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俊德不做兼职院士说开去
《中国剪报》刊登的《林俊德:院士不可能样样都懂》一文说到,作为院士,林俊德有“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坚决不做。2005年,东北某大学盛情邀请林俊德担任该校的名誉教授。林说:“我们的研究领域虽然接近,可两地相距太远,鞭长莫及,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2011年,一个重要学术评审会在安徽黄山举行。主办方慕名邀请林俊德当主审。他同以往一样拒绝了:“第一个成果与我的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我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直至去世,林俊德依然是没有任何兼职的院士。
其实,林院士的所作所为,就是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的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是社会常态,人人都是这么做的。看过去,如果说一般百姓人家比较穷,家徒四壁,没什么可偷,财主人家也多的是。那时的大财主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建造的府第,差不多可以与紫禁城相媲美,楼台亭阁,雕梁画栋。但各种精美图案下的门窗,却是一个力气大的人一拳就可以打烂的。可谁要担心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没有安全感;金银财富会被人盗窃,妻女会遭人强奸。因而要像我们现在,给房子装上防盗门、防盗网呢?人们到商店买东西,又要担心短斤少两,被坑蒙拐骗了?那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是人们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
林院士只是做了过去中国人几乎都是这么做的事。却要让今天的我们,产生敬佩,高山仰之。这说明了什么?
人就是社会的动物,所处社会环境,能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取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由于过去的中国人,能够恪守传统道德,做人做事诚实守信。于是,有了很好的社会风尚,人们都能以诚实守信为荣,坑蒙拐骗为耻了。而在这样良好的社会风气下,就是本性较差的人,也会有羞耻感,要规规矩矩做人做事,不敢违背传统道德的。因此,唐朝贞观盛世时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也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能成为现实了。
而现在,别说老百姓坑蒙拐骗成风,商店里到处是假冒伪劣商品;骗子无论是偏僻的乡下还是都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他们口若悬河,把老百姓骗得团团转。就是大学校园、科学院这些精英人士聚集之地,也成了腐败灾区。专家学者也在为钱,跑课题,要项目,将科研资金中饱私囊,发不义之财。抄袭剽窃,让自己评上这个那个职称,滥竽充数,窃取不义之财。以致假文凭,假博士满天飞了。林院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做到一尘不染,坚持中华传统道德,诚实守信,规规矩矩做人做事。当然就显得别具一格,要让我们崇拜和景仰了。
为何过去的中国人能做到诚实守信,难有坑蒙拐骗之风?并不是那时的中国人天生就高尚;是那时的政府,注重了对老百姓的道德培养。抑恶扬善,对恪守传统道德的模范,会给予表彰;而对那些破坏传统道德的人,则会用法律武器给予打击。“还有王法吗?”成了过去中国人的口头禅。足以说明,在过去,政府对有损公平公正的行为,都是要管,而且会管好的。
就可想而知,现在的中国人道德水准下降,坑蒙拐骗成风。其实,是地方政府不作为的结果。现在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完善,人员的充足,远非过去相比。可办事效率,就比缺乏科学技术的过去可能还不如了。几多案件根本没破?就连市场上到处可见的假冒伪劣商品,竟然也无人管了。尤其老百姓产生了民事纠纷,竟然第一时间不是找政府部门,而是要找新闻媒体的记者来解决。真是今古奇观,老百姓维护自己的权益,要靠电视台的记者了。
现在地方政府官员为何懒政怠政不作为了?这是每个中国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唐铁云 2022年3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