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参加一朋友组织的聚会,席间谈到全国全省和市县营商环境逐级排名事,一人颇为动气地说道:“什么营商环境?一个城市到处都是摄像头,走在路上,耳朵里全是‘此处产生的罚单比较多’的恐怖声音,别说外地人,本市车主也提心吊胆,哪还敢过来投资经商?”另一人接上话题:“我去年的分都扣完了,交罚款2000多”!还有人说:“我也是,如果酒驾、闯红灯之类,罚了不亏,我的十几个违章都是安全带、压线和走错道的。”……大家七嘴八舌,一席晚餐,像是开了个“罚款和环境”的专题讨论会。这类饭局闲谈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由此可以看出,坊间对营商环境和交警罚款问题的关注度何等之高!
众所周知,营商环境,就是营造商业繁荣发展的环境,它涉及政策、市场、法治、保障、基础设施、生态条件等多个方面,简言之,就是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和政策、服务为内容的软件。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使命,既是经济发展的保驾护航者,又是地方营商环境的服务者,其执法行为和执法效果,对地方营商环境影响极大,可谓举足轻重,因此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交通警察对违章罚款问题,社会关注度比其他行业更高。原因有三:一是在“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时代,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能与营商环境脱得了干系;二是涉及面广。伴随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几乎户户有车、人人都是司机,即令是信阳、南阳这类三线城市,市区机动车辆也已经超过50万台,一般县城都在10万台上下。面对如此庞大群体,按照水涨船高的理论,车辆基数越大违章几率就越高,而处罚的对象也就越多。如果包括轻微违章的所有行为都要扣分罚款,那么,受到处罚的群体人次将会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数字,而且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会越来越大;三是窗口形象。外地车辆包括外地前来旅游、经商者,因为环境、路况不熟以及少数地方道路标线、标牌不够清晰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各种违章情况,这种情形下,交通执法机关就是城市对外洞开的一扇窗口,执法者就是营商环境的形象代表。所以,如何把握执法分寸、让执法行为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不仅涉及营商环境,也关乎民声民意和警民关系、党群关系。
因为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好的营商环境,从横的方面,是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作为、市民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纵的方面,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赓绩接力、久久为功。好的营商环境来之不易,但损害这种环境却极其简单。一个人行为失检、一个商家无良经营,一个决策失当,一个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都会让地方形象大打折扣,给营商环境致命一击,甚至使多年的苦心经营付之东流。如今年“3.15”曝光郑州、济南、武汉几家“蜜雪冰城”卫生和质量问题后,不仅其股市立即缩水,而且星罗棋布于大小城市的4万多家门店都面临着信任危机的考验;商丘虞城一次性内裤行业乱象播出当日,市长就不得不立即亲自“救火”,召集市场、卫建部门联合行动,关停查处违规违法企业,以挽回影响。但这种旨在重塑商丘营商形象的努力,效果如何,还需时间证明。所谓“毁树容易种树难”“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这方面,郑州市的故事或许能给人以启迪。曾经一个时段,郑州市交警在对交通秩序治理过程中,一个月贴出70多万张罚单,网上曝出后,引起热议,一时间诟病如潮,致使营商环境遭受到很大的杀伤力。但近年来,郑州市民车辆被贴单子的情况明显少了,“首违提醒”“首违警告”更多地出现在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区中小学幼儿园门口,家长接送孩子时,各种车辆临时停放在非机动车线上,甚至人行路口处,交警对此采取的是默许或耐心疏导态度,即使对少数人偶尔停于道路两侧、明显有碍其他车辆正常通行的现象,交警也是第一时间做口头提醒,语言劝离,而不是不声不响地贴上条子,或者一个举手礼、一声“请出示您的驾照”之后拿着驾照转身离去……这种执法方式,传递的是温柔,释放的是人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树立文明城市形象、构建营商环境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
其实,自古以来,先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在司法执法时,秉持“理、法、情”三位一体,即“天理、国法、人情”。所谓天理人情,无非就是对刚性执法的补充或转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人性执法,在执法过程中体现人本思想。比如,对轻微违章,如文中开头所言安全带、压线、错道等行为,可以采取首次提醒方式,用以教育,不一定非要扣分罚款。因为制定法律和执法的目的,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为了规范、约束公民的行为,是为了保卫和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为了处罚打击。这是先和后、本与末的关系。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确有其合理与先进的一面,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一个地方,少罚、不罚就能实现交通秩序良好,违章违规下降,这岂不是最佳效果、最高治理管理境界和最大智慧?反之,一项法律、法规、制度,如果长期处罚的对象是多数群体,那么就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和执法的方式方法了。对此,不少地方做了一些有益的、行之有效的探索。像广西南宁推出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成都、长沙对埠外车辆因不熟悉当地道路状况而误入单行道、违反禁左通行、道路交叉口压越实线、在商圈、宾馆、景区周边违规临时停车等8种行为采取提示、劝离方法,不予处罚;广东公安交警自2021年7月1日起,对7种轻微交通违法免于处罚,对10种一般交通违法的首次违法行为警告处罚,对8种严重交通违法严查严处。这些宽严适度、有张有弛的执法措施,既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尊严,又显示了执法的温度,无形中树立了城市亲民、亲商的良好形象,自然也客观上成为了当地营商环境的加分因素。另外,公安交警对城市交通管理的质量,同样关系到营商环境。交通管理,不仅是公民守法和交警执法的关系问题,更是一门科学。去过香港的人们都有一个突出印象,其人口750万,面积1100平方公里,机动车80万辆,公路总长2000公里,平均10人一辆车。这组数字告诉我们,这个弹丸之地,单位面积上平均机动车辆远高于内地任何一个三四线城市,但却极少看到堵车,原因除了管理和人口素质差异、守法守规意识之外,还得益于其红绿灯时长、道路出口、入口上下的科学设置。这种现象内地很多交通紧张的地方应该研究、学习。比如,一个红绿灯路口,东西南北两个方向,每个方向常规车流量是多少,大约耗时几分几秒,到下一个路口多少距离等,应该有一定时日的观察统计数据,红绿灯信号时长也应该建立在这些数据基础上设置,否则,有的方向车流量较大,给予通行时间比例失调,其结果就是塞车,有的只给予十几、二十秒通行时间,未过几辆车,信号已切换,后面滞留大量车辆,这都是不科学设置,也是造成交通不畅的原因之一。这个话题虽然说得稍远了点,但它与驾驶人员违章和营商环境不无联系,因为交通堵塞最频繁的地段,也是容易产生违章和被罚的时间段。同时,城市交通状况的优劣,本身就是营商环境的硬件要素之一。不过,这里必须申明的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制定的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任何人必须无条件遵守。违规必究,违法必查,包括扣分、罚款,甚至采取强制措施直至入刑,这绝不能含糊,也绝没有变通、折扣的余地。遵规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严格执法是执法工作者的责任,对明知故犯、酒驾醉驾、肇事逃逸者,不惩罚就不足以维护法律的神圣,就不能够彰显法律的尊严,这是红线,也是底线。像前文中席间发议论的朋友,一年受罚十几次,自身应该反省,多次违章,屡罚屡犯,这就是藐视法律,就是碰了红线,失了底线,于法于理,都应该处罚。最后要说的是,这几年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很多地方财政状况捉襟见肘,部门开支日趋窘迫,各种罚没包括交通罚款,力度越来越大,比如,城市摄像头逐年逐月增加,大街小巷全覆盖等,尽管这些举措对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案件包括交通肇事案件、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帮助颇大,但也不讳言其中有经济层面的动力,极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下达罚款指标的做法。这种现象令人忧思。其实,要真正弄明白的是:经济好转、税收增加,靠的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兴办实业,生产创收,以高质量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而不能把两只眼睛盯着普通百姓的口袋。古今中外,没有说有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是靠罚没收入富民强国的。只有搞好营商环境,让每一个生产力的内外因素都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推力,地方的各种事情才会办好、经济才能繁荣、财政才会强大、人民才会富裕。一个混乱无序的环境,不是好的营商环境,但一个让市民生活在一地鸡毛似的罚款环境也绝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营商环境。须知:营商环境越差,经济越落后;经济越落后,营商环境越差。这种恶性循环已被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无数事实所验证。而一个把增收着力点或政绩心思只用在对属下百姓“割韭菜”的地方,是永远富不起来、也强不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