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我作为平昌县岳家镇河南度人氏,自出生到成长,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感受着它深厚的情感和真挚的眷恋。多年来,我见证了平昌县的变迁,那些艰难的岁月和奋斗的征程,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深刻体会。
然而,岁月流转,我也目睹了太多关于我们县各镇很多村支书的现象,那些画面如同乌云笼罩在心头,让人感慨万千,无奈至极。过去,为了生活的压力,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寻求生计。在异乡,尽管生活绚烂多彩,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安放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近七八年来,我回到家乡,照顾年迈的父母,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观察我们全县很多镇很多村的村支书记时,却发现许多令人失望的事情。他们似乎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仿佛整个世界与他们无关。上级检查即将来临时,他们才匆忙应对,任务完成后,又恢复了无所事事的状态,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每日究竟在做些什么。难道村支书记每天都要坐班吗?坐班是混工资吗?还是表示在敬业?如此敬业上级检查为什么又有很多不合格?
不公正的现象更让人痛心。许多事情明显不合逻辑,例如;应急局下发的《冬令春荒救助金》。却能在他们手中顺利进行。他们对各项法律法规似乎漠不关心,不爱学习,缺乏风险意识,从未站在全村发展的高度去认真思考和谋划。村集体的产业《养牛,种植》。本应是全村共同的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却在他们的管理下,变成了一个烂摊子,所有的项目都在亏损,也不懂得及时止损的道理,但亏损的是国家的钱,而收获的却是私人的利益,这种行为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也许是为了上级政府有参观,有政绩,拿得出手的丰功伟绩吧。
政府召开许多村支书们的会议,县组织部也在每年进行培训学习,我不禁要问,他们究竟在开些什么会?学习了些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走过场,敷衍了事吗?他们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
如今要让他们转变思想,估计比登天还难。这么久以来,我从未看到有效的监督机制,例如各村的《监委会》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意义来讲,那完全就是个笑话,合乎法规吗?你知,他知,我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村支书。他们肩负着使命,或许他们并不自知,只是出于对名誉和利益的追求。即使四处参观、学习,回来后又有何用?能够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道路,为村民谋幸福,为村民服务吗?大多数还不是拿着国家的钱去游山玩水而已,真怀念以前50、60、70年代的党员,那时候的村支书,很多文化不高,至少还有干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