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四川成都,有个著名的杜甫草堂。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川省绵阳市的三台县,也有个杜甫草堂。这个不是凭空虚化的杜撰,而是确有其事的叙述。
梓州杜甫草堂,位于三台县潼川镇的梓州公园内,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 (今三台)而修建的。
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诞生于此。
就我本人而言,对诗圣杜甫是颇有微词的。我感觉他懦弱而自私,毫无担当。相比之下,李白的豪迈慷慨,陆游的潇洒自信,更得我心。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杜甫在遇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场景时,只是看着。不敢对抗可以理解,但事后表达一下安慰和同情,总可以吧?他没有。“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屁都不放一个。一点脾气都没有,懦弱无能。而李白就豪迈得多。“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也许现实中的李白不敢杀人,但他至少用笔表达了行侠仗义的心情。杜甫只是记载,只是看着。尽管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名副其实,但还是让人感觉缺了点血性。
更让人无语的是,《石壕吏》客观描述了唐军为平定安史之乱(755-763年),在民间强行“抓壮丁”补充兵源,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不是安禄山抓壮丁,是唐军。但在梓州,当他听说唐军在北方胜利后非常开心,于是在四川梓州(今绵阳市三台县),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不明白他高兴什么。唐军胜利后,就不会残酷压迫人民了吗?还是一样啊!战乱时都不顾及人民,和平时期又怎么会爱护人民?
随着阅历的增加,后来我明白了。他高兴的是,有机会官复原职了。这是我的判断,不一定对,可以探讨。
同样是在战乱时期,陆游就勇敢得多: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也是我看杜甫比陆游低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无能,还体现在流寓他乡时的感受和选择。还是他自己那首被后世尊为“唐诗七律第一”的诗里表达出来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只写到这里,他的诗圣之名完全名副其实。但是,后面几句就暴露了杜甫的无能。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到处流寓的过程中,他毫无适应能力,只能借酒浇愁,毫无振作的心态,就一味喝烂酒逃避现实。
陆游就不一样。同样是客居他乡,陆游就毫不气馁,自信而充满希望。也是有诗为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多么美好,充满希望。
杜甫还是一个没有担当的人。从他对待妻子儿女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的无能和缺乏担当。还是他自己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证的。
已经很倒霉了,年老体弱,茅屋为秋风所破,还被孩童欺负。这时候,正常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没有为妻子儿女撑起安全温暖的天空,至少会感觉对不起妻子儿女吧?但杜甫他没有任何愧疚。他想到的不是妻子儿女,他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自己妻子儿女比不上和他毫无相干的“寒士”重要!这和西方白左是一个思维方式。标准的虚伪圣母心。你连自己的身边亲人都不顾,怎么可能会考虑爱世间其他人!
这就是我对诗圣杜甫无法尊敬起来的原因。
尽管如此,我承认杜甫还是非常有才能的。他的诗歌确实是“诗史”,很多时候我还是很喜欢他的诗。这也是我来梓州杜甫草堂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