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雅平和外国友人合影
费雅平(右3)的川剧变脸表演剧照
雅安戏剧的存在,主要是戏曲。她,曾经是雅安的一张名片,也出现过邓先树、孙盛辅等一批享誉域内外的大牌人物。但是,戏曲在而今的雅安几乎支离破碎,这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在大众视线内渐行渐远的雅安戏曲,如今在怎样活着?世界戏剧日之际,记者走访了两位雅安的戏剧人物。
汉源围鼓老艺人薛银鹏:
“老曲老调丢了挺可惜”
汉源县九襄镇九龙桥社区交通西街李树全家。
李树全老人刚吃完午饭,端坐在四方桌旁。
“给你讲讲汉源围鼓老艺人薛银鹏的事?薛银鹏老人虽然在3年前过世了……”李树全向记者娓娓道来。
“快满九十岁的老人只要听说唱围鼓,就像喝酒吃肉一样——兴奋!他教人打鼓、学唱,很有兴趣!2014年,他还坚持自己试唱,实在唱不动了,他就听别人唱,唱得是好是歹,他能听得出来,还会评说几句。即便薛银鹏老人重病时,只要聊起围鼓,顿时就会有了精神,还常自言自语说,老曲老调丢了,挺可惜。”李树全描述道。
“薛银鹏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嗓子太好,想唱多高就多高,一有空就站在空旷的地方练,嗓子都唱哑了才回来。”李树全说,常常听薛银鹏老人讲,那时,富林镇、九襄镇的茶馆、茶园多,几乎有茶馆的地方就有围鼓声。
从小,薛银鹏就跟九襄镇的围鼓师傅高克楠拜师学艺。他学习的这种民间曲艺因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锣、钹而得名,明代入川,盛行于清代,后来在汉源传唱开来。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戏说家长里短的围鼓深受欢迎,老百姓昵称摆“龙门阵”。它的唱腔多变,以川剧高腔、汉源花灯为基调,曾有七八种曲调,唱词开头都用“慢板”,中间则视曲牌内容、情绪而变化,或如高山流水、激情澎湃,或如莺歌燕语、情意绵绵。
薛银鹏十多岁跟着师傅学弹唱围鼓,没有谱子,全靠口口相传,一句一句学,有些唱段,光一个唱腔就要学上好几十遍,受了不少苦,历了不少难,可薛银鹏是真心喜欢,而且越学越上瘾。
那时候,每每逢年过节,薛银鹏便和搭档们连轴转,不是这个村请,就是那个村叫。1985年,汉源县还组织起围鼓协会,二十多人到九襄文化站去唱,唱了几天。在艺人们的努力下,围鼓也渐渐从过去“演给大富人家看”走向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大众舞台。
出去演出,条件很艰苦,“有时候连开水都得自己烧。那时候也没车,跑几十里地去演,一点都不觉得累,就是想不唱都不行。”
围鼓最风光的年月,薛银鹏跟着师傅,时常到雅安交流演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在民间茶馆大放异彩的围鼓,日渐凋落。当年的老艺人们,也陆续离世,薛银鹏不得不改行打起了“指挥鼓”,青黄不接的局面维持到2005年前后,九襄围鼓就基本销声匿迹了。后来,薛银鹏老人静下心来,整理出围鼓曲牌、曲谱、唱词、唱腔等,并尽其所能传授给爱好者。
“薛银鹏心里最遗憾的,莫过于围鼓后继乏人。因围鼓挣不来钱,没人愿意学。以前,有个到薛银鹏家里的人说,等您这把老骨头没了,围鼓这玩意儿基本上也就快绝了。”李树全介绍,这些年,有人慕名前来拜访,但正儿八经想学围鼓的人,却没得几个。
“相关部门为传承围鼓,也在不遗余力。但是,随着老艺人一个接一个去世,观众也越来越稀少,现在戏台前的热闹场面见不着了,以前的唱戏声也听不到了,九襄围鼓就要彻底失传了,要将围鼓传承下去,不易!”李树全不无遗憾地说。
六旬川剧演员费雅平:
“大伙们还等着看演出呢”
一身着官袍的“张飞”,怒目圆瞪,一脸英武;台上一扇、一椅,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弹戏声一声未了,满座寂然;弓弦拉动,一开嗓,便引来满堂喝彩……
当川剧传统曲目——《张飞审瓜》那熟悉的音律响起,听者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一段段纷争的历史风云,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由此呼之欲出。
“他说我有勇无谋,偏要我到端阳县做什么公堂……”戏声刚落地,“张飞”又说起折子戏。
这是费雅平时常回忆在舞台上饰演“张飞”时,剑拔弩张的画面。
费雅平——职业川剧演员。
在雅安,凡认识费雅平的人,都晓得他的二胡也拉得好。而他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不管什么新戏旧戏,心里想什么,就能唱什么,词曲随手拈来。同事说,他灵光,而用他的话说:“都在脑子里!”
历史的温存总要有人记录。
费雅平自誉,自己是个为戏曲而生的人。
“亲朋好友在茶余饭后,喜欢听我说唱。”提起戏曲,费雅平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1958年出生在雅安,自幼喜欢“样板戏”,13岁被原雅安地区文艺训练班招录。凭着一股韧劲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才,不仅对现代戏《平原作战》《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名段倒唱如流,还精通二胡这类民族乐器。
1972年,费雅平被原雅安地区川剧团聘为戏曲演员。2010年,川剧团解散,费雅平成了一名川剧爱好者。
费雅平时常看着家里的演出行头,眼里满是不舍,“虽说川剧团没有了,可还是有观众等着看演出呢!只要唱得动,拉得了弦,就能给大伙儿带去欢乐。”为此,费雅平一有时间就走进群众,为大伙儿无偿演出。
虽然,如今“房子越住越大,日子越过越好”,但费雅平的心里反倒有点不踏实:雅安川剧后继无人。
“雅安川剧虽曾享誉八方,但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技艺,不能在雅安失传啊!”费雅平趁着现在身体康健,还坚持走街串巷。
难道川剧在雅安真的要绝?如何才能传延下去?民间艺术的出路在哪?
这一个个困惑,始终盘绕费雅平脑际,至今也没想出个道道。
“虽然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川剧一些‘绝活’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更在民间。”费雅平表示,要让它流传下去,观众是第一前提,同时需要相关部门的保护、引导,使之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