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25|评论: 0

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连载

凡丁

       关键词
       初始:起始的;开端的。
       考辨:通过广收证据与文献,鉴别、探讨事物源流并考察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同离合。该方法强调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纵向比对,梳理语义演变轨迹与使用场景承袭脉络。
       系列:特定关联形成的成套事物集合,表现事物间的逻辑延续性。

       据统计
       鹤山书院在全国有五、六处,包括四川的邛崃、蒲江、乐山乃至夹江,还有湖南靖州、江苏苏州,抑或其它地方还有同名的白鹤山和鹤山书院。

       2023年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汤洪、张以品 著《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文说:“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载明 鹤山书院由蒲江迁至邛崃威显庙。”而“由熊相、安磐、杨慎特别是王圻所生成的文献讹误之源,滋生了480余年的讹误之流。
       具体指出如下
       魏了翁在蒲江创建“鹤山书院”后309年,汪中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建“魏文靖公书台”后22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邛州太守吴祥曾将蒲江“鹤山书院”迁移至邛崃威显庙,杨廷仪曾撰《鹤山书院碑记》记载其事:
       邛有威显庙者,亦曰土主。邛人……耗财蠹俗,习为故事……州守桂林吴君祥下车之初,即欲毁弗祀……今年秋九月,侍御姑苏卢公师却巡按至邛。守具以状白:“邛旧有魏了翁者,宋臣也。尝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讲明义理之学。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今其遗址尚存。
特以违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今欲易之近,夫神,邛之所安也。了翁,邛之所望也。今欲去其所安,而不从其所望,难以令民矣。请易之可乎?”
       侍御(巡按卢师却)曰:“是吾志也。”……于是委去神像,改前殿为了翁祠……建号房二十间,使邛人讲肆其中。堂之前为仪门三间,前为大门,书“鹤山书院”四字于上……正德十三年岁在戊寅季春。
       据《明史·地理志》,明正德年间邛州所辖有大邑和蒲江二县。杨廷仪《鹤山书院碑记》记载“鹤山书院”地址由蒲江迁移至邛崃的缘由、经过以及“了翁祠”得名始末。

       〔笔者〕
       本文仅对初始的《鹤山书院》进行考辩,对贵文《常安民“读书之庵”讹变考》不作评论,但却是笔者作《初始鹤山书院考辨》(系列文)的动因!

       开宗明义
       1、邛崃《鹤山书院》是魏了翁为生父—高孝璹守孝期间创建;
       2、初始的《鹤山书院》在今称的邛崃金龟山,明正德十三年(1518)迁至新筑的临邛城。

       〈根据之一〉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第四十六卷》1338p:吴省钦《书邛州白鹤山魏文靖祠壁》(摘要):“魏文靖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蒲江、邛州、眉州、泸州。眉州公所治;邛、蒲江公故居,公十八岁而登第,以亲老乞外,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书《鹤山书院》以赐。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
       明正德戊寅(1518)御史苏师鹤以州城内其后土主祠改祠公,后迁《鹤山书院》于其后……
       虞集 记 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其侨诸靖州者亦存无几。曾大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颂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地方)志也。”
       〔大意〕
       魏了翁曾孙魏起说,史称的《鹤山书院》原本在邛崃,不在蒲江。专指“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后魏了翁撰御书跋”的邛崃《鹤山书院》。而曾祖父在其它地方的“讲学之处”后来都叫成“鹤山书院”了,这些所谓的‘鹤山书院’元代时没保存几个。
       吴省钦还说,他相信魏起所说不会有错,错在地方志也!


       〔考辨〕
       吴省钦:(1729~1803)江苏南汇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考一等第一,擢侍读。累充贵州、广西、湖北、浙江、江西乡试考官,历任四川、湖北、顺天等省学政。嘉庆四年(1799),因攀附和珅,落职回籍。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为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每省一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者中选派,掌管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
       魏文靖公书台:即南宋魏了翁的读书台,在白鹤山《幽居寺》内,明弘治丙辰年(1496)由州牧汪中建。北宋常安明的读书台在白鹤山《鹤林寺》内,北宋时即有。
       明正德十三年(1518),知州吴祥请示御史 苏师鹤 同意后,将 善政街口的“土主祠”改建成《了翁祠》,又将《鹤山书院》迁到《了翁祠》的后面,即前邛崃一中位置。
       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牧赵介石将《幽居寺》魏了翁的读书台,迁到《鹤林寺》之后又说“神不两栖”,索性将常安明《读书之庵》改建成《了翁祠》。因为,善政街的《了翁祠》已经规划建督学道和校士馆及邛州考棚。

       清康熙《邛州志.公署》49p:“明万历间(1573年)知州牛大纬改建试馆、后因兵毁,至国朝康熙九年(1670),大邑知县李德耀署邛州事,仍修《鹤山祠》三间,主祀鹤山先生。”
       民国《邛崃县志.古迹考》75p:“魏文靖公书台,在治西七里白鹤山幽居寺,明弘治丙辰年(1496),州牧汪中建。肖像木刻,须少无髯,铁脚纱帽,紫袍金带皂鞾。是为文靖为华文阁待制时冠服,台上有鹤山先生魏公刻像。《碑记》为成都徐商(示旁)撰文、郡人刘源书。石刻竖在台右;
       常谏议(安民读书)台,在州西白鹤山鹤林寺。肖像泥塑,系是长髯,高山冠,与介导红袍而又盖玄端,手执如意,宋无此制。从前(安民)书台肖像系是台谏议服。
       而误为魏文靖者,由明隆庆壬申年(1572)州判王圻一诗一记也。按王圻字元翰,上海人……清初戚延裔修(邛州)志时,遂两归鹤山,而存疑也!”
       (详见:古临邛和邛州韵文考释 之 清末宁缃《幽居寺访鹤山书台拜文靖公遗像》诗考 作者 凡丁)
       〔追述〕
       了翁始建《鹤山书院》四度搬迁原因
       明初,红巾军首领明玉珍首先入川,占据唐、宋、元时期的邛州城—即西汉始筑“公孙城”后,成立夏政权即位称帝,自号:陇蜀王。1365年其子明昇继位,父子称帝共十三年。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将夏政权灭亡,同时将“公孙城夷其城堡”。到成化十七年(1481)时,方才在西汉时期“基方十里”的“卓王孙宅处”筑起一座新临邛城,并降邛州为邛县,划归嘉州(今乐山市)管理,此座新筑临邛城即今邛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见《邛崃文史选集 上》16p:胡承志〈邛崃的城墙〉文)
       明正德十三年(1518),因了翁始建的《鹤山书院》离成化十七年(1481)新筑的临邛城太远,知州吴祥将《鹤山书院》迁到《了翁祠》的后面,即今学道街北原邛崃一中处,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迁至西街北书院巷内明代的《祟正书院》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段以信因旧地倾废,改置正南街左。”即前南街小学处;清嘉庆末年又将《鹤山书院》迁到书院巷,今称书院街。
       魏文靖:魏了翁谥号:文靖。
       以亲老乞外:魏了翁 以生父母、养父母、和岳父母年老为由,请求朝廷外放四川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
       魏了翁本姓高,生父高孝璹(音寿)夹江人,了翁自幼过继与蒲江魏氏。
       鹤山书院在蜀者有四:吴省钦说,鹤山书院在四川有四处,分别在邛崃、蒲江、嘉州(今乐山市)的眉山和泸州。
       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臣生于邛之鄙,自开禧(1205~1207)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之下筑室聚友,将终身焉。”
       鄙:边远的地方。
       未几丁生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宁宗嘉定二年(1209)三月,了翁生父高孝璹卒。魏了翁为生父守孝期间建书院授徒讲学。
       丁忧:古代礼制“父母丧,子必守孝三年。”
       了翁为生父—高孝璹守孝期间的筑室处,即史称的《鹤山书院》。(详见本系列之二:魏了翁晚年《自述》)
       晚而督视京湖军马,理宗书《鹤山书院》以赐:南宋绍定五年(1232),理宗皇帝意欲擢用魏了翁出任兵部侍郎主持抗金,某日早朝后与魏了翁密谈至晚间,不仅书赠唐.严武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遗沙场匹马还。”还手书《鹤山书院》四字赠与。除赐与金腰带外,又赐给苏州南园巷做第宅。(情节见《魏了翁评传》作者:四川社科院研究员蔡方鹿)
       元代时,魏了翁的曾孙魏起将南园祖宅改建为《鹤山书院》,此后“南园巷”更名为“书院巷”沿用至今。
       今邛、蒲皆有白鹤山,公书院当在邛: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十九邛州条载:“(乾隆时)鹤山书院在邛州治南(原南街小学处)。旧(过去)在城西五里白鹤山下,宋魏了翁讲学地。理宗皇帝表为《鹤山书院》,魏了翁撰御书跋。”
       魏了翁《跋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臣生于邛之鄙,自(宋宁宗)开禧(1205-1207年)边议不合,去之古白鹤山之下,筑室聚友,将终身焉。”
       虞集 记 公曾孙魏起之言曰吾先世临邛之书院灌莽莫治:魏起说,曾祖父始建在邛崃白鹤山麓的《鹤山书院》,在元蒙军攻入四川后荒芜而草木丛生。
       虞集:(1272~1348)元朝人,字伯生,号道园,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祖籍今四川仁寿县,元代官员、学者、诗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灌莽:草木丛生。
       侨诸靖州者亦存无几:其它地方的“鹤山书院”都是作假!
       乔:多义词,乔迁、作假;装。
       诸靖州:泛指魏了翁在其他地方的讲学之处。
       靖州:在今湖南省,又为多义之乐土。
       〔历史典故〕
       嘉定十五年(1222)魏了翁 官拜兵部郎中,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被权奸史弥远诬陷,官降三级谪居湖南靖州。此期间的魏了翁,虽然政治上失意,但是学术上颇有成就,比如结庐授业,并著《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及《鹤山长短句》等。所以,他后来在给理宗皇帝的奏章中,将靖州地方比作乐土。(见《宋史》卷437 魏了翁传《应诏封事》)
       魏了翁在靖州“结庐授业”的地方,后来也叫“鹤山书院”。因此,嘉熙元年(1237)魏了翁去世后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
       曾大父实葬于吴,先庐在焉,原规为讲颂之舍,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魏起说,曾祖父的墓在江苏吴县,虽然曾祖父在苏州的祖宅讲颂过,但不算书院,所以说,史称的鹤山书院在邛崃而不在蒲江。
       规为:当做,认做;以为,认为。
       按
       魏了翁的墓在江苏吴县枫桥镇高景山金盆坞。1960年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高景山金盆坞划入苏州市区,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大父:即曾祖父。古代对第四代尊长的称谓。
       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而《四川志》言:蒲江北潘家山有公墓神道碑。(虞)集雅与(魏)起(交)游,记必不误,误在(地方)志也:清乾隆时四川学政吴省钦说,虞、魏二家为世交,魏起与虞集同时代,二人关系不同一般,况且魏起是元代江苏苏州南园巷《鹤山书院》的山长。所以,魏起说本来的《鹤山书院》在邛崃而不在蒲江,肯定没错,错的是地方志!
       是史称《鹤山书院》者固在邛不在蒲:魏起说,他承认各地出现过“鹤山书院”,但“史称”的《鹤山书院》本来在邛崃,而不在蒲江!
      史称:指历史上对特定人物、政权或事件的正式称谓,用于史学记载中以区分同名或不同时期的事物。
       固:副词〈书〉本来;原来。连词表示承认某事实。
                                                                                             2025/9/2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