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01|评论: 0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五
——卓王孙的陶铸之所

凡丁

       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皇帝特许个人私铸铜钱的独一无二之重要历史事件:
       某日早朝,汉文帝发现梦中助他升天的,原来是宫中侍郎—蜀郡南安(今乐山市)人邓通。邓通一表人材,深得文帝喜爱,于是赐给他一处铜矿令他自铸铜钱。此铜矿当时在少数民族方国—邛都国的区域,即邛崃土地坡 至 蒲江一线的古城山以南,直至今称的雅安市荥经县之大相岭南坡。
       按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掉的是成都金沙——蜀王杜宇的丞相鱉灵所建的开明王朝。可能基于考虑来自东方的邛人——杜宇 为五帝之一的颛顼支庶之原因,从而允许其后裔所建之“邛都国”降为侯国并附属于秦。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慎靓王五年(前316),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使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贬蜀王更号为侯,后以其地为蜀郡。”
       所以,清康熙《邛州志.沿革》34p开篇便说:“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意为古蜀国的地盘,在大禹时期占据今云贵川三省。
       又如大邑县䢺坝的䢺国,秦惠文王时自愿降为镇附属于秦。这样不仅彰显了威力,还收买了人心。
          1755307915484.jpg
       按
       古䢺国为羌人所建,位置在喻坎、长腰山、花置寺等一线之北,包括现今邛崃西部山区和大邑县。2016年调查时,包河边的老人不识古碑上的“䢺”字,称为“双山耳国”。
       又
       秦惠文王之所以选址在“喻坎”之南修筑张若城,不仅仅为了威摄邛都国,而且也为了威慑䢺国。
       当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被灭国后,国人整体迁至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邛都国存续时间至少205年!
       所以
       2016年9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蒲江县文管所在蒲江县鹤山镇飞虎发掘出战国晚期至秦代高等级墓葬群,共60座墓葬。
          1755308167063.jpg
       《蒲江东门坝出土的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之一)
       〔按〕
       邛都国立国的基础是以冶铁和煮盐为业,此外应当还有制茶业,因为蒲江战国船棺墓中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中有“树叶形”的。
            1755308281665.jpg
       (详见《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三》)
       《蒲江史志》说:“据考古资料显示,蒲江煮盐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早在战国时期蒲江盐业就非常发达,产品远销各地。盐井沟中的‘茅池井’至今都有盐水溢出。”
       【云听蒲江】《蒲江冶铁工程与生产遗迹》说:“1998年以来,蒲江战国船棺墓葬群考古陆续发现铁斧、铁凿等多件铁器。蒲江冶铁之源,至此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冶铁遗址述说千年古村情》一文介绍
       蒲江地域,古代属蜀国地。秦灭蜀后属蒲阳县,汉属临邛县。这里蕴藏着铁矿石的山峰伫立千年。据目前考古发现,其冶铁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当地官府实行盐铁专营政策,并在临邛设置铁官,蒲江冶铁业得以长足发展。
       西来镇铁牛村位于西来镇东北方,现存一块冶铁长1.67米,宽0.5至1.07米,高0.37至0.92米,当地村民称之为“铁牛”,铁牛村因此得名。
       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日本爱媛大学的联合考察在铁牛村发现了一个保存非常完整的巨大土坑。坑内散落着大量耐火砖,堆积着大量铁渣,还发现7个西汉时期的“炒钢炉”,证明当时成都地区的冶铁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证实了史料关于卓家在古石山开矿的相关记载。
       2008年至今,《四川文物》、《成都史志》、《四川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多家刊物报道了此处遗址。
       2012年12月,四川盆地及中国古代早期冶铁中国古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铁牛”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铁牛村“铁牛”冶铁遗址为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点。
       2019年11月,日本NHK到此拍摄,“铁牛”照片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 暨 临邛冶铁试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展出。
            1755214452687.jpg
       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铁牛”
       清乾隆《蒲江县志》记,“废临溪县有临溪河,一名铁溪河……山中久产铁也。”
       按
       古籍记载的“临邛有古石山”和卓王孙先祖“即山铸铁”之处即此。其中“古石山”即古铁矿山。因“石”的含义之一为“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
       而
       蒲江县临溪河(又名“铁溪河”)在康熙《邛州志》所说的“古城山”之南,古城山之北即:邛江。今称:南河。而蒲江县西来镇以北的“残城址”和“冶铁遗址”就挨着现今邛崃市的宝林乡!
       1962年11月1日,“邛崃蒲江县”分县时,将邛崃宝林乡的四个大队划属蒲江县西来乡。
       历代史志皆将今称的“土地坡”当着地理标志带,进行包括邛崃山、铜官山、古城山、古石山、五面山等在内若干山名的标注。
       参见《川南第一桥图》
          1755308865619.jpg    
      清.罗衡斋 之《川南第一桥图》(坐标上南下北)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专家陈剑说:“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的,常常能发现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

       汉文帝特许邓通私铸铜钱的原因
       汉文帝夜梦邓通助他升天后,宫廷相士观看邓通相貌说:“通当贫饿死。”文帝不信,故赐铜山“令自铸铜钱。”
       此后邓通成为文帝的男宠。一日邓通陪同文帝午休,文帝醒后见邓通熟睡,头压着自己衣袖,文帝不忍心叫醒他,于时抽刀割断衣袖。此即成语典故:割袖之爱。
       当邓通得到汉文帝赏赐铜官山“令自铸铜钱”的旨意后,便达成卓王孙以“岁取千匹蜀锦”代价,邓通将采矿权和铸币权转给卓王孙的协议,卓王孙于是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以邓通的名义铸造五铢钱并且流行于天下。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有古石山(即古铁矿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山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故王孙赀(资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布天下。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按
       汉文帝刘恒执政期为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55年。刘恒死后,汉景帝刘启执政期为公元前156到公元前140年。刘启当政后,立即下诏将邓通逐出宫廷,同时断绝各阶层人士对邓通的所有资助,邓通果然饿死于街头。

       邓通铸钱之地释疑
       四川省钱币学会张善熙先生之《邓通铸钱地问题探讨》一文说:“各地方志记载有:邛崃、乐山、简阳、洪雅、广汉、雅安、荥经、汉源等若干地方说,但当前皆无实物出土,无以稽考定论。”
       别的不表,单说汉文帝时以铁、铜山赐侍郎邓通!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铜官山在(临邛)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张善熙先生认为,此条记载“皆不足信。”理由是“邛崃县治城南二里并无山,晋常璩作《华阳国志》时相隔数百年,以传说记此事是有误的。而唐《元和郡县志》和宋代《太平寰宇记》是根据《华阳国志》所说……”
       张善熙先生最后结论: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以荥经的宝子山较符合当时实际。
       笔者;这就对了!!!
       张善熙先生说有误,是没有考虑西汉建立时的公元前206年,全国登记人口仅仅1300万。部分学者结合《汉书》等文献推测,实际人口可能“因隐户或统计不全”而达到1400万—1800万。
       而历代县以上行政区划不是以土地面积划分,而是以人口数量来划分的。比如汉武帝时的益州,所管辖的“云南县”即此前的“古滇国”,范围包括今云南省全境。所以,今人不应以当今全国人口达十四億的行政区划概念来进行否定历史!
       回头再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铜官山在临邛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而当时的临邛县城,即西汉公孙述所筑的公孙城,公孙城的护城河至石灰垉与南河合,石灰垉至“铜官山”——即今黄鹤村(黄坝大桥收费处)的山,距离正好二里。
       宋《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剑南西道载:“邛州临邛县铜官山,史记蜀卓氏即山铸铁,即此山也。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基方十里,民耕往往得铜钱。”
       按
       北宋时的临邛治所也在西汉所筑公孙城内,故曰:“卓王孙宅在县南五里”,其记载非常准确,但那是沿用秦制度量衡标准——约合今制3.5里。
       明《一统志》卷七十载:“邛州铜官山在县城东南八里,史记卓氏之先,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铁,即此山也。”
       按
       朱元璋在明初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方才“率民立栅御敌”。即将今称的善恶坝和瓮亭公园以竹子木头圈作临时性的“邛县城”,所以,明初的《一统志》说,当时的“文君井在县南二里。”因当时的“邛县”城市中轴县即今称的书院街。
       67年后的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竹木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将现今东西街一线以南,以及东街以北地区筑进土城墙内。
所以,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目记载:“文君巷,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新贤街。”
       而《一统志》说“铜官山在县城东南八里”更是准确无误,此处便是今称的土地坡,距离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的邛县城确实是八里。
       清《一统志》卷三百一十〈邛州山川〉又载:“邛州铜官山在州东南,(唐)《元和志》(记)在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州志》(记)在东南二十里。”
       按
       此条看似混乱,虽然古人惜墨如金,但所记“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的铜官山,在东南二十里。”亦很正确!
       因为卓王孙的陶铸之所不只一处,现今蒲江西来镇的铁牛村,距离邛崃“古道”即二十里。而据现代考古证实,蒲江西来镇铁牛村的“铁牛”即西汉卓王孙之冶铁遗迹,而邛崃的土地坡 至 蒲江西来一线以南至荥经县的大相岭,古代都叫:铜官山。

       关于卓王孙陶铸之所
       “陶铸”一词开初为专属名词,特指卓王孙在“铜官山麓”烧制陶器的同时铸造铁器和钱币的两个活动,后来引伸为培养人材。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铜官山在临邛县南二里,邓通所封,后卓王孙买为陶铸之所。”
       按
       唐宋时期的临邛县治所在西汉所筑的公孙城,公孙城的护城河至石灰垉与南河合,石灰垉至今黄鹤村(黄坝大桥收费处)的山,距离正好二里;
       宋《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剑南西道〉载:“邛州临邛县铜官山,史记蜀卓氏即山铸铁,即此山也。”
       而
       卓王孙在“铜官山麓”的陶铸之所有两处,其中一处在今十方堂。此处原先有多个地名:金牛、金牛坎、金银坎、铁牛、铁祖祠等,不仅有冶炼残渣铁屎、熔炉遗迹,还有大量砂粒状的冶铜残渣——当地人叫“铜屎”。
       1958年,南河公社在文笔山脚下建“南江一号”水电站时,为引用上游石灰垉处的南河水为水源,为此开挖的“支农渠”经过现今的《邛窑遗址公园》和原先的《金牛庵》南侧,之后穿过大通街口的《支农桥》下 合 文笔山下的蒲江河,用作“南江一号水电站”水源时,在今《邛窑遗址公园》中挖出大量砂粒状的冶铜残渣——铜屎。
       由于这一带地下有大量铜屎,不利于表土保水,过去皆为旱地而不适合种水稻。

       2019年,邛崃市文物局从《邛窑遗址公园》以东至《金牛庵》的东侧,发掘出大面积不同年代的陶、铸遗迹。
            1755311343630.jpg
      1755311421239.jpg       1755311541416.jpg
       1755311669340.jpg
       1755311788426.jpg       1755311881743.jpg

       1755312069023.jpg     1755312145583.jpg
       1755312242023.jpg     1755312304970.jpg
       1755312382034.jpg       1755312446286.jpg
       1755312538224.jpg     1755312620551.jpg
       1755312695876.jpg     1755312839929.jpg
       1755312906258.jpg       1755312993060.jpg
       1755313201247.jpg    
       而
       过去天庆街原茶厂处修建“翰林雅居”时,则出土过汉代的钱范,据说由尚崇伟先生收藏!

       卓王孙“水鞲鞴法”冶铸之处在金牛庵的河边
       以水作动力鼓风冶炼技术,为西汉卓王孙的首创发明!此法降低了此前以人畜作动力的人排或马排、牛排鼓风冶铸的劳动力成本,而且一劳永逸。被东汉班固记在《后汉书》中,说;“此法唯蜀中用之。”即当时只有卓王孙采用“水鞲鞴法”的冶铸工艺。
       以上不是笔者的臆断,而是见之于邛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刊发于早期的《邛崃经纬》之中,我不过是步他们后尘再次鼓噪而已!
         
       北宋时蒲江盐工因采用卓王孙“水鞲鞴法”的活塞原理,被知州—文同命名为“卓筒井”(非竹简井)而广泛推广,只是将水动力改为人、畜动力而已。
       水鞲鞴法对后世中国冶金工业影响很大,其活塞工作原理还被国外应用于蒸气机,亦应用到深井采石油技术。
       而
       以水作动力带动鼓风机的水轮车,后人稍作改动后,又成为水碾、水磨坊和提水灌溉的筒水车,普遍应用于南方水稻产区,对中国农业生产和饮食品类有很大的促进。
       清乾隆乙丑年(1745)邛州进士孙世璋任山东日照县知县时,将筒水车技术推广到北方,“教民河边扎筒车取水灌溉。”(见民国《邛崃县志》)
       由于卓王孙的伟大创举,汉代时的铜官山麓之“铁牛”以南约百米处,即建有《铁祖祠》纪念卓王孙,后来“铸铁之家皆祀之。”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山川〉条:“古城山(即土地坡)州治南七里。《方與记》(载)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所谓“铁牛”和“金牛”
       〔分析〕
       汉文帝将铜官山赐与邓通,令自铸铜钱。当文帝死后,汉景帝(156~143)刘启即位,立即将邓通逐出宫廷,同时下旨禁止卓王孙继续以邓通的名义造钱,因而查封了坐北朝南的《金牛庵》后之冶铸场所。
       正在冶炼中的一炉铜和一炉铁,采用泼水方法终止,由于迅速冷却,凝结的铜块和铁块,表面呈现不规则的凹坑。又因冶炼熔炉底小口大,状如极具观赏价值的奇石山子。
            1755309907541.jpg
       《状如奇石山子的铁牛》(供图:大石)
       此“铁牛”于2018年6月,当十方堂被列为城中村改造原住民搬迁后被盗。
       据
       大通街居民罗开智说,上月底或本月初,每天习惯到河边栈道上散步的他,看到平时几乎被荒草掩盖的铁牛一片地方,被人清理出来,当时他未在意,第二天散步时发现铁牛不见了,仅留下一个坑,他当时认为是政府行为——由市文物局移到“邛窑遗址公园”里了。
       他又想,如此重物应有吊车和汽车运作,于是上到河岸查看车辙方向,发现车辙朝的南桥方向,他于是又想,可能是市文物局运到仓库保管起来了,故未报案。
       又
       原先十方堂村民黄树明说:“本月三号那天我在酒席上听人说铁牛被盗了,头天深夜,河北岸翡翠湾住宅楼上的住户某某,看见铁牛处灯火通明,第二天就听说铁牛被盗了。”
       由此互相猜测后传说开来,直到本月十号左右,原邛崃工会主席李旭奎听说后甚感惊讶,于是特地告诉了网名叫“大石”的老师,大石老师到现场查看以后,发了一篇短文:《十方堂的铁牛》报导此事。
       笔者16日上网看到该报导后,感觉事情严重,当即骑车到南河坎,经多方调查后,专门到市公安局 和 文君派出所反映并提供线索,几天后通知我说正式立案了,因公安部门至今无人告知我结果,不知后来破案了否?!

       再说所谓“金牛”
       此“金牛”非《金牛庵》之“金牛”,乃形状如“铁牛”的冶铜凝块!
       由于铜类金色,后世之人将凝结的铜块叫住“金牛”,就像将凝结的铁块叫“铁牛”一样。
       清道光画家罗衡斋在《川南第一桥图》中,标示有铁牛及《铁祖祠》,而铁牛上面有建筑物。村民黄树明说:“民国时期,铁牛保护在木头房屋中。”如此看来,铁牛应当是铁祖祠的镇庙之物!
       而所谓“金牛”不见遗物原因,分析在明末清初出江发大水时,因东河水利工程失修而封堵后,出江之水全部南流,水中竹木又封堵了原本在汪山脚下的南河后,继而冲毁了卓王孙开凿的、用于带动水排的水渠时,“金牛”跌落水中而深埋于河床!
       因为这一段南河河道中曾发现过古井、房基和一片大树的桩根!

       《铁祖祠》发现记
       司马迁《史记》载:卓王孙的祖上从秦始皇时期迁徙来到“岷山脚下”的临邛后,便“即山铸铁。”
       当汉文帝将铜官山赐予邓通以后,卓王孙便“将铜官山麓买为陶铸之所。”除了生产陶器以外,还冶铁炼铜、铸造铜钱和铁器等,由于对当代经济、生产、生活影响极其深远,受到人们的尊崇而被祭祀。
       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临邛有铁祖庙祠。汉文帝以铁铜赐侍郎邓通,通假卓王孙,岁取千疋,故王孙货巨万亿,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宋《钱币谱》载:“蜀古用铜钱,汉文帝时,赐邓通蜀严道铜山铸钱是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古城山有铁祖祠,铸铁之家皆祀之。”
       清康熙《邛州志》引旧志曰:“(铜官)山(麓)有铁祖祠,铸铁之人皆祀之。”
       但是,史载的《铁祖祠》究竟在何处,不仅前人没有搞清楚,笔者多年来一直在苦苦追寻,却从未听说有人知晓而指点。
       2018年6月18日上午,我来到十方村老年活动中心(原南河乡政府)处,见一帮子老年朋友围着桌子聊天,于是我见缝插针一般挤进去聊起十方堂的历史话题。
       原本是不期望有答案的随便引话:“您们知道清康熙《邛州志》上记载的铁祖祠在哪里不?”
       不料,一位老者不假思索地答道:“就在南河边‘铁牛’以南的地方嘛,1953年破除封建迷信的时候拆毁,后来改建为民居了。”
       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大喜过望,于是饶有兴致、连珠炮般追问《铁祖祠》的琐细情况,又接连三天同“邛崃一中教师董伟”登门拜访老人,还特请老人到现场指认其位置,并由董伟录下音像资料。
       该位老人即何绍清,祖籍十方堂,2018年时82岁,高小毕业后参军,退伍后历任大队干部至改革开放初期。
            1755310524045.jpg
       何绍清(左)凡丁(右) 拍摄:董伟
       他十分肯定地说:“铁祖祠坐北向南,背后即‘铁牛’,相距约100米,左前侧离金牛庵直线距离约200米,之间有弯路相通,祠堂门斜向竹叶寺。”
       又说:铁祖祠为木架结构建筑,正三间加两边披屋共五间,无围墙,庙门前左右各有一通圆头形红砂石材质的碑刻,高约五尺,内容记不得了,另有牌匾悬于祠堂门首,上有《铁祖祠》匾额,祠堂内和阶沿皆铺有红砂石板,解放前就很破旧了,但祠堂前的坝中有供养田五亩,住持是一个老尼姑。
       还说,正殿的石台中央,是铁祖之红砂石雕拱手座像,通高两米以上,手伸直可摸到脸,头戴汉代官帽、身穿袍服,有胡须;两边各有一个稍小的侍从官人物形象;东西两边配殿亦各有人物塑像,人物面色黑,手拿工具,好像在进行冶炼操作。
       据此分析
       铁祖之石像,与都江堰出土的李冰等雕像时代特征风格一致。又参考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临邛有铁祖庙祠。”《铁祖祠》之始建年代,应当在汉晋时期。
       1953年破除封建迷信时,塑像毁坏,祠堂被拆除,老尼下落不明。之后村民黄贵其在祠堂原址建屋居住,2017年拆迁房屋前,由其妻杨万贞居住,此人今在。
       何绍清还说,民国至建国之初,铁祖祠在河边的建筑物成为陈巷子 与 屈巷子之间“季节性羊叉子桥”面的木板堆放间。
       今查:清 罗衡斋 《川南第一桥图》中,有铁牛与《铁祖祠》的建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