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蜀地梓潼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丰收长卷:联合收割机在万亩制种田里轰鸣前行,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赤焰般的海椒压弯枝头,肥美的鲜鱼在网中欢腾跳跃。这不仅是大地对辛勤耕耘的馈赠,更是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智慧交融的生动实践,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激越乐章。
田野收割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丰收的基石。在四川绵阳市梓潼4万亩水稻制种基地里,每多收25公斤良种,背后是科研人员数年的品种攻关,是农民对“藏粮于技”的坚定实践。当一粒粒净度达99%的种子跨越山河滋养四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四川最大制种基地的担当,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这启示我们:唯有握紧农业“芯片”,才能让大国粮仓根基永固。
谷粒装车
从花生地里生出的“金色钱景”,到海椒田奏响的“火红交响曲”,多元产业融合正开辟增收新路径。“果树+花生”的生态套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机制,“订单农业”的风险保障,无不彰显着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些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乡土、大胆创新,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希望。
花生丰收
更令人振奋的是,生态养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正在成为现实。白岩水库“人放天养”的智慧,169座水库4900吨的生态渔获,证明绿色发展不是约束而是机遇。当我们品尝鲜鱼时,品尝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甘美果实。
采收海椒
这场丰收交响曲凝聚着政策引领的远见、科技创新的力量、新型农民的智慧,更闪耀着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它向我们证明: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产业深深扎在乡土之中,把收益实实在在分给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拉网起鱼
让我们以这场丰收为新的起点,将喜悦转化为动力,将成果扩展为常态。期待更多地方能像梓潼一样,立足特色资源,做强优势产业,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更多“丰收奇迹”,共同绘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童铃 苏东华 黄河
本网成都9月3日电 照片:涪江观察、梓潼融媒体 责任编辑:李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