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太平洋的奇迹》观后
以个人习惯而言,有关反战影片,大都喜欢看欧美电影,对日本这方面的影片关注不多。看过日本反战影片《太平洋的奇迹》后,五味杂陈,心里堵得慌。甚至纳闷:如此电影也可归类反战影片?整个电影从头至尾,究竟如何反思?与其他欧美反战影片比较,个人以为,差距明显。要紧的还不止是否反战力度与深度,而是银幕下的观众看后,到底有什么感想?是钦佩以电影主角的日本大场大尉的坚韧不屈,乃至机智有勇有谋?或者是歌颂美军的宽宏大度、循循善诱、人道主义?而这些电影着力表现的就是反战?反思战争之过?
在个人眼里,这样一部电影,与其说是反战,不如说是为那些血债累累的日本军人唱赞歌。下面不妨一一解读影片中着力展现的几个日本军人包括平民角色,看看他们给观众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日本军人和普通平民的形象。
主角大场大尉,首先演员的外在形象就一个正面十足角色:坚毅、主见、五官轮廓分明,身形矫健有力。从他的外形来看,一点都看不到战败者反思战争之痛的忏悔与痛恨,反倒是阳刚硬朗、始终有一股不服输、不承认败局已定的骨子里的桀骜不驯!
在塞班岛绝大部分已经被美军占领的情况下,以大场大尉为代表的区区日本四十余残兵败将,却自始至终不愿面对局部失败与整个国家失败的现实,而是退避到岛上一角的查波山,顽固的抵抗美军的清剿!
在他的带领下,除了几十个剩余的士兵,还有数百名平民,一直卷缩在查波山险峻一角,完全不顾美军大军压境的现实,执拗的负隅顽抗。在后来粮食医药奇缺完全不能维系最基本生存情况下,竟然还敢于下山妄想虎口求生取得药品等。
在他为指挥官率领下,他们居然以区区百余人的巨大悬殊,对抗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数万名美军,坚持长达500余天的时间!——这大概就是编剧心目中感慨不已的太平洋的奇迹!
一个小小的大尉,何以看不清整个战局和局部战场变化,何以不愿面对铁一般的战败事实,硬要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与美军对抗到底?他以及他身后的士兵为何始终执迷不悟,不惜玉碎,也不肯以个人和部属和普通平民生命为重,主动投降,既免除自己人无谓送命丧生也减少已经是胜利者的美军伤亡?
说到底,他们心中的信仰信念不外就是天皇感召!除了愚忠式的绝对效忠天皇,他们眼里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生命的宝贵。作为战争机器,他们完全忽略人的存在,完全等同失去刹车的汽车,失去理性,疯狂的毁坏世界也毁坏自身!在他们眼里,压根没有正义与道义良知概念,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界限区分!这样一群失去自我失去是非辨别能力的武夫,难道还是值得讴歌的对象?
同理,虽然不是军人的少女青野,仅仅因为一次美军攻击,她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就一直怀恨在心,耿耿于怀,从不会射击到学习射击,从鄙视日本士兵到孤身下山,她眼睛里始终充满仇恨,没有半点和解与看清世界大势的眼光,哪怕美军护士将日本婴儿递给她,她也依然冷血动物般面无表情。在她狭隘的心目中,除了以卵击石的复仇再也不复有其他!
此外,残兵败将中 一等兵掘内同样是一个执迷不悟的负隅顽抗者形象。表面上他具有狭义心肠,独来独往,执行力行动力都超强,但骨子里也依然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复仇,以卵击石对抗美军。最后,他竟然违背大场大尉,开抢杀害自己的同胞元木末吉!
最后,影片中唯一具有大视野的美军俘虏元木末吉,会说英语,总算是日本人中难得的识大体者。因为他与美军的沟通理解,残兵败将的日军与美军对峙500天后,总算就达成投降共识,不再负隅顽抗。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影片中日本人唯一具有亮点,有人性,有格局,看得清大势的理性日本人,却在配合美军路易斯与大场大尉见面时,被自己的同胞惨杀!
整部影片,可以说都是围绕以大场大尉为代表的日本人,如何在绝境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并屡屡得手,致使本应轻松拿捏日军残余的美军还付出伤亡惨重代价。
其间,对美军中着力刻画的人物,除了鲁莽行事,对日本人缺乏了解的指挥官外,用笔墨最多的莫过于美军路易斯。
由于路易斯曾经在日本生活过两年,他对于日本人内心深处了解,尤其是绝对效忠天皇,愚忠盲从,不惜杀身成仁,口口声声玉碎了解颇多。因而他有别于大多数美军认知,深谙日本军人所谓的尊严,从而摒弃一般美军不了解不理解日本人认知,成为与日本残兵败将沟通的最佳人选。
在编剧眼里,尽管美国以雷霆之势,完全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从局部到整体,日本都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日本人内心深处,依然唯我独尊,不服输、不认输!所以,能够跳出大多数美国人对日本认知局限,以理解、尊重、甚至接纳日本人的美军路易斯成为胜利者和平友善形象。对此,编剧对其着墨尤多。但不难看出的是,这个美军胜利者形象的塑造,却是在反衬日本军人的冥顽不化的合理性。
因此,在影片结束时,大场大尉率其残兵败将走出山林,依然孔武有力,步伐整齐,坚定不移,丝毫看不出败军形象,反倒依然是威武之师,气宇轩昂!
一句话,整部影片从头至尾,都是在不遗余力的歌颂虽败犹荣的军国主义的日本军人,如何在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依然傲骨犹在,斗志依然!这样一部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二战期间,受其侵略屠戮的东亚,东南亚各国,乃至与日本殊死较量的美国人民答应吗?!
固然,影片编剧拍摄该影片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据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有其真实历史依据。但这种看似忠于历史真实的影片,为什么没有对其愚忠盲从,看不清世界大势,固执己见的负隅顽抗认真反思乃至批判?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我历来坚持必须区分昨天的日本与今天的日本,今日之日本完全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已经抛弃昨天的野蛮与军国主义和穷兵黩武,而是走向文明拥抱文明。作为曾经的受害国,大可不必活在往日仇恨中,必须向前看,放下历史成见,共同为今日世界和平做出努力。但是,对《太平洋的奇迹》类的电影,我却无法认同!编剧眼里,为什么只有不分立场是非,一味“忠实”于历史的真实?为什么不能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以及可耻的失败多几分反思与批判?!
二战期间,日美太平洋战争中,究竟谁代表了正义与捍卫世界和平?谁发动了可耻的侵略战争?这些早已是世人达成的共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对那些逆历史而动的局部的个案的,侵略者抗击反侵略者的事例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呢?!
一言蔽之,当年日本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实质就是野蛮与文明之争。最终结局乃是文明战胜野蛮,而战败的野蛮一方,凭什么不对文明一方的美国心悦诚服,反倒像影片中大场大尉那样执迷不悟、冥顽不化、负隅顽抗?
不过有意思的是,编剧在拍摄过程中,心心念念赞扬以大场大尉创造日军虽败犹荣奇迹,敢于以区区几十人对抗数万美军,但他却忽略了,更大真实的事实是日本战败后,整个国家最终还是屈服于美国拿着刺刀,逼迫其放弃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走向民主,拥抱文明,融入世界和平潮流中!就算你天皇再怎么牛逼,到最后还是屈服于两颗原子弹带来的威慑与实际战损,不得不接受美军改造。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日本人对骑在他们头上的麦克阿瑟将军,不但没有刻骨仇恨,反倒感激涕零,感恩戴德,依依不舍。
就事论事,仅仅这样一部电影,我不得不遗憾的说,不管编剧是否有所谓右翼倾向,这样一部电影,对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描述,是不恰当的、是伤害了当年被侵略国家人民感情的!这样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太平洋战争中执迷不悟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形象不值得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