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清晨的潼江总是笼罩着一层薄雾,将红军桥的轮廓勾勒得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乾隆七年的石拱廊桥,不仅是连接新老街区的要道,更是一本刻在石头上的革命史书。桥两侧"参加红军的分好田"等13处红军标语,至今仍清晰可辨。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此驻扎时,一位女红军战士就是在这座桥上英勇就义。当地老人说,每逢阴雨天,桥下的潼江水会泛起特殊的涟漪,那是烈士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然而,这座活着的博物馆却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虽然拥有87座明清建筑、3处全国文保单位和多项非遗技艺,但青林口始终未能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问题出在哪里?或许是那最后八公里的崎岖乡道劝退了旅游大巴;或许是每月仅两场的高抬戏演出让游客难以邂逅;又或许是太过朴实的宣传,让古镇在网红经济的浪潮中显得格格不入。
但或许正是这份"不妥协",让青林口保留了最珍贵的本真。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的是老匠人现场编织的竹器;没有喧闹的酒吧街,只有茶馆里老人们下棋的落子声;没有矫揉造作的表演,只有非遗传承人日复一日的真实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古镇沦为拍照背景板时,青林口依然固执地活着,活成了一道原汁原味的时光切片。
夜幕降临,火神庙前的空地上,铁匠们开始准备最震撼的"烧火龙"表演。熔化的铁水被抛向夜空,化作万千火树银花。这绚烂的一幕,恰似青林口的写照——在商业旅游的大潮中,它或许不够耀眼,但那团炽热的匠心之火,始终在潼江畔静静燃烧,等待懂得欣赏的人前来发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