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哈迪塞镇之战》观后 一部由英国制作的伊拉克战争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哈迪塞镇之战》,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真实的伊拉克战争,世人有多种解读,但就电影《哈迪塞镇之战》而言,关于战争,很简单——冤冤相报何时了,彼此间的杀戮,仇恨,没有赢家!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乃至恐怖分子,都在一个无法解开的仇恨怪圈里,最终,人们得不到答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伊拉克一老一少两个人,怀着各自的目的,加入到反对美国军队行列中。他们专门去地下土法自制炸弹的恐怖分子那里获取到一枚瓦斯罐炸弹,学会简单使用手机拨打电话引爆后,来到美军必经之地公路旁,将土法炸弹埋进路边,成功引爆,导致美军一死两伤。
美军无法忍受这种奇袭爆炸,对准引爆炸弹得平民区,开始一场无异于狼对羔羊得屠杀行动,最后导致二十四个平民丧生!恰恰那两个引爆者却逃之夭夭,没有被美军射杀。
真正的谋害美军的一老一少侥幸脱逃,没有被美军惩罚,电影最后表现的是其中老的那个并没有胜利喜悦,因为他看见那么多无辜的平民被杀,他痛苦的表情,会不会隐含了自己炸毁美军的懊悔,不得而知。但是影片中,因为平民被杀,却激发了更多反美伊拉克分子的仇恨。几十个无辜平民遇害,让他们空前团结与愤怒,他们发誓,不与美军拼博到底,誓不罢休!
整个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立场,仿佛记录片,只叙说事实。既不为美军叫好,也不为伊拉克反叛分子鸣冤,唯一展示给观众的是,平民无辜被杀,谁之过?!
如果没有那一老一少的炸弹行为,肯定没有后来美军对平民的无辜射杀,因果关系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是美军无区别的射杀那么多平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难道可以称作正义之师?
对于美军的暴行,影评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影片主角之一的下士的心路历程。他曾经厌倦战争,时常因此不能入眠,为此申请过离开战场去医院,也等于逃避战争,但是没有得到上司批准。
但同时他又不得不精神分裂一般扮演两个角色。一方面他要煽动士兵对敌人仇恨,鼓舞士气,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的射杀平民深深懊悔。尽管他的反击反叛分子行为得到上司肯定与表彰,还被加官进爵提升为中士,但他内心一直为无差别射杀平民而内疚自责。
纵然如此,在真实的这一事件中,开始真相未被揭露,人们不明就里,但最后由媒体揭露真相后,这些射杀伊拉克平民的士兵包括被提升为中士的那个电影主角,都被送到审判台上,成为某些政客发动战争的替罪羊。至于那个死于一老一少埋设炸弹的美国士兵,当然更是无处喊冤。
电影中还刻意表现了当初那些曾经目睹一老一少埋设炸弹的伊拉克平民复杂而无奈的心态。他们目睹武装分子的爆炸意图,却无力阻止其发生,他们知道这意味着自身可能会承受的灾难与代价,但是他们又不敢与美军通风报信以免除可能发生的灾难——夹在战争中间的平民就是如此无助又无奈和悲催!
就电影表现的一个哈迪塞镇之战而言,我们看不到胜利者!我们看不到战争赢家到底是谁!美军士兵被突然袭击身亡,伊拉克平民被杀。看似强大的美军,因为其滥杀无辜,激起更多伊拉克人挺身而出,保卫自己的同胞。那么美军先前的被炸,是不是后来他们滥杀无辜平民的正当理由呢?
纵观整部电影,虽然情节简单,但却让人不能不认真反思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正如电影中美军士兵曾经表达过的:他们不过是为某些政客卖命而已。
美军士兵的死伤与伊拉克平民的死亡,究竟该由谁来负责?
电影《哈迪塞镇之战》所揭示的战争,不是一味的宣传美军的强大与战无不胜,更没有一边倒的指斥伊拉克武装分子的爆炸行为,而是如纪录片一样,不带立场,不带观点,客观的陈述战争发生的一切。这种独特的战争视角,不能不说是电影《哈迪塞镇之战》的成功之处。
唯有这样的战争影片,才让人看到真实的战争残酷与违背人道的一面,而不是如某些战争片所表现的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快感!
切记:战争,并不是人们想象的所谓正义与否的对决,而是底层人民,包括交战双方的士兵的苦难与牺牲!
以如此战争观对待世界的一切纷争,我们有什么理由轻易发动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