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校园贷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据《北京商报》最新调查,尽管国家明确禁止向大学生发放贷款,但部分助贷平台通过电商、社交平台甚至外卖软件隐性导流,以“零门槛”“快速放款”为诱饵,向学生发放年化利率高达24%-36%的贷款。有学生因借款1万余元无力偿还,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一日三餐都成问题”的困境。
此次校园贷重袭呈现新特点。平台将《非学生承诺函》隐藏在数十页协议中,学生“一键勾选”后即可获得2000元左右贷款额度,实际利率远超法定上限。催收环节则通过私人号码轰炸、威胁“爆通讯录”等手段施压,部分学生因害怕影响学业和声誉选择隐瞒,导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社交媒体上,网民纷纷谴责平台,“这些平台专门盯着学生下手,利息比高利贷还狠!”“天天威胁要曝光隐私,这不是逼人绝路吗?”“年化利率这么高还敢说合规?监管部门该好好查查了!”
综合媒体分析认为,校园贷死灰复燃暴露出多重治理短板。一方面,部分助贷机构受利益驱动,通过“砍头息”“服务费”等隐性收费规避监管,利用学生消费需求旺盛但收入不稳定的特点牟取暴利。另一方面,身份识别技术滞后、合作业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突出,平台仅靠年龄粗筛客群,研究生、专升本学生成为监管盲区。此外,部分高校对学生金融安全教育不足,未能及时干预借贷行为,客观上助长了乱象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