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精彩!重庆退休失明大爷自编川剧剧本
张泽荣正在拉胡琴
“夜深沉巡城壕秋风扑面,心潮涌热血腾思绪万千。宋高宗掌龙庭战事不断,金邦国屯雄兵虎视眈眈……”今年5月,新编历史川剧《魂系钓鱼城》在位于我区久长路步行街的南普剧场成功演出,剧本的作者名为张泽荣,是一位77岁的失明老人,从创作剧本,到组建演出队伍,到不厌其烦地排练,到最后的成功演出,这个过程,或许你想象不到这位失明老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近日,记者采访到张泽荣,从他那里了解到其创作川剧背后的故事。
“张崽儿,你又来听戏来了呀。”张泽荣7、8岁的时候,几乎天天都会跑到位于久长街老街的剧院去听戏,每每看到这个酷爱川剧的小男孩,大家便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在当时的久长街老街剧院周边,“张崽儿”这个名字也算比较有“名气”。耳濡目染,做了两年的“旁听生”,戏台上的各类川剧表演早已通过直接的感官传递走进了张泽荣内心。
1962年,18岁的张泽荣进入原合川县川剧团,成为一名打击乐鼓师,后来,随着川剧演变和生活需要,张泽荣离开了川剧舞台,先后干过供销科科员、中外市场杂志社总编助理等工作,后因患青光眼致双目失明,于1996年提前退休。
“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从事川剧工作,但我对川剧的热爱、对川剧的那份情怀从未改变。”张泽荣说。2006年,退休后的张泽荣从重庆主城回到家乡合川,在创作《戏说涞滩古镇》现代川剧后,2018年10月,他又聚焦我区钓鱼城开始构思新作品。历时4个月,《魂系钓鱼城》初稿完成,最后报送区文联,经过不断修改,2020年正式定稿并开始筹备排剧工作。当时区文联对该剧本进行这样评价:“此剧本是作者花费较多心血撰写而成,作为合川本土剧目,在宣传合川钓鱼城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对一位失明老人而言,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看不见,张泽荣只能通过口头叙述,让侄女儿张小兰执笔,川剧有些台词组词比较生僻,张小兰文化程度又不太高,两人经常因为不在同一“频道”上产生摩擦,最后两人交换意见,在张泽荣口述过程中,张小兰写不起的字由拼音先替代,再来反复打磨、反复修改,最终形成定稿。“整个创作过程中,除了侄女儿给了我帮助,我的好友张光前也给了我不少帮助。”张泽荣说。
在剧本定稿到登台演出的过程,张泽荣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资金、演员、服装、道具都没有,他便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期间,张泽荣的儿子和张光前也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帮助。资金解决后,张泽荣组建了一只平均年龄58岁的演出队伍,于今年4月开始排练。因为是业余表演者,他们不懂川剧的台步、唱腔等;又由于年纪偏大,总是记不住台词,这个过程中,张泽荣不厌其烦指导,最终,《魂系钓鱼城》成功走上舞台。值得关注的是,仅用1月余的时间,一群业余演员用专业水平将《魂系钓鱼城》这部川剧在舞台上展示出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魂系钓鱼城》成功登上舞台后,张泽荣成立了合川区鱼城文化艺术工作室,在对外承接川剧演出的同时,他也正围绕我区龙多山构思川剧剧本。“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我的第一生命就是从事川剧创作。”张泽荣告诉记者。
在张泽荣看来,创作川剧不仅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也想为宣传合川、为合川的文化工作做出一点贡献。其实,在张泽荣身上,我们看到的也不仅是对川剧的热爱和执着,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那份豁达开朗,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