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俪元,1964年出生于四川内江,是内江雨花斋创始人。幼承父母“勤、俭、善”三字家训,淬炼出“以舍为得”的人生信条。2017年返乡创办公益食堂,7年间累计提供爱心餐56万份,她通过每日供餐、文化课堂及社区探访,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数年如一日,陈俪元将一间免费食堂拓展成融合助老扶弱、文化传承的公益枢纽,让“家”的温暖在甜城生根。
◇内江融媒记者 向素玉 文/图
7年,2555天,56万份爱心餐——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个普通女性用坚持写下的温暖故事。
初见陈俪元时,她正弯腰擦拭厨房案板,围裙上溅着几点水渍。60多岁的她身形纤瘦,动作却利落。听闻记者来访,她快步迎出,笑意盈盈:“先喝茶,欢迎回‘家’。”身后墙上,“天下第一家”的墨迹在白炽灯下泛着柔光。
2017年,53岁的陈俪元从香港回到内江,在邱家嘴租下场地创办雨花斋公益食堂(现公园街社区为老服务站前身)。“在香港接触‘家文化’公益组织时,我就想,这么好的模式,家乡怎能没有?”她说。
“父母教我‘舍’的智慧”
“您有没有计算过,这些年回内江做公益食堂大概花了多少钱?”
“这个就不必说了吧,也没什么好说的。”
被问及多年投入的金额,陈俪元摆手回避,却对一路走来经历的故事如数家珍。“我很感谢父母,只是小时候还不懂他们教给我的道理。”陈俪元回忆,“小时候吃莴苣稀饭真的吃怕了,一大锅水啊菜啊的,就是看不到几粒米。”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一家6口人吃饭,饭锅里常常是米少汤多,但每逢宾客上门,饭桌上的情况便大不相同。陈俪元儿时的玩伴对她讲:“小时候最喜欢到你们家吃饭,你们家的白米饭能让我吃饱,你们家的肉也是切得最大块的。”少年的陈俪元并不以同伴对家里饭菜的称赞为荣,更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她只记得生产队分来的花生、豆子,父亲总会挑出最大的留给亲戚、客人,剩下的碎粒母亲才混着红薯煮给孩子们吃。
“不管是村上哪家人修房子,还是有事需要帮忙,只要叫到我父亲,他天还没亮就会出门帮忙。”陈俪元回忆起双亲在贫瘠年代的作为,眼眶微红。
父母教会陈俪元待人接物的智慧,她也将这份“舍”的哲学融入生命。上世纪90年代,她随亲戚到深圳打工,因踏实肯干被香港老板赏识,进而促成婚事。
“我先生第一次陪我回四川,他还主动给全车人买了票。”丈夫首次陪她返乡的场景令她难忘,雨中的泥泞土路上,“蹦蹦车”颠簸前行,先生的白衬衫溅满泥点却始终温言细语。“他的体贴让我确信,这是与我家‘舍得’精神契合的人。”陈俪元说。
身教胜于言传。儿子中学时组建“饭盒小分队”,用补习挣的零花钱给流浪汉送餐,还给帮忙的同学买饮料。谈话间,陈俪元难掩对儿子的赞许和骄傲:“他用行动告诉同伴,善良可以是一种很酷的选择。”
带着感恩的心回来
2017年,在香港参与一次义工活动时,陈俪元被餐前诵读的感恩词深深触动:“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那一刻,她意识到,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赖自然的馈赠和无数人的付出。小时候不理解父母,还因为他们的节俭和“舍得”曾心有怨怼;成年后又忙于家庭和工作,疏于陪伴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亏欠……
于是,陈俪元带着感恩的心,回到家乡。“我回来做这个事,一方面是希望我的家乡变得更好;另一方面,我把这些老人都当成我自己的父母来奉养,也给了自己一个弥补的机会,陪伴这些老人的时候好像可以稍稍弥补没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的遗憾。”说这话时,她正将熬好的粥装盒,蒸气氤氲了厨房。
从孤勇到共鸣
创业初期,陈俪元便遭遇了重重困难。2017 年刚创办雨花斋公益食堂时,没有团队,她只能挨家挨户地走访,感召志同道合的乡亲加入。“陈忠年、王再宏、杨海明、谭成东他们一个个加入了进来,和我一起成为了内江雨花斋的发起人。”陈俪元一边细数伙伴们的名字,一边回忆起最初为这个温暖之家奋斗的时光。
那时,她每天凌晨4点起床,踩着夜色走向菜市,青菜叶尖上还挂着露水,豆腐还冒着热气。买完菜回到厨房时天刚刚亮,她麻利地备菜、揉面,等待义工们陆续到来,她才从厨房走出来,又继续拿起帕子将每张餐桌都擦得发亮。
起初,家人和邻居们并不理解她的做法。有人嘲笑她是“神经病”,有人质疑她“图什么好处”。弟弟陈忠国更是直言不讳:“你是不是脑壳进水?放着香港的清闲日子不过,费心费力来做这些干什么?”但她始终坚信,这个平台是家乡需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的“家”。
更大的挑战来自现实的压力。雨花斋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包括场地租赁、食材采购、水电费等日常开销。初期投入几乎全部来自几位发起人的个人积蓄,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才慢慢填补了运营资金的空白。面对诸多困难,陈俪元没有退缩,她的坚持慢慢有了回响。
渐渐地,大家被陈俪元的辛勤努力感动。有人每天打两份工,却仍坚持清晨赶来帮忙;志愿者在除夕夜打开雨花斋大门,只为让一位无处可去的老人能在除夕夜吃上一顿热饭。“我们这里的志愿者,有像我这样的退休职工,有党员,有社区网格员和工作人员,也有残障人士和残障人士家属。”在义工李传达眼里,他们这个79人的义工团队因为帮助他人的共同愿望,早已成为了“家人”。
一开始持反对意见的弟弟,也被她的坚持打动,主动捐出老家新建的二层小楼,作为第二个公益服务点。市中区城西街道公园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运霞常化身“编外义工”,连当初的质疑者也开始匿名捐物。
这个“家”已提供56万份爱心餐
2024年11月,内江市政府考虑到为老服务站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在公园街社区专门划定了新的场地,这里不仅地势开阔,还紧邻居民区,方便老人日常往来。为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爱心餐服务,解决了老龄、残障、独居群众中午吃饭的问题,另外,还为他们提供了送餐上门服务,组织他们开展娱乐活动。截至2024年11月,这个“家”已提供56万份爱心餐、11.7万份腊八粥、6.3万枚端午粽,日均温暖200余名老人。
2025年春节,已经搬迁到公园街社区的为老服务站灯火通明。92岁的王婆婆握着陈俪元的手说:“我儿媳说今年不回来过年。”陈俪元默默为她递上围巾,这已是她第7年没回香港过年了。
“有人问我值不值。”她微微一笑,“当看到义工家人们脸上的笑容,看到独居老人不再为年夜饭发愁,答案就藏在这些瞬间里。”
陈俪元几次说道,她从未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在她眼中,“每一位走进大门的老人,都是我的亲人;每一次付出,都是我学习成长的机会。”她逐渐明白,公益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她给予别人温暖,别人也给予她力量。
■【记者手记】
陈俪元用七年光阴,将“天下第一家”的匾额浸透人间烟火。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砧板与炒锅的合鸣、义工鬓角的汗珠、老人舒展的皱纹。从清贫农家的“舍”,到公益食堂的“得”,她证明:真正的家,不在血缘与屋檐,而在心与心相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