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的早餐市场日益升温,吸引了众多知名连锁餐饮企业、社区食堂乃至便利店、烘焙店等入局。其中,“3元自助早餐”以极具吸引力的低价迅速引发关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年轻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经济日报》分析认为,餐饮企业,便利店、烘焙、咖啡、茶饮等商家纷纷入局早餐市场,推出优惠套餐,主要是因为餐饮行业普遍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都在苦苦找寻新的增长点。拥有2万亿元市场空间的早餐,投入小、门槛低,自然容易成为餐饮企业的突破口。而“优惠营销”是商家掌握的互联网时代流量密码,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界注意,短时间内较快提升企业知名度,带来潜在消费者。同时,社交媒体上,年轻人关于相关话题的讨论也会不断发酵,从而吸引更多人来体验“打卡”,实现流量变现,形成线上线下客源叠加的滚雪球效应。
在社交平台,网友观点则呈两极化。有网友对性价比表示认可,“低价早餐解决了日常餐饮需求,尤其是对于需要快速用餐的上班族和老年群体。”还有网友分享亲身体验,“紫光园的早餐5元套餐吃得饱饱的,比南城香早餐好。豆浆随便喝,一个茶叶蛋,一个糖火烧,一个油饼。还有田老师餐厅早餐3元稀的有豆腐脑,八宝粥,小米粥,豆浆,随便喝,一根油条2元钱,早餐5元吃得很舒服。”
有网友提出质疑,“在食品行业,如果出现价格倒挂现象,要么就是一种新型诈骗,要么就是食材存在缺陷。不要贪图便宜,这是吃到自己身体里去的!”“低价引流的营销策略而已。”“实际供应是有限的。永和大王东直门南小街辅路店第2碗加粥时,等了20分钟也没给加就走了,以后再也没去过。”
媒体也表达了隐忧,一方面,随着入局者增多,无论哪个商家都很难仅靠价格杀出重围,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竞争加剧也不免让人担忧: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假如商家没有足够利润,低价早餐能否长期维系。
面对网友“各大城市都应该推广3元自助早餐”的呼声,有观点认为,其效果可能因地域消费习惯、物价水平及市场竞争状况而有所不同。一线城市消费者更易接受这一模式,但在人口密度较低或餐饮市场相对分散的城市,低价早餐未必能形成足够的客流支撑。此外,政府监管以及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关注,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影响,须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