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成都东安湖半程马拉松手记 凌晨五点的东安湖东岸,民宿露台上的风裹着若有似无的草木香。拉开窗帘时,前夜担心的浮尘已悄然退场,天气预报仍然显示着“霾 重度污染”字样。 六点二十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走出民宿大楼,遇见一位同样背着参赛包的帅哥。“兄弟,要去跑步哇?我约的车还有座位,一起走嘛!”这场临时结盟,让原本需要绕行三公里的难题,化作车载音响里流淌的《奔跑》旋律。摇下车窗时,晨风送来湖面特有的湿润。 七点三十分,发令枪化作一只惊飞的白鹭。四千多双跑鞋碾过起点计时毯的刹那,东安湖西岸的云朵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成棉絮状。配速稳定在5分30秒的我,忽然在12公里弯道瞥见奇幻光影:朝阳穿透乔木林,在沥青路面上投下细密的光斑,每一脚踩下去都像踏碎一片液态黄金。 而当传说中的12.5公里补给站出现时,补给站长桌上的“能量胶大餐”蔚为壮观,满盒的能量胶静静躺在那里等待跑者摘取,这是我近几年参加马拉松赛事以来第一次在补给站看到能量胶。尽管没有去拿,但还是给组委会点了个赞。 跑过19公里路牌,感觉到体力完全没有问题,还具有冲刺的能力,保持到最后一公里,适当提速,超过一群又一群跑者。当拱门电子屏上的1:56:34闯入眼帘时,身体比意识更先做出反应:双手高举过头,指尖触碰到四月澄澈的天空,奖牌带扫过后颈的触感冰凉又滚烫。 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那些微小却闪光的联结。归程时在出口打转的我,意外发现路边有几辆共享单车静静停驻,有几位选手正在扫码解锁,我幸运地扫到了最后一辆单车。骑行在环湖绿道时,柳絮与樱花共舞,蹬车的节奏恰好匹配左腕奖牌晃动的频率微风拂面,与完赛的轻松惬意心情相得益彰。 比赛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在五一假期才有了时间静下来补上一篇赛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