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7亿单,环比上涨5.3%,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同步上涨的,还有发放的各类许可证。2月16日,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全国共有26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2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98.8万本、车辆运输证158.3万本,环比分别增长1%、1.6%。
尽管网约车的“蛋糕”正越来越大,但行业的格局却在不断分化,而造成这种分化的变量,正是“合规”。
统计显示,今年1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7家,而从订单合规率(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来看,排名第一的为享道出行,而排名倒数第一的则是花小猪出行、倒数第二名为滴滴出行。
从另一个维度上看,在主要的中心城市中,共有11个城市的订单合规率在80%以上。其中,订单合规率最高的是厦门,最低的是石家庄。
同时,在所有获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公司中,共有60家已累计180天未传输数据。
为提升网约车的合规率,2月16日,网约车合规化监管又落下一记重拳。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修订发布《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主要修订内容包括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接入未取得相应出租汽车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等内容;对不依法纳税等8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联合监管等。
《通知》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一是增加了事前联合监管要求。要求地方有关部门优化服务流程,严把行业准入关,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接入未取得相应出租汽车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
二是完善了全链条联合监管事项。将未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网约车平台公司向未取得相应出租汽车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派单及未按规定向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传输有关数据信息;存在低价倾销、欺诈、对个人在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差别待遇;危害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侵害网约车驾驶员劳动保障权益;不依法纳税;危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等8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联合监管工作事项。
三是细化了全链条联合监管流程。将事中事后监管流程细分为发起、上报、处置等环节。对于网约车平台公司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经依法依规处理后仍拒不改正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相关部门报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可组织发起联合监管,逐级上报提请采取处置责令暂停区域内经营服务、暂停发布或下架APP、停止互联网服务、停止联网或停机整顿等处置措施。
《通知》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企业、从业人员、乘客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加强网约车行业联合监管应急响应和处置,探索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升监管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