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947|评论: 40

关于“德阳市”一些问题的思考!(精装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2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阳市”处于凹区生存受制————————————————————— 位于成绵产业带中间环节的德阳市已形成这一产业带事实上的凹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属国家开发区,而德阳技术开发区仅为省级。三市在政策待遇、资金投入力度、对外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成都、绵阳两地辐射,固然可以收益,但其经济增长极的吸收与辐射作用会明显减弱--产业布局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难于伸展开来。 德阳科技实力相对较弱—————————————————————— 与成都、绵阳相比,德阳市经济发展没有科研优势。成都高新与科技机构密集,有近50所大专院校,这些大专院校有的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绵阳也有十多所大专院校和在国内外小有名气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众多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反观德阳,无一所正规高校,高起点的科研机构;学校多为普通中专。由于种种原因,留不住本地人才,所需人才要靠外地引进,成本极高。 传统产业优势下降———————————————————————————
德阳传统产业虽有煤炭、运输、纺织等行业有所发展,但起支柱作用的仍是以二重、东电机、东汽等为代表的机电重工业;这些企业设备老化、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品质上不去,成本高,其支柱作用已呈下降趋势。 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
一切自然的、技术经济的因素都要通过人的评价、决策和应用才能发生作用。而德阳人勇当改革先锋的精神动力已大大减弱,发展也因决策层顾虑多、思想不统一、观念滞后和一些部门只顾自身的利益而无法形成合力。硬环境不硬,软环境太软。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病理上分析,这主要是政府组织经济的能力出现了偏差!
这才是最核心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4-2-1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还行,支持!


                                 附德阳前几年流传的打油诗一首:


                         一瓶酒(绵竹),两包烟(什邡.中江),妓女(广汉)身上穿衬衫(德阳)。


                                                                                 这就是前几年全市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阳GDP虽然位居全省前几名,但大部分经济总量为市辖县[含县级市]所有,如
什邡绵竹等;市辖县经济实力强,多为一方诸侯,德阳市未能象绵阳等省内部分
省辖市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仅仅是“行政慨念”而已。
近几年来,德阳[不含市辖县]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德阳最辉煌的时期是92-96年
那时有“四川的昆山”之说;但现在基本上在吃老本,故近几年在各级媒体上
极少提及[“巴中精神”“内江速度”“乐山招商引资”此类],“边缘化”明显。
德阳虽有全省一流的工业化和经济总量,但市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却属全省二流半,
城市市区大体上是92-96年面貌;人气不旺[甚至不如绵竹等市辖县级市]。由于
无高校,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就业机会少等原因,留不住年轻人[尤其是小伙],
市区人口老化,缺乏活力,麻将风大盛。城市市区空气污染较重[二重等空气污染
大户在市区上风上水处]空气质量甚至不如成都市区,水也不好。总之,社会经济
微观环境不是好。转变以上问题,涉及政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等 前些年德阳空气还是不错的,但今年空气质量下降得厉害[而成都环境质量在上升中,才有
对环境要求极高的Intel芯片厂落户;这在前些年的“尘都”是不可想象的]。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德阳微观经济环境好不好,看看能为年轻人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就知道了;德阳年轻人在成都重庆省外乃至国外的很多;在外读大学的毕业后回德阳工作的多不多?
德阳(不含县级市)干事情太慢啦,比如修个不大的广场连拆迁花了三年,全省之冠!内江的比德阳大三倍的城市广场只花了三个月;成都复杂得多的春熙路改造也只花了几个月。看一个城市到底如何,看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滋润否,精神面貌,市面如何,大街上车多不多,新车好车多不多;就业机会多否等等就知道啦!
偶观察了以上这些微观经济细节,德阳表现出来的与其GDP落差太大啦!
德阳在“运作经营城市”上比较失败;而且盲目地”自我感觉良好“最要命
德阳在全省的综合排名已是第七了,又留不住年轻人,”自我感觉良好“不行了!
以德阳看,棉竹等发展得再好,德阳也没沾上光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年,绵阳,德阳GDP表现不算差,差距也不多
但纵观两城,后者城市与前者相比,好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后者城市硬件不怎么的,市面上看起来也很一般
但钱到哪里去了呢?
奇怪?
德阳的建市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初在成都绵阳之间根本没有必要就为了那几个重型厂的管理单独设立一个地级市!
阳“市”原来根本不存在,本来建市就是从成都拿了几个相当有实力的县去,再加上绵阳的几个,于83年形成了德阳市!
德阳的广汉什邡都是相当有实力的郊县,成都(温江地区)当时说的没有说就放出去了,理由只是为了那些个重型厂!
当时并不怎么样的双流(“金温江,银郫县;叫化子在双流”)现在混成了西部最强县;广汉(德阳代管),什邡人很不爽哦! 成都就没有重型厂但经济照样增长,可见重型厂并不是万灵丹
德阳是中国比较奇怪的一个现象,郊县实力比市区还强,而最强的两个正是当年从成都(温江地区)划过去的,某些说成都剥削四川的,自己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单凭几个国有大厂(二重,东电,东汽等大东东)而设立一个行政市的时代已经过去啦!浙江就少有国有大东东,但经济是如此的活跃,经济发展是如此的快;而国有大东东最多的东北地区现在要中央的“振兴东北”政策扶持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肢解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德阳市”!
什邡广汉旌阳划归成都;绵竹中江罗江划归绵阳。这样一来,可充分与发展强劲的成都经济圈融合,大大增强相对薄弱的成都制造业(成都人也不用担忧“成都造”了)优化升级成都平原经济圈,提升成都在西部,全国的竞争力。二则做大做强绵阳经济总量,夯实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经济地位,优化成绵经济走廊等等。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可以从中得到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阳”城市发展的不适应性————————————————————— “德阳市”市区与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相比极不协调,与周边飞速发展的同等城市差距日益拉大。
1、城市规模偏小,聚集效应和扩散功能不明显。作为城市,市区规划范围太小;市区人口仅约26万;市区非农业人口较少,仅占市区人口的45.25%;流动人口少,人气不旺,城市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限,城市吸纳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能力较少,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力很弱。 2、支柱产业促进市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小,市级财力薄弱。以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为代表的重装和动力设备制造业,在资产、设备、人才、技术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受国家调控,与地方经济关联度很小,小城市大企业格局十分明显。市属优势企业太少,缺乏稳定财源。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医药、服装、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正处于投入发展阶段。由于市属企业的这种现状和财政体制等原因,使市级财力相当薄弱,2003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仅2.9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2.6%,市级财政除了保证必须开支和与上级专项资金配套外,机动财力很少,制约了对市区城市建设投入和对县(市)域经济的支持带动作用。 3、城市建设层次不高,城市管理亟待加强。如城市规划起点不高,功能分区不够明晰,城市建设缺少大动作、大手笔;城市管理不够规范,农村城市的痕迹随处可见等。
德阳官僚在指导思想上应消除几种认识误区:一是忽视中心城市的地位。试图“以县代市”,认为只要抓好县域经济就行,各县(市、区)搞好了,“德阳市”就搞好了;二是忽视市级经济的作用。认为市上无需抓企业,各县财力壮大了,给市上多划点就行;三是忽视实体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往往以市管县代替市带县,更多地用行政管理方式取代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阳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工作作风不实 第一,安于现状,没有紧迫感。德阳官僚认为德阳保持了GDP总量居全省第三的地位,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未形成一心一意搞发展的共识。 第二,思想不解放,对外开放意识差。如乐山三资企业有368户,引进内资项目有2100个,引进国内资金是79亿;而德阳虽然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却没有知名的合资企业。 第三,工作不落实,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议人多,谋事少。过去德阳人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荡然无存。大家都大打麻将去了!! (二)产业结构调整难,发展速度不快
德阳的发展速度与其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不相称。拉动GDP增长的三大要素(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德阳均低于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 (三)发展软环境亟待改善
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而是靠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德阳投资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致命因素。办事效率低、乱收费、乱罚款、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氛围尚未形成。市级有关部门也分别制定了不少改进措施,但是效果不好,企业投诉仍是有增无减。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阳经济结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高层次为目标,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做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使其实现合理化最优布局。
政府应当明确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对发展上述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给予政策鼓励与支持,并提供一揽子有效的保护和扶持这些产业发展的综合措施,如金融、税收、折旧等优惠,为其发展壮大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过扶持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通过推行产业政策,来提高这些产业的地区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最终目标是把德阳建成由多元产业群集聚并共同支撑的西部地区现代化经济强市之一。
德阳结构性调整的基本思路———————————————————————— 1、大力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努力培育新兴产业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德阳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德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两者应不同步进行,不可厚此薄彼。政府应在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上多下功夫,使新旧产业并行发展,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①大力改造提升德阳的传统产业
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③依托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德阳应围绕成成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做文章,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几个发展极点和产业汇聚区。重点加快新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兴环保技术和高新技术农业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审议评优制度和重点项目招标制度;加强与大学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创建一批高起点的科研院所,发展高等教育(但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有关官员说要放弃办高等教育)推动技术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鼓励"海归"人员、科技人员到德阳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投资的完善体系,拓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引进优质金融资本参与创业。同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④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做大做优做强第三产业

 楼主| 发表于 2004-2-12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德阳应首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特别是集约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资本配置标准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弹性,比较适应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供给不足、就业压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也比较适应西部的实际情况。其次,不能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立起来,而是要选择那有发展前途,特别是集约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这类产业的发展,加快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所有制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德阳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层次低,加工型、消费型多;政府应加以扶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实行国民待遇,让其与国有经济一道参与平等竞争;特别要鼓励其发展新兴产业,为德阳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建功立业。成都的一些好的经练很值得德阳学习和借鉴! 4、搞好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德阳整体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验。东西部最大的差距就是西部没有像东部一样形成一批作为生产资本要素聚集中心的城市和城市群,并尽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 德阳近几年落伍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是新兴产业赖以依存的最佳载体,对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德阳市区经济发展迟缓,城市竞争力大大下级;无法形成带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劲生产资本要素聚集点,没有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和产业聚集中心。 实际上,“德阳市”作为四川省规划的三级区域性城市,具有良好的规模经济基础;应该成为本地区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聚集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以及主要动力源, 以"中极点"的吸引与扩散效应。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是本区域的"小极点",同样具有吸引与扩散效应。以"中极点"为核心,"小极点"与"中极点"互相辐射,进而形成一个产业汇聚中心,使区域经济强劲的动力源,将是未来大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德阳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充分发挥"小极点",各县域经济应立足县域本地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各县和市区要形成极点效应、产业效应,使整个德阳经济聚集成为更大的、更强劲的产业群。

发表于 2006-9-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em05][em05][em05]

[推荐]创业好项目,请勿失良机!个性印像吧—“我的图案 我做主!”

[推荐]创业好项目,请勿失良机!个性印像吧—“我的图案  我做主!”

发表于 2006-10-5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很对。我出去了4年。德阳还是这个样子!!!

 

德阳GDP虽然位居全省前几名,但大部分经济总量为市辖县[含县级市]所有,如
什邡绵竹等;市辖县经济实力强,多为一方诸侯,德阳市未能象绵阳等省内部分
省辖市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仅仅是“行政慨念”而已。

[em03]

发表于 2006-10-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德阳要发展,比其成都,绵阳

在资金,政策,人才上的确有劣势。

但我们有特色呀

发展好了,一点也不差

发表于 2006-10-1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不设地级市,减少人浮于事、瞎指挥、乱摊派、滋生腐败的地级市,各县市区由省直管;或者取消县级市由地级市代管。绵竹、广汉、什邡等省管,德阳市只管罗江、中江及旌阳区;

发表于 2006-10-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6-10-1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取消地级市,各县由省直管,减少行政开支,预防地级市的瞎指挥、乱摊派;或者县级市不由地级市代管,德阳只管罗江、中江及旌阳区,绵竹、广汉、什邡等省直管。

发表于 2006-10-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学重庆吧,市(省级)直官县后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地级市这级政府的存在在宪法上是违法的,行政成本是浪费纳税人 的钱的,工作上是瞎指挥、乱摊派的,还造成人浮于事、滋生腐败。德阳真有存在的必要吗?不是市带县,而是市刮县!

发表于 2006-10-1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shit

发表于 2006-10-1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04]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