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3|评论: 0

[生活•情感] 弦歌不辍:赵均中与范小群的民间音乐守护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2354qgc8422ogo2holgg.jpg
https://mp.weixin.qq.com/s/Dn0O3EpskIDq7ld5jG5iXA
(欢迎点阅精彩内容)
112324sztrmjeytjrhouzt.jpg
  在四川盐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对夫妇用三十余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守护之歌。赵均中与范小群,这对看似普通的民间音乐人,却以非凡的毅力与热情,将嫘祖乐团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使之成为巴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故事,是民间文化守望者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顽强生存的生动缩影。
  盐亭县,这个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小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这里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里,桑蚕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民间音乐如同野草般顽强生长,却又如晨露般容易消逝。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流行音乐的浪潮席卷全国,传统民间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均中与范小群萌生了组建嫘祖乐团的念头。赵均中曾回忆道:“那时我们看到老艺人们一个个离去,许多曲调还没来得及记录就永远消失了,心里着急啊。”这种文化失传的焦虑感,成为他们行动的最初动力。
  赵均中生于音乐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范小群虽非科班出身,却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对音乐的敏锐感知。两人因音乐结缘,更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初创时期的艰难难以想象——没有经费,他们自掏腰包;没有场地,就在自家院子里排练;缺少乐手,他们走村串户寻找那些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范小群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为的是在田间地头拦住那些可能知晓老调子的农民,趁他们劳作间隙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旋律。赵均中则负责整理这些零散的音乐碎片,将它们编配成完整的曲目。他们的家成了乐团的“总部”,饭桌是办公桌,客厅是排练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音乐的气息。
  嫘祖乐团的发展历程,恰如一部微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史。从最初的几人小组合,到如今拥有固定团员三十余人、能够演奏百余首传统曲目的正规乐团;从无人问津的民间自娱自乐,到受邀参加各类文化演出并屡获殊荣;从单纯演奏传统曲目,到尝试将古老音乐与现代元素创新融合——这一路走来,赵均中和范小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始终坚持“民间性”,拒绝过度商业化,保持音乐的质朴本色。范小群常说:“我们的音乐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不能为了好看就把它变成塑料花。”
  在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践中,这对夫妇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坚持“原生态记录”,走遍盐亭及周边地区的山山水水,采集那些几近失传的民间曲调。赵均中精通多种民族乐器,能够准确记录并还原这些音乐的本来面貌;范小群则着重于歌词和唱腔的收集整理,尤其关注那些存在于婚丧嫁娶、祭祀庆典中的仪式音乐。他们深知,民间音乐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态的文化传统,因此特别重视“以演促保”,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让古老音乐焕发新生。近年来,他们更将目光投向青少年培养,在本地中小学开设民间音乐兴趣班,范小群亲自任教,她说:“孩子们一开始觉得土,可当他们发现爷爷奶奶会唱这些歌时,眼神就不一样了。”
  赵均中与范小群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保存上,更在于他们基于传统的大胆创新。他们创作的《嫘祖颂》《蜀道蚕丝》等新编民间乐曲,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筋骨,又注入了现代审美气息,在各类演出中广受好评。赵均中在乐器改良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改造的传统弦乐器音色更加丰富,扩大了表现力。范小群则将川剧、清音等不同流派的唱法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创新始终以尊重传统为前提,正如赵均中所说:“创新不是无根之木,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为民间文化工作者,赵均中和范小群的生活远非外人想象的那般浪漫。经济拮据是常态,范小群曾为了省钱买一把好二胡,连续三个月每天只吃两顿饭;不被理解是家常便饭,有人嘲笑他们“守着老古董没出息”;身体透支更是难以避免,长年累月的奔波让两人都落下一身病痛。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反衬出他们精神世界的高贵。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久时,范小群的回答朴实而深刻:“这些音乐里有我们先人的魂,如果我们不传下去,他们就真的听不到了。”这种将文化传承视为生命责任的态度,正是中国民间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嫘祖乐团的影响早已超越盐亭一隅。通过他们的努力,上百首濒临失传的民间曲调得以保存,数十种传统乐器制作技艺被记录,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唤醒了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现在,盐亭的年轻人开始以会唱家乡民歌为荣,这是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的回报。赵均中和范小群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保护不是几个专家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需要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传统音乐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在神坛上,而在于被传唱在百姓的口中、回响在日常生活里。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赵均中与范小群三十余年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在地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中,传统艺术形式遭遇生存危机。然而,正如这对夫妇所证明的,只要有人愿意倾听土地的声音,愿意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桥梁”,民间音乐就永远不会消失。他们的故事给予我们启示:每个地方都需要自己的“赵均中和范小群”,每个社区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文化保护不是遥不可及的国家工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
  赵均中与范小群用半生时光谱写的这曲“弦歌”,仍在盐亭的青山绿水间回荡。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滴水穿石的坚持,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更看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对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中;传统的延续不需豪言壮语,而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坚持里。正如他们经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会唱家乡的歌,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谁。”这或许就是民间音乐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嫘祖乐团嫘祖陵献歌2025.4.9.jpg 嫘祖陵先蚕舞2025.4.9.png 朗诵嫘祖乐团先蚕歌会2025.3.7.jpg 嫘祖乐团荣誉顾问2025.4.17.jpg 嫘祖乐团荣誉牌匾.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