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在公共场所因他人手机声音外放而被困扰的经历?
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公共场所容易被手机外放声音打扰?医院、餐饮店等场所也是手机声音外放的“高发区”。
下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每天在公共交通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不喜欢这些神曲,但是无数次的重复已经让我捂着耳朵都记得它们的旋律。
这些生活在成都的“外放族”通常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让身边的人觉得很不舒服,由此引起的纠纷和矛盾也就层出不穷。前段时间就有新闻,因为外放被劝阻后不听,最终打人者被警方拘留。
每个人的素质都是不同的,总会存在差异,不可能所有人都尊重别人的“安宁权”,所以采取硬性规定与处罚措施来约束“外放族”,就显得十分重要。 全国有些地方就规定在地铁上手机声音外放将承担法律责任。
2019年6月3日, 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率先将“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纳入到个人征信记录之中。
2019年8月20日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听证会,增补“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作为乘车新规。
2020年4月1日起,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乘客不得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不得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不得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2020年10月1日, 湖北武汉新修订的《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在车站、列车、出入口、通道内“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2020年10月26日,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于年底前推出“静音车厢”服务。据悉,“静音车厢”中的乘客必须遵守一系列特定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必须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不允许接打电话、不允许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必须佩戴耳机,以及不建议带婴儿的旅客乘坐等等。
2020年12月1日起,新修订的《 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施行,禁止在轨道区域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2021年1月1日起无锡正式施行《 无锡市轨道交通条例》,也明令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 徐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一条作出规定:“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设备时避免外放声音干扰他人 "。
2021年3月11日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公告《 南通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禁止在列车内饮食、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乘客禁止性规定。
随着人们对“安宁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公共场所禁止外放声音”的队伍中,可惜咱们成都未出台相关的政策。
成都正着力打造“三城三都”,明年又将迎来大运会。在公共场所上,禁止噪音污染,这是社会文明进步,也是成都迈步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步。
我在此呼吁,成都公共场所能够加强宣传,通过不同媒体(每个座位,海报,广播,宣传视屏,名人效应,微博呼吁,等)进行宣传,比如地铁、高铁广播将【车厢内不允许电子设备声音外放】进行多次循环播报,加大力度提醒,再比如地铁、高铁设置“静音车厢”服务等。
希望成都政府能够出台相对明确的法律法规,那么就不需要通过私人之间这种容易产生摩擦的沟通与协商来解决问题。公共场所禁止外放声音,这必能成为继斑马线礼让行人之后,成都城市全民素养提升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