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的凉粉儿虽没有川北凉粉儿的名气大,但蓬安的凉粉儿丝毫不逊色于川北凉粉儿的舒爽丝滑、味美可口........
凉粉儿
邓四平/文图
四川人讲话喜欢带儿化韵,因此将凉粉读作凉粉儿。凉粉儿是一款民间美食,在川北一带尤为出名。这种食物吃起来绵软爽滑,麻辣鲜香中渗出一股飕飕的凉意和舒爽,瞬间激活味蕾:从舌尖,到咽喉,到胃部,麻辣如火,凉爽则似冰。冰火两重天的味觉体验,让人如痴如醉,迷上这种名为凉粉儿的美食。
蓬安人爱吃凉粉儿,也爱做凉粉儿。凉粉儿的原料很普通,大多以红苕、豌豆制作。
小时候,每年九、十月份,我家挖回的红苕几乎堆满了整整一间小屋。母亲将红苕挑到河边洗净,再到永兴大桥旁一家打米坊将其打成苕浆,挑回家中。在屋檐下系上一条粗绳,将十字形的木架子绑在绳上,然后于木架子吊上一张大包帕,把苕浆倒进包帕,上下左右反复摇动木架,雪白的苕浆便从帕里“汩汩汩”地流进一口大缸,苕渣则留在了包帕。苕浆沉淀以后,用瓜瓢舀出缸中的清水,倒掉,缸底就露出一片雪白,将这些淀粉一块一块掰出,放进大篮盘,端至红花大太阳下晒,晒得焦干后,便成了亮晃晃的红苕芡粉。炒菜时用红苕芡粉挂芡,菜肴看上去就光鲜得多,味道也自不用说。
红苕芡粉是做滑肉的原料,也可以此来搅红苕凉粉儿。
日子清贫,缺少肉食的年份,勤俭贤惠的母亲常常在家中搅红苕凉粉儿给家人们改善伙食。母亲往锅里舀上一瓢水,水在锅里烧得翻天覆地沸腾后,一碗芡粉慢慢地倒进锅,锅铲在锅里划着圆圈,沸腾的开水变成了浆糊,继续搅拌,这些浆糊慢慢地又变成了稀粥一样粘稠的物质。接着,母亲将稀粥一般粘稠的物质用瓢舀出,倒在盆子里,十几分钟以后,盆里就出现了青白的红苕凉粉儿。手指按上去,嫩嫩的,肉嘟嘟的,晶莹剔透。用菜刀切一块,放在手掌心,凉粉儿似豆腐墩子般,不垮,也不流水,摇一摇,在手心里直打闪闪。如切成手指一般长宽的细条,拌上油、盐、酱、醋,放进蒜泥,撒上葱花,吃起来,凉爽丝滑、麻辣鲜香的同时,还十分明显地感受到一种红苕味儿的清香。
豌豆胡豆丰收时节,将它们收回家,晒干后,母亲便会舀上一盆清水,将豌豆泡胀发软,用小石磨将豌豆推成豌豆浆,在厨房里搅豌豆凉粉儿给我们吃。与红苕凉粉儿相比,豌豆凉粉儿看上去要白得多,切成丝丝缕缕,晶莹剔透,吃起来更劲道爽滑。
现在市场上卖的凉粉儿,2元钱左右一斤,大多是豌豆制成,红苕凉粉儿因为颜色稍逊,因此,很少有人做来卖了。
当然,做凉粉儿的原料远远不止红苕和豌豆。在蓬安,还有用大米为原材料做的一种米凉粉儿。将大米放清水里泡软,打成白色的米浆,将米浆蒸制成为白色面皮,再将面皮切成长条状,便成了米凉粉儿。米凉粉儿无豌豆凉粉儿晶莹剔透,但比豌豆凉粉儿白,吃起来更劲道,也因此很受食客青睐和追捧。蓬安城区的建设路,有一家唐氏米凉粉儿店,一碗米凉粉儿大约有2两,卖价6元。每天卖出几百碗,收入几千元。尽管价格昂贵,前来品尝的食客依旧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在蓬安,锅盔灌凉粉儿是又一道美食风景。相传,春秋战国时候,士兵们忙于打仗,常常顾不上吃饭,见此情景,一位将军急中生智,便叫伙夫烤制了很多面饼发给士兵,士兵们将面饼藏在头盔里,打完仗歇息的时候便从头盔里取出面饼充饥。久而久之,便将这种藏在头盔里的面饼称之为锅盔。蓬安的锅盔灌凉粉儿,是将烤熟的锅盔用小刀划开一道口子,然后将拌好油、盐、酱、醋,撒了葱花、大斗萝卜颗粒和芫荽的一小碗豌豆凉粉儿灌进锅盔。这种美食既有锅盔的酥脆,又有凉粉儿的麻辣爽滑。锅盔入口化渣,凉粉儿丝滑麻辣。锅盔咯吱咯吱,凉粉儿麻麻辣辣。这种“咯吱咯吱”,咯吱得人不断咂舌叫好。这种麻辣,麻得人的额头鼻梁顿时沁出细密的汗珠,浑身瞬间舒爽得仿佛蒸了桑拿浴一般安逸和销魂。
蓬安下河街财神楼旁,有一家姚氏锅盔,做锅盔的女人名叫姚淑兰。她卖的锅盔灌凉粉制作工艺考究,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广大食客喜爱。平时一个锅盔灌凉粉儿,卖价7元,摊位前每天依旧有排成长龙的食客前来购买。至正月,一个锅盔灌凉粉儿涨到9元,仍供不应求。仅初一这天,可以卖出上千个,收入在一万元左右。
在蓬安,很多酒店、鱼庄、火锅店、大排档,凉粉儿则是作为一种配菜的身份出现在餐桌之上的,虽然是配菜,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凉粉儿这道美食的喜爱。品味各种美味佳肴时,如果缺了凉粉儿这道配菜,心里便会怅然若失。
实话实说,蓬安的凉粉儿虽没有川北凉粉儿名气大,可是我以为,蓬安的凉粉儿丝毫不逊色于川北凉粉儿的舒爽丝滑、味美可口。蓬安隶属于南充,文化、风俗习惯大致相同,因此,两主产地的凉粉儿都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的川北美食。既上得大雅之堂,又接地气、有灵魂,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2025年5月7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