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279|评论: 4

《崃山文萃》许龙/邛崃一中高中生活琐记(上)

[复制链接]

      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少事,或光彩夺目,或平淡无味,总有些能成为人生“大合唱”里的一段段曲目,会刻骨铭心地留在你的记忆里。
      时间回到1964年的夏天,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邛崃一中高中部,分在高六七级一班。学校为高、初中兼有的完中,也是邛崃县唯一一所有高中的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九个班,一个年级三个班,一个班满打满算不过50个学生,说明那几年全邛崃县一年最多也就出150个高中生,学有成就的邛崃学生全聚集在这里。
      当时学校分东校区和西校区,中间宽阔的运动场将两个校区连接在一起。东校区主要是教学区,西校区以学生宿舍为主。据交通局退休干部、原邛崃一中高我们几届的周光华学长讲,东校区的部分为原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校(人称“省中校”),西校区为原师范学校。1960~1961年,原校长江泽民调走后,陈泽森任邛崃中学校长。就在那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师范校迁至西街中段南侧今邛崃市老年协会所在地(师范再迁原东安中学后办过邛崃二中),原师范校院区划归邛崃中学。
      学校的东大门正对城区学道街,四柱三间牌楼式建筑,有点像大邑县安仁镇刘文彩庄园的正门模样,门上方正中一块长方形红砂石牌匾上刻着学校名称。据彭运华、杨炳文等同学回忆,记得人们习惯称一中为“省中校”,因为校门的拱门上有“四川省立邛崃县中学”字样,这个门在20世纪60年代还存在了一段时间,邛崃中学是学校后来的名字。
      进大门的大道两旁稍远处分别有两排东西向砖瓦平房教室相对而立,我们读书时已经停止使用。
      大道由南向北,中间与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交叉。大路北面正对邛州考棚改造成的学校办公教研区,它的东、北、西三面各有一排古色古香的木结构瓦顶平房,木墙、木门窗、木望棚、木地板的房屋据说就是清代邛州(包括今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士子科举考试用的考棚,民国后期才改造成办公教研区用屋。这些房屋围着一个石板铺就的大院埧三面而立,院北筑一台子,听说过去师生大会就在院坝里举行,校长或主持人在台子上讲话,师生们排成一行行的在下面洗耳恭听。
      邛崃市临邛文化研究会的江万军老师,原来也在邛崃一中读高中,只是晚我们几届,听说我想写篇回忆母校往事的文章,通过微信发给我一张当年他在学校就读时画的学校平面图。他的图换醒了我对学校办公教研区南向学校东大门,西连教师、学生食堂,东接教师宿舍东区几个小院的记忆来。
      据高八七级二班唐文栋同学讲,民国三十四年创办邛州联合县立高中时,因学校用地需要,他的奶奶娘家张姓一家将原邛州考棚东侧四个院子的张家祠堂让给学校办学,考棚西的教师宿舍皆为原张家祠堂遗存。因后人在院中栽黄桷兰,语文教研室主任吴天佑老师为小院题名“兰园”。当年的张家祠堂南北向,由南向北先分两个大院,最后抵近围城马路还有东西各一个院子,全捐给了学校。
      沿着东大门与办公区之间那条往左拐的两米宽道路,前行百把米,就能看见紧靠大道的原城关粮站北围墙,高中部南北向的教学楼就立在道路北面,由底层中间北向的一道大门进出。两楼一底的高中楼外观新颖,里面的每间屋子宽敞明亮,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向右拐的北向第一间,我至今还能想起高大瘦弱的班主任胡文清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时脸上总是带着慈爱笑容,口若悬河地讲着他对语文课的理解,让学生们听得如醉如痴。
      从高中楼北面的门出来,一条两旁长着树木花草的小道连着50米开外的初中部教学区。那里三面是平房教室,中间围着一左一右两个百把平方米面积的鱼塘。据江万军同学讲,初中教室外东北面还有一个小鱼塘,三个鱼塘有条小沟相连文脉堰来水,鱼塘里的鱼儿才会欢蹦乱跳。初中部西面还有一个面积适中的游泳池,夏日课余时间会游泳的师生会争先恐后跳进池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和炎夏季节的清凉。(未完待续)
20250807205215front2_0_7417959_FveI1cui8glf5bpupE9-n3egd2Xk.jpg
20250807205215front2_0_7417959_FtqlNmc5ReTTWD9nYPwOPHljQ6hG.jpg
20250807205215front2_0_7417959_FsDfvYfuc-Z0sin4sGqIxvW60ppg.jpg
图一,邛崃一中大门;图二,邛崃一中高六七级学生毕业50周年留影;图三,原一中政治老师董朝永(左)和笔者(右一)合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8:0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一生会经历不少事,或光彩夺目,或平淡无味,总有些能成为人生“大合唱”里的一段段曲目,会刻骨铭心地留在你的记忆里。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8: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7:4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一中高中生活琐记》留言选录
          读一段历史小记,感受时光的洗礼。那些未曾谋面的人,似曾相识的物,都淹没在过往岁月里!
        欣赏阅读了许龙老师的美文!邛崃一中历史悠久,培育了众多优秀的学子。高74级毕业的我,读了该文,心中满是对学校的怀念!对校长、老师的感恩,对同学情谊的美好回忆。遗憾的是再也看不到邛崃中学的原址了!但有关邛崃一中的教学精神与美好,依然留存在我们心中。
        作者通过对校园环境、教师教书育人、同学之间的友谊的生动刻画,真实还原了那段交织着汗水与欢笑的青春岁月。文章如同一扇时光之门,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感受到高中生活的独特魅力与深刻意义。
        文章语言风格质朴自然,既有对往事的温情回忆,也不乏犀利的批判。如他那一代人经历的“停课闹革命”,发人深省,真实还原了高中生在那个年代面对升不了大学压力的真实心境,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
        合上书页,邛崃一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这篇琐记提醒我们,校园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青春的战场、心灵的栖息地。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实则是构成人生底色的重要拼图。
        同学情如同“陈年老酒”或“常青树”,随着时间推移愈发醇厚。即使分离,那些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依然能温暖心灵,成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回忆,它教会我们包容、成长,并在时光中沉淀为永恒的力量。
        文中对老师的回忆,点明了他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用无私的爱与智慧点亮了同学们前行的道路。老师的付出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用耐心和关怀帮助学子们克服困难,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感恩有您,愿您桃李满天下,幸福安康!
        母校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是记忆中最温暖的角落。校园的风景与人文景观,更是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那是属于青春的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17:4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