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创作谈,让文学梦燃起新的火焰
何壮远
10月11日上午,濛濛秋雨如一层薄纱,轻笼着彭州市海窝子的“湔江印象民宿”。我怀揣着对文学久违的热爱与期待,踏入这充满文艺气息的空间,只为赴一场与文学的约会——聆听著名作家、小说家付秀莹老师的小说创作谈。
刚走进民宿,淅淅沥沥的秋雨仍在悠悠飘落,仿佛是上天为这场文学盛会特意洒下的诗意甘霖。我寻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静静等待讲座开始,心中满是憧憬,好似久别重逢的游子,即将见到思念已久的故人。
讲座正式拉开帷幕,付老师那温润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在空气中缓缓流淌。她提到,生活中的偶然,是对创作者的馈赠,这便是文学的奇妙魅力所在。生活宛如一个神秘莫测的大宝箱,那些不经意间出现的偶然瞬间,往往藏着无尽的创作灵感。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早上的经历,撑着伞走在去民宿的路上,不经意间,看到路边一朵在雨中倔强绽放的小花。它那被雨水打湿却依然鲜艳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那一刻,我脑海中仿佛展开了一个关于生命在困境中顽强抗争的故事,只是当时没来得及细细梳理,现在听付老师这么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生活给予创作者的珍贵礼物。
“小说创作是小声说话,是在漫无目标的闲谈中,挖掘出小说的题材。”付老师的这句话,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我对小说创作新的认知之路。以前,我总以为小说创作需要精心策划、刻意构思,却忽略了在日常的闲谈和琐碎的交流中,往往隐藏着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就像前几天和老友相聚,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中一位老友说起他在乡村的童年趣事,如何在田野里捉泥鳅,如何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摘果子,那些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让我听得入了迷。当时我就想,这不就是绝佳的小说题材吗?这种从日常闲谈中挖掘素材的创作方式,让小说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付老师着重强调,小说家应诚实地反映内心世界,把心交给读者,用谦卑的态度展现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敢于撕开自己的内心。这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只有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听着付老师的话,我的思绪飘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少,在中学的校园里,对文学痴迷不已,就像一颗渴望阳光的种子,在文学的土壤里拼命扎根生长。我参加过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的函授学习,写了几篇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是我内心真实情感的肆意流淌,没有功利的考量,没有技巧的刻意雕琢,只是单纯地想把心中的故事写下来。我常常在夜晚,就着昏黄的灯光,于纸上勾勒一个个基于真实故事虚构却饱含深情的世界。那些文字,是我青春的印记,亦是我对世界最初的认知与感悟。
然而,生活的重压如潮水般汹涌而来。90年代初,为了生计,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这一放就是近三十年。这三十年里,我四处漂泊,像一片无根的浮萍,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我做过中学语文代课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心中那团文学的火焰却从未熄灭,常常在批改作业的间隙,脑海中闪过一个个故事的片段;做过报社短时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那些真实的故事常常让我感慨万千,却只能将它们深埋心底;也做过建筑工地小工,在炎炎烈日下扛着水泥,汗水湿透了衣衫,但心中对文学的思念却愈发浓烈,在休息的间隙,会望着远方的天空发呆,想象着如果还能写作,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做过锅炉工,在闷热的锅炉房里,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思绪却飘向了远方的文学世界,在心中默默构思着那些未曾写下的情节;还做过果园技术员,在果园里忙碌,看着果树开花结果,心中也期待着自己的文学梦想能像果树一样,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三十年,我饿过肚子,睡过桥洞,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始终没有忘记心中那片文学的净土。虽然心中有文学梦,却因生活的奔波,没能将其付诸行动,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回味曾经写作的快乐。
时光匆匆,到了2016年,年近五旬的我,心中那团文学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起来。我重新拿起了笔,不过这次改写诗了,因为我觉得写诗更节约时间,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挤出片刻来与文字相伴。我用诗歌记录生活的点滴,抒发内心的情感,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对文学充满热情的青春岁月。
讲座现场,付老师“小与大的关系,小中见大,小题材反映大现实”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让我对小说的选材有了新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却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往往能够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现实。付老师举例说明:就像写乡村振兴,不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描述政策、数据,而是可以通过描写一位好干部内心的活动或变化,展现出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困惑和希望。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能够让小说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小说的调要低,小说最能反映创作者的才情和人品。”付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对小说的风格有了新的追求。小说的调,不仅仅是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体现。一个谦卑、真诚的创作者,他的小说调子往往是平和、深沉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而一个浮躁、功利的创作者,他的小说调子可能会显得浮夸、空洞。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态,是否能够放下功利心,用平常心态去创作。付老师还提到,如果我们热爱写作,就要放下功利心,用平常心态去创作,就会不断收到小惊喜。这让我深受鼓舞,在文学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名利所迷惑,而应该专注于创作本身,享受创作带来的快乐。
付老师还指出,小说创作者应该懂得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谨慎地评论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文学不仅仅是美的赞歌,也应该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身边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丑恶的现象。作为小说创作者,我们有责任用文字去揭示这些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谨慎和客观,不能盲目地批判和指责。
讲座结束时,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虽然没有出太阳,但我的心情格外好。仿佛这场秋雨洗净了我心中的尘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文学的热爱和信心。如今,我58岁了,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更加明白文学对我的意义。它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作为一位重新踏上文学道路的创作者,我将以付老师为榜样,放下功利心,用平常心态去创作,在生活中寻找那些偶然的瞬间,在闲谈中挖掘小说的题材,诚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小题材反映大现实,让文学成为我与现实世界对话的桥梁。
这场在秋雨中开始的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干涸已久的文学心田。我将带着付老师的教诲,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用文字书写生活的美好与真实,让那团文学的火焰在我的生命中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