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在2025年本科招生章程中明确“不招收复读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海军军医大学等院校要求考生为“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部分专业甚至限定年龄不超过20周岁。但此政策并非新鲜事,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24年招生章程已明确只招应届生,国防科技大学无军籍地方本科生招生要求也与去年一致。
然而,一些自媒体却以“一夜醒来,复读生的天塌了”等标题进行渲染,迅速点燃家长与考生的焦虑情绪。
家长群体的反弹尤为强烈。他们认为,复读生通过刻苦努力争取更好前途,却被“一刀切”政策剥夺机会,“我家孩子每天学习10多个小时,这下连入场券都被没收了!教育公平在哪儿?”“这政策太离谱了吧!我家孩子复读一年,每天学14个小时,眼睛都熬红了,就为了考个好大学。现在倒好,高校直接不收复读生,这不是把孩子的努力当空气吗?”“孩子去年差几分没考上理想学校,咬牙复读,结果现在好多大学直接把复读生拒了!”
网民的观点则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复读生挤占应届生教育资源,加剧高考竞争,“复读确实让高考更内卷,高校限招也有道理。”“资源就这么多,倾斜给应届生没毛病!”也有网民认为不能“一刀切”禁止,“复读生努力奋斗碍着谁了?多考几次就不配上大学?”“中考分流已经筛掉一半孩子,高考再限复读,普通人还有出路吗?”“复读生确实占了应届生资源。我觉得高校可以设个比例,比如复读生占10%,这样既给机会,也不挤压应届生。总不能让孩子一考砸就没希望了吧?”
事实上,国家并未禁止复读,仅规定公办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或举办复读班,考生可选择民办学校或社会机构复读。但部分地方公办学校违规招收复读生的现象有所抬头。其动机主要在于经济利益和提升名校升学率。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为追求“高分复读”,主动游说高分考生并提供复读奖励,以期其考入更顶尖大学,这种做法加剧了升学焦虑和教育内卷。
综合网络观点认为,此次网民对复读问题的舆论讨论,反映出公众对高考制度、教育公平、机会分配的高度关注。媒体评论也提到,要治理复读乱象不应限制复读生报考,而应从源头规范公办高中,严格落实禁招复读生规定,遏制高分复读引发的内卷。同时,推进高考招生改革,借鉴上海春考“招考分离、一档多投”模式,让考生知晓专业后再选择,减少因志愿失误导致的复读。高校应扩大专业选择权,推行“零门槛”转专业,提高学生满意度。尊重复读选择权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积极举措,关键在于通过系统性改革引导理性选择,避免误读与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