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40|评论: 0

[原创] 别把明清交接班只当历史八卦,那里面藏着老道理的干货(深度长文)

[复制链接]

今天聊聊故宫红墙里头那点旧事。明清两朝交替的几十年,常人只说崇祯帝时运不济,李自成没个长远心思,清朝捡了个大便宜。

这话太浅了!因为其背后既有《易经》五行、卦象的老道理,更藏着实实在在的制度博弈、人事选择,跟咱们如今职场做事、公司经营的逻辑,其实是一个路子。

站在煤山那棵老槐树下想想,为啥明朝号称“火德”鼎盛,最后偏偏被清朝“水德”取代?为啥李自成刚进北京就垮了?

一、通过五行看王朝的本分与失衡

《易经》里的五行,在古人眼里可不是什么玄虚的玩意儿,是给王朝定本分的。你是要走“火爆刚烈”的路子,还是“温润包容”的路子,草蛇灰线,一开始选了,就预示着后来的结局。

老辈人说明朝承火德,不是瞎讲。国号“明”拆开来是“日+月”,日属阳火;皇帝姓朱,朱是赤色,赤色也属火;开国之后,更是默认火德为正统。三重火叠在一块儿,活脱脱一辆没装刹车的马车,只顾往前冲,忘了看脚下的路还平不平。

火太旺了就会燥,一燥就容易出乱子,最大问题出在“火气内耗”上。万历年间,东林党和阉党为了争话语权,斗得头破血流,没人真正管老百姓的死活;到了崇祯帝,为了凑军费,又加征“三饷”,往百姓身上薅羊毛,这把“火生土”的道理给搅乱了。“土”是什么?是民生啊!本该滋养王朝的“土”,被火烤得连草都长不出来,这样的王朝,不垮等着何时!

再看李自成,他想接明朝的摊子,琢磨着“火怕水,我就搞个水德的名头”。可结果呢?他的“大顺”,“顺”字在《易经》里属巽卦,对应的是木行。要命的是,这伙木行的创业者,既没学会水的包容,安抚百姓;也没练会木的坚韧,建规矩、立制度,一进北京就忙着抢府宅、分财宝,最后被清朝的金行克制。金克木,所以才四十来天就凉了。

清朝的“水德”,算把改本分用到了实处。皇太极在1636年把“后金”改成“清”,可不是简单拍脑袋的决定。一来“清”字带水旁,刚好应了“水克火”的老说法,能让汉人少点抵触;二来满语里“清”和“金”发音相近,既没丢了部族的根,又淡化了金朝跟宋朝对立的旧事。更妙的是“水德”实用,用水的包容搞管理,让汉人和满人官员一起做事;用“水的滋养”待百姓,康熙搞“摊丁入亩”,直接取消人头税;用“水的流动”改决策,设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一家独大。

二、卦象不是算吉凶,是看做事的分寸

古人看卦象,是要从里头看出时局的分寸。每一句爻辞,都像是给当下的事画了个像,就看你能不能懂,敢不敢照着做。

1644年的困卦,算是崇祯帝的写照。那一年,有人用困卦解读明朝的处境:“泽无水”,对应着民心散了,国库空了。让人唏嘘的是“臀困于株木”这句爻辞,最后崇祯帝偏偏在煤山的老槐树上自缢,让这解读成了真。

可话说回来,崇祯并非不可救。有人提粮税改革,有人劝他迁都南京,他因多疑不肯听。明明有路可走,偏要守着“我没错”的念头,最后把自己困死了。

李自成的“大过卦”,就是扩张没了分寸的教训。他的政权属木,偏偏遇上“泽灭木”的卦象。看看他进北京后的样子,他抢吴三桂的老婆,将领抢王府,士兵抢银子,没人管老百姓的死活,没人补制度的窟窿,最后“木被泽淹”,四十来天就从热门变垮台。

顾炎武早说过,卜筮不是求吉凶,是“教人事”。没规矩的热闹,全是虚的,一戳就破。

清朝的“乾卦”,才算把做事的道理悟透了。康乾年间的君臣,是真践行了“君子终日乾乾”。康熙每天批奏章到深夜,现在存着的三万多件朱批,全靠他的勤勉。乾隆组织编《四库全书》,用文化融合讲“元亨利贞”。这样的皇帝,就是公司里又勤快又懂战略的带头人!他们懂“乾卦”的核心,自强不息不是瞎忙活,是在顺境里补短板,减税、治水、融文化,把清朝从刚起步带到了稳当。

三、风水不是玄虚,是顺乎自然

常有人把风水说得玄玄乎乎,其实古人讲风水,是懂时空的适配。你待的地方能不能聚气、避坑、借势,直接影响做事的效率,跟咱们选办公室要通风、亮堂一个道理。

故宫的五行布局,算是做事环境的好例子。太和殿用黄瓦(属土)放在中间,这是核心,稳住根本;文渊阁特意用黑瓦,旁人说“水克火”的风水,其实是藏着实用。那儿放着《四库全书》,怕火,黑瓦能隔热,2024年用热成像一看,夏天比红瓦的地方凉快三五度,这才是风水的真意。东西六宫红墙(属火)连起来,像是“做事的人”,把核心的想法落到实处。搞城市规划的朋友该明白,环境是为做事服务的,不光是为了好看。

清朝改北京城的水系,更是“借势”的聪明做法。他们入关后,把护城河挖深加宽,按“得水为上”的道理疏通水系。说白了,就是给自家筑个护城河,既能防着外人,又能聚人气。

1644年崇祯帝自缢前夜,北京下大雨,护城河水倒灌紫禁城,旁人喊“水德灭明”,这倒像是老天爷帮着清朝造势。搞政治的人该懂,顺势而为不是空话。顺着规律走,连环境都能帮你;逆着规律来,城墙再厚也没用。

还有“元运”这说法,跟咱们说的行业周期没两样。明末赶上七、八、九运的煞气期,小冰河期一来,粮食少了,灾害多了。清初赶上五、六运的旺气期,气候暖和了,老百姓能种地了,像是踩中了风口。

但清朝没光靠运气,顺境时减税治水,把好处变成实力;明朝在寒冬里还瞎折腾,把家底给败光了。顾炎武研究《易经》,最讲“经世致用”,寒冬时练内功,风口时抓机会,这才是生存的法子。

四、易学的真意是变中守本,不是守死规矩

明遗民王夫之在衡阳批注《周易》时,骂明朝“背离民本,刚愎自用,火德再烈也没用”。这话点中了要穴。

《易经》从开始都不是算命的天书,而是教我们应变的活手册。五行、卦象虽玄,可最后都要落到做人做事上,落到守本上。

明朝在“命名规矩”上的误会,就是把规矩玩死了的笑话。朱元璋本来定了规矩,皇室名字第三个字,按“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来,比如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一代代清清楚楚。可后人搞成了“木火循环”,还有朱由检(木)遇上清朝(金),也许是名字遭了诅咒。其实朱由检的悲剧,是治理太僵化,时代变了,法子不变,最后只能被淘汰。

清朝就懂“变与守”的道理,守的是“民本”这个根本。康熙“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乾隆治水安抚百姓,这是照着《易经》“损上益下”的道理做。变的是做事的法子,融合汉满文化,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不断改决策机制,正是“革卦”说的顺天应人。顾炎武说卜筮是“教人去利怀仁”,不是靠爻辞断吉凶,清朝这波操作,才算摸透了《易经》的真意。

可到了清末,清朝又犯了明朝的老毛病。西方工业革命的“新火”都烧到门口了,它还抱着“水德”的老规矩闭关锁国,最后被时代浪潮淹没,算是把“应变”的智慧全忘了。这就是忘了“变中守本”的下场。

五、说到底,王朝和你我都应该练习平衡术

聊到这儿,该明白明清交替,是平衡术的输赢。五行要平衡,卦象要应势,风水要借势,最后都要落到规律和做事的平衡上,落到守本和应变的平衡上。

给搞政治的朋友说句实在的,别学明朝那般火暴,权力攥得太紧,听不进旁人的话,否则早晚出岔子;要学清初那般,像水一样,能包容,会让利,懂得平衡,治理才能稳当。

给研究历史的朋友提个醒,别孤立看明亡清兴,要琢磨背后的牵连。气候(元运)、文化(五行的解读)、制度(司礼监与内阁的制衡)凑在一块儿,才是完整的历史。

给年轻公务员说句心里话,别抱怨基层工作没前途,崇祯帝的“困卦”主要是他“刚愎自用”的结果,康熙的“乾卦”是他“批奏章到深夜”的回报。你在基层多办一件实事,就是在给自己的前途攒运气。

给当老板的朋友讲个道理,王朝有“元运”,企业有“周期”,别在风口上飘,忘了补民生短板;别在寒冬里躺平,忘了谋变革。顾炎武治《易》,最讲“经世致用”,敬畏规律、主动应变,才能熬过周期,走得长远。

明清的故事早翻篇了,但《易经》的这点道理,到今天还管用。这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干货,不是故纸堆里的废话,是过日子、做好事情的根本。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