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关于社区干部换届的建议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以群众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理念,对推动社区健康发展、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在候选人选拔标准的设定上,建议精准聚焦 “能干事” 群体,抓住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将 “有责任有担当” 作为首要标准,且要求候选人结合社区现有问题明确处理时限与引咎辞职条件,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候选人仅靠 “口头承诺” 的弊端,让选拔更具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群众最看重的就是干部能否真正倾听诉求、解决难题,过往帮扶实绩的要求,能有效筛选出真正扎根群众、务实肯干的人选,避免 “纸上谈兵” 式干部进入班子。而优先选择返乡创业能手、种养殖专家等具备经济发展能力的群体,更是贴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农村社区的特色种植、合作社运营,还是城镇社区的资源盘活,都需要专业人才引领,这类人选能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提升,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强调清正廉洁并要求公开账目,直击群众对 “透明执政” 的关切,能有效消除群众对集体资产使用的疑虑,增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为社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在回应群众核心诉求方面,建议锚定民生痛点、集体经济壮大和治理服务优化三大任务,精准对接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失地库区移民补贴、道路维修、电网改造等问题,都是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 “关键小事”,却也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 “心头大事”。建议要求新班子制定明确年度推进计划,让群众看到了问题解决的希望,避免了 “换届后问题依旧” 的困境。壮大集体经济更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通过争取项目、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并实现居民分红,能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社区发展的红利,提升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而 “群众问题清单” 制度的建立,让群众诉求有了清晰的反馈渠道,问题处理进度的定期公示,也能让群众及时了解情况,增强对社区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最后,在选举全程监督机制的构建上,建议充分保障了选举的公平公正和干部履职的实效。规范投票权,拒绝代投并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服务,确保了每一位居民的民主权利都能得到充分行使,让选举结果真正反映群众意愿,避免 “暗箱操作”,维护了选举的严肃性。换届后督促班子及时完成工作交接、公示工作计划,以及建立年度述职评议和问责机制,形成了对干部履职的全周期监督。这不仅能推动新班子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能有效防止干部 “混日子”“不作为”,确保当选干部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履行职责。一旦出现不作为情况启动问责,也能给干部敲响警钟,倒逼其主动作为,真正做到 “选得准” 且 “干得实”。
总体而言,这份建议立足社区发展实际,紧扣群众核心诉求,从选拔、履职到监督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既体现了对民主选举原则的坚守,也彰显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视。若能据此推进社区干部换届工作,必将选出一支让群众满意、能带领社区发展的优秀班子,为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盼头,是一份真正为群众着想、为社区谋发展的好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