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一名获助学金的特困学生用的是苹果系列四件套(一般指苹果品牌的手机、电脑、平板和手表四款产品),而且还买了价值千元的明星演唱会门票。随后,中山大学通报称,经核查,该生确实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从帖文内容来看,该学生使用的“苹果四件套”价值2万多元,演唱会的票价达1517元。这么一看,消费水平确实不低,与该学生的贫困认定结果为“特别贫困”形成强烈对比。
前段时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唐某因去看演唱会被举报助学金资格存疑,同样引起社会关注。在新闻评论区,有网友留言称,“见过不少领着助学金却用着最新苹果手机的同学,也见过真正贫困的学生拿不到助学金”。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助学金的评定历来是一个热点,也是难点。一些学校在助学金评定时,对学生的家庭状况等方面,确实没有深入全面了解;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受助学生存在不合理的一种消费行为,应该对他们进行理性消费的引导。
有观点认为,公众对助学金的质疑背后是一种隐忧:因为每一个名不副实的“贫困生”背后,都是一年数千元助学金的资源错配,甚至是另一个囊中羞涩贫困生的默默忍耐。如果助学金被贫困生用于连普通学生都不舍得的高消费,那就很容易滋生“钱没花到刀刃上”的质疑。对于这种合理质疑,校方应及时进行调查,回应社会关切。
另外,从更深层次来说,助学金的申领资格屡屡受到质疑,是助学金内涵转变的副产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传统意义上特困生的数量越来越少,相比之下,2022年国家助学金资助高校学生则高达1221.42万人次。在一些情况下,助学金脱离了“雪中送炭”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就很容易滋生种种质疑。对高校管理者来说,如何合理分配这些资金,不让每一个寒门学子寒心,是重大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