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诵读《百家姓》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从来就有“三百千”之说,这里三指《三字经》、百指《百家姓》、千指《千字文》。《百家姓》自从宋代问世以来就得到古人的尊崇,在蒙学教育中被列为第二重要课程。近代,由于多种原因,“三百千”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由于国学的再度兴起,人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对此,一些人提出了诸多的疑问,说《三字经》和《千字文》还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而《百家姓》没有大用,事实果真如此吗?为此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一、培养记忆能力的需要 我们知道,在6岁以前的儿童正处于大脑发育的旺盛时期,此时的儿童,一般很难掌握没有均匀节律的知识,所以,凡是具有均匀节律,琅琅上口的文体都乐于为他们所接受。分析百家姓可知,作者在编排时,通过对音律的理解,巧妙地将汉语中的平仄规律安排其中,形成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韵律转换和起伏,形成音律上的美感,再通过私塾先生按照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调教,很小的儿童就可以将看似杂乱的百家姓有机融合,牢牢记忆在脑海里,形成宝贵的知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 比如,可以按照上述姓氏依次吟诵,也可以将不同的姓氏组合来吟诵;如赵钱(空格) 孙李。这里将赵钱分为一组,孙李分为另外一组。也可以将前面一个姓氏分为一组,后面三个姓氏分为一组来吟诵,赵 钱孙李,周 吴郑王,如此等等。此外,百家姓既可以吟,也可以诵,形成更为复杂的形式。 由于吟诵可以有成千上万种格式组合,所以吟诵起来就具有各具特色,辅之以动作,形成不同的吟诵风格,儿童们在这种寓教的活动于中欢快地学习着知识,轻松地将《百家姓》装入大脑,由此培养出很强的记忆看似不相关的文字(乱码)的能力。 反观当代,由于吟诵的缺失,仅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字的教学任务,不但可读性不强,而且也缺乏娱乐性,使得天性活泼的儿童们丧失了对百家姓更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兴趣。 第二、牢记华夏先祖的需要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是宋代钱塘儒生根据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姓赵而排在首位,以显示对皇权的敬畏。那么“姓”是什么?“姓”它是由“女”与“生”合并形成的文字。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后人们只认识母亲而不知晓父亲,这与今天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社会形式非常相似。 姓的出现代表了以母系为特征的文化,所以同一个母亲生的孩子就用同一个“姓”。随着社会发展,父系社会制度替代了母系社会制度,就出现了“氏”。秦朝以前,姓与氏有严格区别,一直到汉代,司马迁才把姓与氏统一起来称为“姓氏”写进了《史记》,以后姓氏延用至今。所以,姓氏属于家族并反映了个体的人在族群上的归属,代表着血脉的传承与追溯。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民族的融合,姓与氏演变成今天中国的百家姓。所以,每一个姓氏后面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有的人以官职为姓,如姓候、帅、司马;有的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有的人以职业为姓,如制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等等。 第三、中华传统教育的需要 在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汉朝时,由于国力的强盛,其它民族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形成了汉族,这就是具有共同文化信仰的许多民族的有机融合。从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华夷之辩”开始,对中华民族的概念就是认同“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理念。正是这样一个共同理念,不仅认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而且认为与我们相处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一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融合、融入形成了具有今天56个民族,十四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在宋代百家姓所列出的506个单姓和60个复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当时的一员。所以,就从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到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来说也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百家姓非不但对儿童具有开发智力的意想不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儿童和成年人了解追溯家族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开展、加强这些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