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不论今】十二 题 记 住院已四天,每天输近三个小时药液,昨晚病情明显好转,说明街子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不低。虽然精神好多了,但觉得写时评文还是力所不逮,便阅读古藉,写点儿随笔。 *************************************** 一、在翻阅《青琐高议‧后集卷二》时,读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谦卑故事,笔者觉得,他的这操行是值得官场中人学习的。 网络图片:王安石 王安石罢相后闲居在金陵,有一天他以绢束发,扶杖漫步,独自一人流览山寺,遇到几位游客正大谈文学历史,七嘴八舌十分热闹。王安石坐在他们的下首,在场的没有人望他一眼。 过了片刻,一个游客慢悠悠地问王安石:“你也懂一点诗书吗?王安石十分谦卑地答应。游客又问他姓什么,他拱手回答:“安石姓王。”众人闻言,十分惶恐,都惭愧地低头散了,离开了山寺。 二、在翻阅《宋史‧寇准传》时,读到宋朝宰相寇准虚心纳言的故事,笔者觉得寇准的这种作风,也是值得官场中人学习的。 网络图片:寇准 话说张咏在成都任职之初,听说寇准入朝拜相,就对他的下属说:“寇公才能异常,只可惜学问不足啊。” 可是等到寇准罢相到陕州做知州,张咏也正巧从成都解职归来,寇准急忙陈设帷帐、大摆酒席,款待张咏。在张咏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之时,问:“您有什么话教导我吗?” 张咏慢吞吞地回答:“《霍光传》不能不读啊。” 寇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到家中拿出《霍光传》阅读,当看到“不学无术”成语时,笑着说:“张公对我说的,就是这句话呀。” 三、翻阅《宋人佚事汇编》时,笔者觉得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字师”故事,也还是值得才高八斗的文人学习的。 网络图片:杨万里 杨万里在馆舍和别人谈起东晋的史学家于宝时,将“于宝”读成了“干宝”。 一个小吏进言道:“那是于宝,不是干宝。” 杨万里问他:“您怎么知道?” 小吏便拿出韵书指着“于”字条下面的注释说:“晋有于宝。” 杨万里非常高兴地说:“您是我的一字师!” 四、翻阅《宋人佚事汇编》时,读到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颇受启迪。 网络图片:范仲淹 在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自语道:“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 第二天,范仲淹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 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会引起人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下笔不可不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