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10|评论: 4

历史学教授李纯蛟:年味里的乡土情,我记忆里的西充蛴蟆节 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实习生 梁永琪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该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及毗邻南充的遂宁市蓬溪、射洪部分乡镇,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蛴蟆节”。一个保持特有地域风情和乡土情的祈福消灾活动,近年来,成为春节期间的现代民俗喜庆节日。
2月9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荣誉理事、四川省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纯蛟,谈到春节文化,为大家讲述了他记忆中的“蛴蟆节”。


李纯蛟教授(图片来自嘉湖书苑)


浩浩荡荡的人潮在山间小路蜿蜒游走。樊俊 摄
1
高祖父的故事
讲述带着浓浓乡情的蛴蟆节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成长的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川北山乡“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一首首民谣。
相传,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带战乱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儿很多,村民人心惶惶。一天,一位得道高人到来,给当地老百姓指点迷津,说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会离开。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李纯蛟,从事高校中华文化经典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40余年 ,带着浓浓乡情的“蛴蟆节”,也一直是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蛴蟆节历史悠久。我小的时候,每年一到这个节日,父亲总会提及他和祖辈们与此相关的一些旧事给我们听。”李纯蛟教授是四川南充西充人,他的老家西充双江乡与绵阳盐亭的双龙乡毗连。“在我的记忆里,这两个乡年年都过蛴蟆节。”
“我祖父和曾祖父那些辈,都是务农兼做纸烟、香、烛、草纸生意的。每年到了蛴蟆节,祖辈们会特别忙。天不亮就要上路去赶‘转角场’,同日逢场的几个乡镇都去赶,为了趁这节日多挣点儿钱。”李教授始终记得,儿时祖父就经常讲,家里从高祖父开始,就是从十几岁就跟着父辈“跑生意”。
“我的高祖和曾祖的名字、诞辰已无从知晓。但是,我的祖父生于1879年也就是清德宗光绪5年,距今已是143年了。如果把我高祖父、曾祖父那几辈人经历的岁月计入,蛴蟆节可以考见的时间已大大超过200年。”李纯蛟表示,从这个推考来看,蛴蟆节形成的时间还应该大胆地往前移。


把蛴蟆灯插在田边祈福。廖兰 摄


巨型蛴蟆灯。刘泉 摄
2
年味里的学术研究
独特民俗文化价值和传承创新
李纯蛟教授告诉记者,据其父亲讲,高祖、曾祖和祖父以前到处赶场做买卖,知道每年过蛴蟆节的地方,不只是老家西充县辖境内的乡镇。“与西充交界的南部县、顺庆区、嘉陵区,以及绵阳市的盐亭县缘边的乡场,如金鸡、折弓、宗海(双龙)、洗泽场,遂宁市射洪县缘边的仁和、曹碑场,遂宁市蓬溪县缘边的三会场等,都有正月十四过蛴蟆节的习俗。”
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参加蛴蟆节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一天的活动,一般是以自然院落或自然村为单元展开,内容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李纯蛟介绍,他记忆里的蛴蟆节是贯穿春节的一整套风俗活动,包括扎家菜水消杀虮子(虱子虼蚤虫卵),屋内地面洒灶灰,吃花馍,送蛴蟆,送虼(跳)蚤,“摇嫩竹”,踩高跷追月兔,耍龙放花筒,烧烟火架等。
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蛴蟆节相关活动停办。2月10日,南充本地发布通告,2022年蛴蟆节民俗文化活动也将停办。李纯蛟总感觉春节年味里少了些什么,于是他再次梳理记忆里和文献里的蛴蟆节内涵,从历史文化的学术角度研究蛴蟆节,分析南充蛴蟆节的独特民俗文化价值和传承创新。研究结果将再下学期开学后,和大家分享。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四送蛴蟆” 川北地区民间传统节目,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西充、嘉陵、顺庆、蓬溪、射洪、盐亭、南部)比较盛行。已成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22:1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末年,流溪县地区发生一场流行于抵抗力低下的儿童之间的病,一旦儿童染上即咳嗽不止,咳至数日后每逢咳嗽就会喉咙鼓起如有异物时上时下如田里蛤蟆的腮帮时起时伏,当地人俗称“祺蚂瘟”。“祺蚂瘟”传染范围大且导致几十名儿童死亡,当地大夫对此病束手无策药石无灵。一方士听闻便携神草至流溪县。方士至药堂查看患病儿童后惊呼此乃蛤蟆精作怪,需送走蛤蟆精。送走蛤蟆精需要挑选时期,在此之前可用神草、苏叶、绿豆熬煮粥服用(药方出自《民族药志一》)暂缓此病。说罢方士从袖管拿出神草,只见神草杆色腥红,有竹节分明,叶色碧玉椭圆似珠。方士说此神药莲花所孕,今与众生有缘遂便宜售之就当行善罢只需一贯钱(合今人民币三百元)一株。语毕又打开一包袱,包袱里竟有千百株神草。百姓争先购买。
  
图片
   方士走时叮嘱:送走蛤蟆精需在正月十四送走,儿童可用灯火沿途驱之方可有效。百姓将神草买回家加以苏叶、绿豆熬煮给幼儿服下病情有所好转,待到正月十四时流溪县各地儿童在大人的陪伴下挨家挨户出动举着灯笼,以灯笼为蛤蟆精将灯笼送至河边,田野远离宅地。此风俗延续至今,称为“送祺蚂”节。
  
图片
  神药名称方士并没留下,观其叶色如碧玉椭圆似珠且又出之于莲,故称“珠碧莲”。有百姓买后未用便尝试种下,谁知几年以后便茎蔓传遍,渐渐为百姓所弃于原野。清代川蜀药经《天宝草本》将其载入,取名猪鼻孔。
  此篇风俗篇故写个人观点于下:
  自今,“祺蚂节”一直流传两个版本。即南充版本,遂宁版本。西充暂无版本。南充版本和遂宁版本关于“祺蚂节”都是起源于蛤蟆瘟(今称祺蚂瘟学名小儿百日咳)只是南充版本年代为清初,遂宁版本为南宋年间。我个人更加倾向于遂宁版本。结合历史而言“祺蚂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不可能就几个乡镇能延续的,应为区域性节日,从地图而言符合还未撤销的流溪县板块所以我认为“祺蚂节”是属于流溪县节日。而清初张献忠屠川导致大量人口丧生但未灭绝,为数寥寥的人们携着遗孤过传统节日而引起旁边乡镇共鸣,于是又一些乡镇延续传统节日,而有些乡镇人口灭绝或未存遗孤于是在湖广填四川的洪流中传统节日未能得到传承,于是便有“祺蚂节”并非一片的存在而有跳跃乡镇跨地的存在。湖广填四川后外地人稀里糊涂也跟着过节日,从他们的算法应在他们进四川后即是清初。湖广填四川一直进行到康熙年间,所以川蜀如有史官都是外省人,他们或许有记载可能都来自移民的口述而非原住居民。所以个人觉得“祺蚂节”源于清的说话结合历史和现今过节的乡镇实属漏洞百出不可信也,“祺蚂节”在宋元明之间而非清也。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