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19日获悉,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林下经济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四川将通过科学布局、规范发展、科技赋能等七大重点任务,推动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行动方案》提到,到2027年,四川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3700万亩,总产值超过800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年均收入达到5400元;到2030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到4000万亩,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户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标准林地”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支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四川将实现分类推广林业“标准林地”100个以上。
具体而言,四川将支持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推进集体林地规模化经营,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权量化方式,将分散林地资源“预留转、预收储”,进行规模化流转或经营。
“也将支持整合储备林建设、生态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产业发展等项目,开展标准化森林抚育、整地、测土配方、配套基础设施和产品初处理必要设施,建设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标准林地’,吸引社会资本‘拎包入住’。”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也鼓励国有林场、国有林保护企业利用所管护森林资源,规模化建设“标准林地”,并以自建、租赁、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发展林下经济。
如何发挥林下经济的巨大潜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是路径之一。《行动方案》针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环节提出,将鼓励各地发展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林下种养大户,引导就地就近建设林下产品采后处理和初加工基地。
同时,四川也将支持林下种养主产区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发布林下经济机会清单、项目清单,积极招引培育食品(饮料)、医药、日化等加工龙头企业,集中集聚发展林草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林下食品、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等精深加工产品转型升级。到2027年,将实现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40家,建成林下产业园区20个以上。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林下经济也并不例外。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四川将引导农林高校、科研院所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申报科学技术奖励和计划项目,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种植养殖技术、优势品种等研究与开发。同时,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鼓励科研单位加强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合作,加快良种选育扩繁、采后保鲜贮藏、深加工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
新闻多一点:何为“天府森林四库”?林下经济如何定义?
去年,四川曾发布《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四库”是指,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针对森林的四大功能,《实施方案》提出,四川力争到2030年,全省森林蓄水能力达1000亿立方米,“林粮”经营面积达1亿亩,林业综合产值达1万亿元,碳储量达10亿吨。
林下经济的诞生,也正是依托于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从而发展壮大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生态友好型经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