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航天杨周
创新的种子,往往在不经意间萌芽。初中时,我曾质疑课本上一篇古文的注解,这个在他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查证。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独立思考的力量,也在年少的我心中种下了探索真理的种子。
十五岁那年,我沉浸在对世界未解之谜的思索中,怀着满腔热忱,写下一篇约 3000 字的论文,大胆假设世界各大未解之谜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我将论文郑重地寄给钱学森先生,不久后,收到了来自钱学森办公室的手写书信。信中的那句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创新的认知,也成为了我此后探索之路上的重要指引。虽然后来因搬家不慎遗失了这封珍贵信件,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后来,我在钢铁厂工作了。一场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的钢渣打炮事故,让我产生了钢渣风萃的构想。我利用休息时间,在成都专利文献馆整整待了 3 天,每天早上,拿着一袋面包、几瓶矿泉水就走进专利文献馆,到闭馆时,才恋恋不舍地走出。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创新不仅源于灵感,更需要脚踏实地地钻研。
如果说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创新意识的启蒙,那么关于南海开发创新体系的构想,则是我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的生动写照。那是一段躺在病床上的特殊时光,急性胰腺炎带来的病痛未能消磨我的意志,反而在听到电视里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的新闻报道时,激发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如何才能确保南海诸岛的主权?” 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未来十余年坚持探索的方向。
出院后,我一头扎进南海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中。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采用军事与经济并重的方式维护南海主权,并前瞻性地设想成立国家级南海经济特区。面对南海陆地面积有限的难题,在当时中国尚无大规模吹沙填海经验的背景下,我大胆提出用生活垃圾填海造地的创新想法。
为了让这个想法落地,我广泛查阅资料,构思出用钢筋混凝土驳船驳运生活垃圾的方案,还深入研究技术细节,提出半潜式海洋平台建设方案,构建以海洋平台为核心的海洋城市,不断完善整个南海开发构想。从生活垃圾驳运出发,又衍生出充电式三体专用船的创意,以降低运输成本,推动南海核电开发的能源转换。
创新的思维一旦被点燃,便如星火燎原。基于南海填海造地的经验,我将目光投向大陆架,提出在沿海岸线 5 - 10 公里的大陆架上建设夯土坝,打造环海岸交通能源工程。这条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经长江口、台湾海峡直至琼州海峡的夯土坝,不仅承载着高速公路,还集成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应急机场、大陆架石油开发等功能,旨在解决东部沿海地区交通问题的同时,实现电力自由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而夯土坝建设所需的大量填海物料,又促使我提出对全国各大水系进行系统化疏浚的建议。这一举措既能提升内河航运基础、消除洪涝灾害隐患,又能将疏浚产生的泥沙用于环海岸工程的填海造地。在思考内河疏浚时,针对黄河重泥沙状况,我又构思出充电式喷流船的创意,通过运输与疏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黄河河道整治,渐渐地消除悬河危险。
在这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中,我对创新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更深入的见解。首先,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敏锐捕捉问题的存在,如同在迷雾中找到方向,是创新的起点。需要我们培养出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力,敢于质疑习以为常的事物,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创新的灵感。
其次,解决问题不能局限于表面,需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探寻解决方案。创新往往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敢于跨界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例如在南海开发构想中,我将军事、经济、环保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才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方案。
再者,创新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不要畏惧失败,要敢于大胆假设,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再通过严谨的论证、比较与优化,逐步完善。每一个创新想法在最初阶段都可能存在缺陷,但正是通过不断地验证和改进,才能让它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就像我在研究钢渣风萃构想时,在专利文献馆的钻研过程,就是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探索和筛选的过程。
此外,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迈向创新的更高境界。我们不能满足于知识的积累,更要学会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在专才与通才之间寻找平衡,学会知识的跨界应用,打破本领域专识的知识屏障,通过实践不断磨砺,让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创新的实现。
同时,创新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基础教育阶段就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社会各界也应营造包容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让创新者不再因害怕失败或遭受非议而畏缩不前。
对于企业而言,要将创新纳入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尝试新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突破思维的束缚,充分激发自身的创新潜力。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遭遇嘲笑、冷漠甚至打击,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强大,执着坚守,终会抵达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