔、里程更短。如今要修复这条道路。​
(原文 “庙陈迹其狂” 疑有脱误,结合上下文推测)过去这里因道路荒废,常有盗贼出没,后来把盗贼抓捕治罪,才重新修复道路。大家都认为:能看清边疆土地的利弊,进而趋利避害,这才是善于治理边疆的人。富公(指前文修省志的富好礼,或当时主持修路的官员)于是命令宁越卫(明代卫所,治所在今四川冕宁,“宁越” 为 “越巂” 附近的军事单位)的指挥使丁某(原文 “丁□”,“□” 为缺字,指姓丁的官员),带领边疆的士兵,从相岭的起点出发,经过盬山(“盬” 可能为 “古” 或地名专用字,具体位置待考),砍伐树木,穿过独𤞑的区域向东行进。​
一路上,能看到过去修路时凿开关口的遗迹,渡过溪流时还有残留的桥梁;过去划分区域、管理少数民族部落(“编织种落” 指编排部落户籍、划定聚居范围)的痕迹也还在。这次修路节省了费用和劳力,所以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路修到了峨眉山脚下,变成了畅通的大道(“如逵”,“逵” 指四通八达的道路)。之后又考虑到远近行人的住宿、安全保卫,还制定了后续的管理办法。​
这次修路总共设立了五个戍所(“戍” 指边防哨所,“侯五” 疑为 “戍五”,传抄误差):分别叫小菩萨、黑□沟(“□” 为缺字)、一碗水、□勇(“□” 为缺字)、金日。设立了四个公馆(“公馆” 指驿站中接待官员的住所):分别叫舒快、老木坪、猡𤞑、射箭坪。在堡垒和公馆之间,还设置了三百多个联络点(“果” 疑为 “堠”,“堠” 指古代瞭望、传递信号的土堡,可能是传抄误差)。​
每个堡垒调派越巂卫的士兵十人驻守,每个公馆配备五匹马。射箭坪这个公馆,安排峨眉山附近的民夫五十人、独𤞑过去的本地少数民族民众(“旧土民” 指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居民)五十人;舒快、老木坪(“水坪西” 疑为 “老木坪”,传抄误差)这两个公馆,各安排二十五人(原文 “□□审” 缺字,疑为 “各置”),还在每个地方各设一名负责人统领,负责防守工作。​
至于兵器、火种(“火饯” 疑为 “火镰”,古代取火工具,或 “火种”)、供给的帐篷、日常用具(“什□”,“什物”,原文缺字)之类的物资,每个站点都不缺少。如果遇到紧急情况(“𬩻” 疑为 “警”,指敌情、盗情等警报),各个站点能互相传递信号,远远就能看到,这样既避开了远方的危险,又获得了近处的便利,所以人们都愿意走这条路。​
一直到大渡河(今四川西部大河,古代为四川与西藏、云南的地理分界线),过去的老路没有被封堵,但也不敢失守(指派人防守,确保道路畅通)。​
至于古代黎州(今四川汉源,明代为黎州安抚司,负责管理西南少数民族)的南北两条路,只有远方来的人会根据利弊选择走哪条。有人说:大渡河一带地势险峻(“灭彀之险” 疑为 “天险” 或 “大渡之险”,传抄误差),仅靠人的谋划,恐怕不足以克服这种艰险。而这条新修的越巂东路,却(原文 “乃□”,“□” 为缺字,后文可能继续说明新路的优势,此处内容未完)。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