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
从央视曝光企业舆情事件看“三真”回应的价值与挑战
谢歌说事
近年来,央视“3·15”晚会持续聚焦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乱象,成为社会监督的“照妖镜”。
企业面对曝光后的回应方式,往往成为舆论二次发酵的关键。从“连夜道歉”到“否认关联”,从“甩锅推责”到“立整立改”,不同的回应策略折射出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显著差异。
而以“真实、真诚、真改”为核心的“三真”回应范式,在实践中既展现出重塑信任的积极价值,也暴露出深层的执行挑战。
“三真”回应的实践维度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真实面对问题,企业需以事实为依据,避免模糊或虚假陈述。如2025年某纸制品公司翻新残次品卫生巾被曝光后,稳健医疗第一时间配合监管部门自查,并公开说明与涉事企业的关联性,这种透明化操作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疑。而郑州科视视光公司在2017年被曝光后拒绝回应,导致舆情长期发酵,凸显了遮掩问题的严重后果。其次是真诚的态度表达,企业需展现对受害者的共情与对错误的反思。2023年汕头玉蕾橄榄菜企业因生产环境脏乱差被曝光后,迅速发布致歉声明并全面停工整改,主动封存问题原料,尽管未能完全平息舆论,但其担责姿态仍获得部分认可。相比之下,康师傅在“土坑酸菜”事件后屡次被曝质量问题,却仅以“加强管理”敷衍回应,被舆论批评缺乏整改诚意。
再者是真改的实际行动,企业需超越“头痛医头”的短期行为,转向制度性革新。2025年“诺诺网”因跳转第三方游戏遭质疑后,其母公司航天信息不仅终止合作,还暂停推广类业务并承诺优化服务,体现了从业务模式到用户体验的系统性反思。蓝蛙餐厅被曝后厨乱象后,不仅涉事门店停业,总部更对全国门店展开排查与培训,从源头杜绝风险的决心可见一斑。
“三真”回应的核心价值在于重建信任与增强品牌韧性。当企业以真实信息、真诚态度和实际整改回应危机时,能够有效消解公众情绪,遏制舆情升级。2023年中建五局项目经理辱骂员工事件中,公司迅速暂停涉事人员职务并承诺整改,成功避免了“国企官僚作风”标签的扩散,为舆论降温提供了范例。此外,企业的主动整改往往能促进行业规范的提升,如2023年假“泰国香米”事件后,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动排查,推动香精添加问题的专项治理,部分企业借此优化供应链透明度,形成“曝光—整改—规范”的良性循环。
然而,实践中“三真”回应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声誉的冲突,部分企业为保市场份额选择“道歉但不认错”的策略。2025年某直播平台被曝数据造假后,仅下架涉事功能却未追责内部管理漏洞,这种功利性应对虽能暂时止损,却可能透支品牌信誉。其次是整改成本与执行能力的失衡,系统性整改往往需要高昂投入。如周口联通被曝“强迫用户更换光猫”后,若彻底改革业绩考核机制,需重构基层管理模式,这对传统国企而言挑战巨大,而中小微企业更可能因资源有限导致整改流于形式。
要实现从“回应术”到“治理道”的转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企业层面应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将消费者权益纳入战略考量,而非事后补救;监管层面需完善“曝光—处罚—跟踪”闭环,对“假整改”企业加重惩戒,如2025年沪深交易所对涉事上市公司火速下发监管函的做法值得借鉴;公众层面则应保持理性监督,既避免“一棍打死”,也警惕“公关表演”,以持续关注倒逼企业兑现承诺。
舆情应对的本质是价值观的较量。唯有将“真实、真诚、真改”内化为企业基因,使其成为治理的内生逻辑,方能在危机来临时化危为机,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这不仅是企业应对舆情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