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是的呵护
文/南湖居士
看了四月初的一则最新消息,根据报道称,一位知名游戏主播的通关世界纪录,被亲戚家的“熊孩子”删除了。至于“熊孩子”闯祸的起因,竟是该主播的母亲,在没有征求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带朋友进入儿子的房间参观。对于电子设备的损坏,存档数据的丢失,许多热情的网友纷纷表示痛心和同情,批评孩子不懂得爱惜别人的东西,呼吁完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以为那些评论和建议都是很好的,讲的有道理。经过仔细思考后,笔者还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相比“熊孩子”,“熊家长”带来的危害更加巨大。试想,若不是这位主播的妈妈随便让人接触他的私人物品,“熊孩子”哪有机会大肆捣乱呢?所以,一出悲剧的源头,其实是儿子关心的事物,父母反而不在乎。或许正像媒体形容的一般,晚辈呕心沥血投身的事业,大抵不过是家长观念里的“玩个游戏,鸡毛蒜皮而已”。
类似的无所谓态度,是百姓常说的“代沟”罢。然而,认真推敲一番,又并不十分简单——是代沟,却不仅仅是代沟,更是我们一向缺乏精神尊重的体现,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甚至是完全不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偏偏要规划其人生道路的体现。眼前,有一个不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现象普遍存在:把丝毫不顾及年轻人长大历程的情感,只管替他们去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系列的操心、干涉、越俎代庖,固然是传统定义的呵护。可是,用直接插手的方式进行呵护,究竟改变不了自以为是的本质。所谓的耳提面命,倒不如叫做强加意志。现实总是残酷的,因为家长的呵护,往往是不能拒绝的。无论老人的意见合不合适,无论老人的经验切不切实际,都得接受与采纳。否则,不听话应该是违背孝亲敬长的典型了。随之到来的是心理压力,逐渐演化成背上了负罪感的包袱,算是进退两难之时崩溃自杀的罪魁祸首了。
有一句不中听的话,憋在肚子里太久,我此刻也挑开了——希望大家自私一点,不要生活在世俗目光的设置中。读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过什么样的日子,全部依靠自己做主,才是正常社会的轨迹。面对自以为是的瞎搞,即使包装着呵护的名义,也必须坚守不妥协的底线。将平等的原则牢牢掌握,避免身份尊卑的影响,便能够摆脱自以为是的困扰。
2023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