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费尚全老师相识在网络里 2022年12月12日晚上,通过“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平台阅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蓬安县锦屏镇》,在贵平台的“名镇名村”栏目刊出。另一篇是2022年3月23日的《我的家乡金溪镇》,在贵平台的“历史文化”栏目刊出。这两篇文章都是由费尚全老师撰写的,是全面介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蓬安县的锦屏镇和金溪镇两个乡镇。图文并茂,从建置沿革、位置与资源、名胜古迹、名人乡贤四个部分讲述和介绍。旨在对这两个乡镇的人文地理、前世今生、历史文化、物产资源、红色故事等作了详细介绍,是两篇很难得的家乡史料。随后又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名镇名村”栏目继续浏览,先后刊出了费老师撰写的《历史悠久的蓬安县福德镇》、《革命老区---蓬安县平头乡》、《革命老区---鲜店乡》、《革命老区---甲金乡》、《革命老区---徐家镇》、《革命老区---蓬安县周口街道》、《革命老区---蓬安县相如街道》、《革命老区---蓬安县石孔乡》、《革命老区---蓬安县河舒镇》、《著名墨学家伍非百的故乡---蓬安县利溪镇》、《获国务院嘉奖的乡镇---蓬安县蚕龙镇》等11篇文章,分别介绍了11个乡镇。同样图文并茂,从建置沿革、位置与资源、名胜古迹、名人乡贤四个部分讲述和介绍。旨在对这些乡镇的人文地理、前世今生、历史文化、物产资源、红色故事等作了详细介绍,是很难得的家乡史料。还延伸阅读了费老师的《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古诗---何家述》、《(蓬安县志(1986—2006)》编纂工作工作体会》、《红军在蓬安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在蓬安五大战役》、《姚莹与蓬州玉环书院》、《蓬安县圆满完成旧志点校整理工作》《司马相如研究之崛起暨研究成果(一、二、三)》、《乡镇志篇目设置初探》等诸多优秀文章作品。 我知道四川老家蓬安县的担任司马相如研究会秘书长、县诗词学会监事、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费尚全老师是一位热心、勤奋、研读史志的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宣传蓬安、宣传老家的热心人士,我通过蓬安门户网站、方志四川、麻辣社区蓬安论坛等多个平台上阅读过费尚全老师的不少文章。最早在麻辣社区蓬安论坛、蓬安门户网站上认识的、拜读过先生的名作,最近又读了他重新挖掘、整理的、撰写的蓬安名镇名村系列作品。悉知费尚全老师是1951年生,现年71岁,四川蓬安人,已经成为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秘书长、蓬安诗词学会监事。从网上查阅悉知费尚全先生的简历:他,男,1951年生,四川蓬安人,从教近40年,任学校领导20余载,现任司马相如研究会秘书长,蓬安诗词学会监事。1989年被南充地委、南充地区行署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数十次受到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读着费尚全老师的简介,着实让我感到惊叹!读罢这些文章,真的非常佩服他对老家蓬安乡村的认识了解、分析,真实,客观,准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突出主题,对研究地方志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文化旅游、史志部门的官员以及广大乡村的基层干部工作上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指导意义,对“文旅、史志”领域的研究学者大有裨益。平日阅读费尚全先生的文章作品,是一份难得的认识老家、了解老家的额外读物和精神食粮,反复阅读不可多得的文章,不仅是在外游子们了解更多的信息、文化、历史知识,还居然提高我热爱老家的兴趣。 2009年,费老师因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被县领导点名抽调到蓬安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担任副主编。他的到任,立刻让蓬安县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被聘用到蓬安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后他参与了《蓬安县志(1986-2006)》《中共蓬安县党史(第二部)》《革命老区蓬安发展史》《司马相如研究论丛》《相如文化简读本》《中国赋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研究》(6-8期)《中国政区大典(蓬安篇)》的编辑工作,主持了明正德《蓬州志》、道光《蓬州志略》、光绪《蓬州志》《民国蓬安县志稿》《蓬安县志略》的点校整理工作。他还主持完成了《蓬安县乡镇简志》《改革开放40年蓬安县大事记》《蓬安县辞赋选》《蓬安县政协志(2005-2016)》编辑出版工作,独立完成了《蓬安年鉴》2012年至2021年共10卷的一系列历史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逐字逐句校对每个章节和篇幅,真实还原了蓬安的历史,填补了蓬安历史记载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蓬安史学的“百科全书”,他优秀的编撰能力得到组织认同,多年度被蓬安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先生谦和待人,成绩显著,赢得组织和同事的尊重与认同。 我作为一名游子,老家蓬安,革命故事多多,内容丰富多彩,一座美丽的山水公园城市,因“苏维埃”而在山水之间锈刻进人们深深的红色烙印。老家各乡镇建置和革命斗争的丰富详实资料,弥足珍贵,见证更多的人们了解蓬安革命老区红色故事,接受老区红色文化熏陶教育。从红色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名人乡贤三个方面学习、阅读、欣赏费尚全老师的诸多文章作品。 红色历史文化:在徐家镇,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徐家区苏维埃,广泛宣传革命道理,积极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据统计有冯德双、何春生、胡松柏等104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在相如街道,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清溪乡(今相如街道)、柏杨乡(今相如街道)等乡苏维埃政府。1933年10月5日,红九军带领游击队分五路向蓬安进军。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团三营八连从营山丰窦铺直抵清溪乡(今相如街道),与固守县城陵江镇的杨森二十军六混成旅十六、十七团隔江对峙。红九军八十、八十四、八十八团的部分兵力,加上新扩充的红军,时称“新编八十团”,深入柏杨(今相如街道)、河舒一带活动,其前哨设于燕山寨,以钳制蓬安南路驻扎于南充之敌。红军到达蓬安后,穿村串户,组织集会,书写、张贴标语,广泛宣传红军三大任务:“打到帝国主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鼓舞群众“安居乐业”。红军所到地区,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迅速组织游击队﹑童子团﹑妇女队,开展革命活动。在占领地区相继建立8个区苏维埃,39个乡(镇)苏维埃,156个村苏维埃。仅相如街道(原清溪乡、白玉乡)统计,唐道良、刘开金、母长飞等参加红军的有96人。1933年10月,红军在此建立河舒乡苏维埃政权。1933年10月,红军建立周口区苏维埃政权。龙角山顶红军树,红军街,营(山)渠(县)战役。红军在金溪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激战西洋山。1933年,红军在这里建立金甲乡苏维埃政权,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据不完全统计,有刘仁松、吕长生、唐光吉等56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红军建立石孔乡苏维埃,据不完全统计,石孔乡当年参加红军的有周龙元、黄明福、刘仕灿等20人。《红军在蓬安五大战役》:为巩固蓬安红区,红军在蓬安对军阀杨森部、地方武装及扇子匪等开展了系列争夺攻防战,较大的战役有五次。分别是丰窦铺争夺战。丰窦铺地处营山与蓬安交通要冲,红军挺进蓬安,撤出蓬安都在此与敌开展了激烈的争夺战;铜鼓寨攻防战。铜鼓寨素为蓬北战略要地,为保阆南蓬联络通畅,红军组织优势兵力对盘据铜鼓寨的地方敌顽与扇匪进行攻击占领,其后在此建立联络站及伤兵医院;西阳山攻防战。为确保红区安全,继铜鼓寨战斗后,红军对败退于西阳山的地方敌顽与扇匪开展了攻击占领;地藏寺破袭战。地藏寺地处嘉陵江边高山,系当时敌顽与扇匪最后盘据点,为消灭匪顽,红军集中兵力乘雨夜破袭登山,痛歼敌顽,拔掉敌顽毒瘤老巢;燕山寨阻击战。与蓬安红区“北攻南守”战略部署相适应,燕山寨是阻击杨森部自南充向蓬安攻扰的战略要地,红军在此进行了系列艰苦阻击战,直到红军全部撤离蓬安。 名胜古迹:在锦屏镇有9处:分别是:相如故城 、长卿祠 、潜庐 、文庙、武庙 、玉环书院 、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 、马回电站景区 、无字碑。在金溪镇有2处:金溪电站、金溪大石桥、斜溪白酒。在福德镇有6 处: 白云山风景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德水库、新河水库、千佛岩摩崖造像、蓬安县千佛寨。在平头乡有 2 处,地藏寺、严家湾水库。在鲜店乡有3处,铜鼓寨 五颗石 鲜店水库 。在甲金乡有 3 处:得胜碑、接引塔、清代古墓群 。在徐家镇有 4 处,蓬州遗址、方广庙、圈儿井水库、柳溪桥村。在周口街道有 4 处,嘉陵江第一桑梓景区、龙角山景区、画圣广场、周子古镇。在相如街道有 2 处,相如门阙、天下奇观---百牛渡江。在蚕龙镇有3 处,白盐沟水库、许家坑水库、定坝子廊桥。在河舒镇有3处,河舒工业园区、运山古城遗址、小乐山。在利溪镇有 处,“大夫第”牌匾“大夫第”、廊桥(米桥)、万桑园村古建筑群、人和寨(青衣寺)、万绿桑庄、梅花墙、花好月圆动物园3A级旅游景区、“夫妻树”、“守望树”。 名人乡贤:在锦屏镇有5名:汉赋杰出代表称之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行医30余年,名满遐迩的陈良谋、曾任四川民政厅长,后改任四川省团练总局局长的陈一抱、被群众称赞“打仗是英雄,生产是好汉!”的吴云生、著名柬埔寨史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正军级待遇、曾出版著作28本(部)、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120多篇、1000余万字的陈显泗。在金溪镇有2名:抗日名将萧毅肃、藏学家张怡荪;在甲金乡有2名:数学、物理学博士魏时珍、麻秀沟雷王庙人刘仁松。在石孔乡有2名:成都十二桥烈士的严正、曾任蓬安县委书记、南充地位地委委员、武胜县委书记等职的石宪级。在周口街道有2名:少将军衔、沈阳军区原装甲兵副司令员、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唐青山,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航天科技尖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邹利鹏。在徐家镇有4名:先后任延安西北野战军国际和平医院指导员、西安第四军医院所长、甘肃永昌县委宣传部长、甘肃省委组织部科长、四川省南充地区检察院检察长等职的康诚、又名何泰荣,女,蓬安县徐家镇人何榕、蓬安县徐家镇人蒋文光、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十大创业之星,四川省第八届党代表,南充市优秀爱民书记,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电视台专门以其真实事迹拍成《山村的故事》电视片在全国播放,曾被邀作了200多次报告,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范琼花。在平头乡有5名:红军营长唐玉廷,西康省高等法院院长费孟舆,藏专家祝维翰,全国劳模费德政,共和国将军钟声琴;在鲜店乡有2名:被人称范师长的---范新友,梁广双。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蕴藏在广袤土地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是可持续地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名镇名村是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深入挖掘蓬安名镇名村历史文化,推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功能。四川蓬安县费尚全老师通过对名镇名村的编纂、整理、挖掘,全面、客观、系统记述蓬安县名镇名村发展历程与现状,进一步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唤醒乡愁记忆 发现镇村之美,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在编撰整理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确保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可读性,致力打造内容严谨、特色鲜明的精品文章,全面真实反映蓬安县乡镇的发展与变化,成为展示各乡镇的窗口,成为外界认识蓬安各乡镇的渠道,成为传承文明与进步的优秀文化载体。通过名镇名村文化工程的实施,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乡村文明的底色,为切实提升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支撑,可以传承历史文明,让历史文明薪火相传,永不断章,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志的科学发展,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时光悠悠,几度风雨。我与费尚全老师,虽未谋面但情怀依旧,因为我们相约、相识、相见于网络,与文字图片在心灵交流沟通,已经算是文字上的好朋友、好老师、好知己!。值此兔年来临之际,我敬祝七旬老人费尚全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