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阳历10月29日)这秋高气爽的农历九月初九,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也浸润着人间的温情暖意,值得细细漫说。
先说重阳的来历,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需 “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还要 “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此时已有秋收祭天的习俗。而 “重阳” 之名,源于《易经》:“九” 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曰 “重阳”。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定型,人们会在这天插茱萸、饮菊花酒;魏晋南北朝时,登高赏秋成了核心活动.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位叫桓景的人,他的父亲叫费长房.一天,他和父亲来到汝河南岸,父亲告诉他汝山脚下有户人家叫景阳的,家中有一种珍贵的菊花,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等到重阳节这天,桓景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到汝山腳下,果然看到了开得十分艳丽的菊花。但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香,可驱虫祛湿,治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等症。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一种药材,或制作成香囊佩带,或把它佩戴在手臂上或腰间,也有把它佩戴在头发上的。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为“茱萸”与“孤”谐音,有“独”无“孤”之意,所以插茱萸就有了远离孤苦、求吉辟邪的意思了。
关于重阳相关的诗画,更是中华文化里的璀璨明珠。东晋陶渊明有 “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 的诗句,让重阳多了份诗意。诗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短短四句,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重阳习俗融在一起,成了千古绝唱。杜甫也写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重阳登高的场景里,道尽人生的沧桑。画则多以 “重阳赏菊”“登高远眺” 为主题,元代王冕的《墨菊图》,寥寥数笔勾勒出菊花的傲骨,题诗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暗合重阳高洁的意境;清代吴宏的《秋山登高图》,绘出众人携酒登高、俯瞰秋江的热闹,尽显节日氛围。
其实, 从天文视角看,重阳时节的自然节律颇具特点。此时正值秋分之后、霜降之前,太阳直射点已越过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我国所处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持续降低,阳光斜射地面的角度愈发明显。从星象而言,夜幕降临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方,这与《鹖冠子》中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的描述相契合,也印证了古人通过星象观测划分时节的智慧。此外,重阳前后昼夜时长差异进一步拉大,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气温随太阳辐射减弱而稳步下降,空气湿度降低,形成了 “秋高气爽” 的气候特征,这也为人们登高赏秋、户外活动提供了宜人的自然条件。
重阳的 民间活动更罡充满烟火气,且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代社会中,很多地方仍有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北方地区流行 “辞青”,与春游 “踏青” 呼应,重阳这天人们会结伴到郊外漫步,欣赏最后一抹秋色,有的还会采摘野菊、酸枣,把秋意带回家;北京人爱登香山,赏漫山红叶,登高后再吃一碗热气腾腾的 “菊花锅子”,用菊花、粉丝、肉片煮成,鲜爽暖胃。南方则偏爱 “菊花会”,苏州、杭州一带的园林里,会摆出上百种菊花,供人赏玩,文人雅士还会围坐菊丛,吟诗作对、品菊茶;广东地区有 “放纸鸢” 的习俗,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祝福,放飞时剪断引线,寓意 “放走灾祸”。客家地区更有 “晒秋” 的传统,农户们将玉米、辣椒、菊花等摊在晒架上,五颜六色铺满屋顶,既是晾晒作物,也成了重阳独特的风景线。而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的习俗,则在各地通行,只是细节略有不同 —— 北方重阳糕多夹红枣、核桃,南方则偏爱豆沙、芝麻馅,各有风味。
然而, 最动人的,还是重阳与敬老孝老的联结。1989 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 “老人节”,让这个古老节日多了份时代温情。敬老孝老,从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藏在细节里:陪父母登一次山,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为长辈做一顿家常饭,聊聊生活的琐事;哪怕只是打个电话,道一句 “重阳安康”,都能让老人心头温暖。社区里常办的敬老活动,免费体检、书法展览,让老人们感受到关怀;年轻人主动帮老人拎菜、教老人用手机,小小的善举,都是孝老的体现。毕竟,老人曾为家庭、为社会操劳半生,重阳这天,更该让他们感受到被珍视、被爱着。
这份关怀更已升华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社会共识。从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的目标倡导,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落地服务,政策为四亿老人筑牢幸福底线。社会层面更形成无形规范:龙泉镇的消防培训与义诊、耀州区的 “饺子宴” 与慰问品发放,将节日敬老延伸为日常行动;“好媳妇”“文明家庭” 的表彰,则以榜样力量涵养孝老风气。重阳不再是一时的仪式,而是贯穿全年的社会实践,让每一位老人的幸福都有坚实依托。
重阳是个有温度的节日,既有千年文化的厚重,也有人间温情的柔软。登高赏秋,品糕饮酒,更别忘了把孝心捧给长辈。愿每一个重阳,都有岁月静好,都有温情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