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应老马邀请,回乡看一看。这一看,让人感慨良多。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老人们生活变迁的点点滴滴,让我真切地感受了幸福生活幸福人的改革成果。
便利的出行,让他们享受了快乐的生活
老马叫马春德,年底满六十岁,家住新都区新民镇大成村六组。我和老马是初中的同学和一起入伍的雪域战友。老马邀请我去他家玩是经常的事。
我清楚的记得,四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老马家,是上中学的时候。老马家到中学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路,两尺来宽,两公里多路。一天下午,放学后,老马邀请我去他家玩。刚下过雨,路窄又滑,我俩赤脚步行,脚指母抓得特紧,特别害怕滑到旁边的沟里,嗑嗑绊绊到了老马家。两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1980初夏,我入伍后,第一次探家。老马让我给他的父母,捎带了两袋奶粉。这一次去老马家,路拓宽了、拓直了,铺了些石头。正好我家添了自行车,骑单车去,虽然方便了一些,但是,一米多宽的机耕道,有不少的坑和裸露的鹅卵石,一路颠簸着去的老马家。
回忆伴随我上了路,出新都城,沿新新路,行十来公里,转道北新线,十多分钟便到新民路口。右侧的河屯中学依然那么醒目,转左前往老马家的机耕道,己改造成毕直的油砂路面大道,来往双道中间,是绿化隔离带,各式花束景观,点缀其间,咋眼间,便抵达老马家门口。站在路边的老马,热情地迎候我们。
一见面,我说,老马,你这里现在方便哦?老马告诉我,现在的农村,不象过去了。白油路通到了每个村、大多数院子,家家户户都有了自行车,好多家里都买了摩托、汽车。参加朋友聚会,开上车,溜烟的就去了。
我由此感叹到,四十年的变化太大了,便利的出行,让生活在农村的他们,开启了快乐和充实的生活。
按月有收入,实现了他们领工资的梦想
中午,老马请我们吃午饭,选择的地点是他家附近的农家乐。老马同时邀请的有新民镇东林村二社的张鸣,金牛村六社的张载林,石庵村四社的黄继清,新繁镇薜家村二社胡富成。
品着农家菜,咂着小酒,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别提多高兴。这种聚会,放在四十年前,作为农村老人们,下馆子请客,想都不敢想。老胡说,过去哪叫啥生活哦?吃了上顿,没有下一顿,十天半月见不到一次肉。我们队有一个婆婆,吃饭看儿媳的脸色,不敢添饭,害怕吃多了,儿媳妇骂。
张鸣说,过去么,农村的老人们,一张椅子坐到底,从早晨看太阳升起,到傍晚看太阳落山,不说一句话。
时下的新都农村,老人们阔气了,有钱了,底气足了。胡富成和张鸣四十多年前,想奔个好前程,有个固定的工资,去西藏当了四年兵。去年六十岁的他俩开始领社保,月收入达1300多元,实现了他俩按月领工资的梦想。胡富成所在的薛家村二社60岁以上老人45位,4位老人有社保,41位老人有保险,每月都有不等的固定收入,高的近2000元,低的600多700元。
大成村六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也有固 定的收入。84岁的于振敏老人,每月收入高达1800多元。老马告诉我,时下新都农村的老人们,生活有保险,生病就医有农合。生活、就医有保证,老人们的底气足。不缺钱、想穿啥买啥、想吃啥买啥,再不用看脸色生活。钱宽余了,节攒起来,心情好就帮补儿孙,家庭也和谐了许多。隔三差五,老朋友聚在一起,喝点小酒,生活潇遥。
建活动中心 他们唱歌跳舞娱乐在家门
午饭后,大家相商喝会茶。去哪里?载林相邀,去他家,旁边就是村老年活动中心。他说,文化茶园喝茶不给钱,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啥都有。
载林的老家在新民镇金牛村。近些年,村里进行撤院并院,村上统一规划,设计,村民自主建设,形成了聚居新区。载林自建了二层小洋楼房。小区的绿化、区间道,整齐规范,还配备专职人员保洁,
三年以前,新都区老协在村里推进老年中心建设试点,金牛村在区、镇支持下,筹集20多万元,在全区率先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除了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和各类文娱体育健身器械外,还有文化茶院。
要在过去,金牛村的老年人,生活单调,不要说娱乐,一年连电影也看不到两场,唱歌跳舞,想都不敢想。现在金牛村的老年人,不仅走出家门,还有勇气,自信的在家门口锻炼、在家门口喝歌跳舞,在家门口喝茶聊天,日子过得是越来越红火。
在金牛村老年活动中心,我有幸见到了新四军老战士严世态。他是湖北人,16岁参加新四军,崭转全国各地,最后落户四川。前些年一直住在城里,今年三月份,下乡走亲戚,来到金牛村,见村里建这么好,老年人那么的愉快开心,他干脆从城里搬到金牛村,成了金牛村的长住外来户。他说,住这里安逸,空气好,上下午到小区转一转,和老人们聊一脚天,特别开心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