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创作的简易方法
在中国的历史上,诗歌由来已久。从《诗经》诞生到现在,诗歌创作历久弥新至今不衰。回顾诗歌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体诗(隋朝),近体诗(唐初)和现代诗(五四)运动三个阶段。至今,写作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并存,尤其是近年,央视《诗词大赛》活动勾起了人们对近体诗创作的追逐。
近几十年,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淡化,尽管许多人有诵读唐诗的习惯,然而自己创作近体诗几乎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对近体诗格律不了解、不掌握是主要原因。
那么,近体诗很难学吗?笔者就一年来自己的学习创作体会给出答案。近体诗并非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相反,一旦掌握了其规律还是比较容易创作出来。
一、什么是平仄
古人将汉字发音的平直和起伏分为两大类,即平(平直)和仄(曲折)。简单地说,凡是发音上平直的字为即平声字,否则都为仄声字。对应到现代汉语,一般而论,一声和二声的字多为平声,而三声和四声的字多为仄声。
二、什么是平水韵和中华通韵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为了方便科举,给举子们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交流,自隋朝开始,大儒们就编撰了系列工具书,如《切韵》,《唐韵》等。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保留下来且沿用至今的是《平水韵》,而近体诗创作均以《平水韵》为准,当代也使用《中华通韵》。
所谓韵是一种声调,大体也分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为什么会产生韵呢?究其原因是在诗歌中,当每一句或固定句子里结尾处的韵母一致时,在吟诵或朗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并且这种节奏感在诗歌中被逐渐放大,会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平声韵,由于读音最长,留给人的影响也就最深,所以近体诗规定一律押平声韵。凡是不押平声韵的一律为古体诗,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这首诗里,押的是仄声韵,为上声十七筱韵。
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便于推广拼音,我国出版发行了《中华通韵》,所以,这是当今文人们创作时的依据。你既可以使用《平水韵》来写诗,也可以用《中华通韵》来创作,但在同一首诗里,两种韵不能通用,否则会产生声律上的矛盾。一般用中华通韵创作的诗词均要额外标注,以便读者或他人把握。
三、近体诗遵循平仄平衡的原则
仔细分析近体诗,无论是绝句(每一句五个字为五言诗、每一句七个字为七言诗),律诗(五律、七律)其都遵循一个原则,即在每一联当中,平声字的个数和仄声字的个数相等这一原则。
这就和我们祖先所谓的阴阳平衡一般巧妙,只要有多少个阴就有多少个阳来制约它。这也和今日实验室里的天平原理一样,两边的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只要记住平仄平衡,或阴阳平衡的原则,事情就好办多了。
绝句是两联四句,分为第一联和第二联,各自为上句和下句两句;而律诗为四联八句,分别是首联(第一联),颔联(第二联),颈联(第三联),尾联(第四联)。其中颔联和颈联的两句要求对仗。
简单说来,对仗又称对偶、对章、属对、骈偶等等。指前后两个词组或句子相互成对(平仄相反,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即两个词组或句子、字数相等、词性相近、句法相似、意义相关。
其实,在每一句诗句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很重要。在对联创作中,有一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偶数位置的汉字平仄不可随意,而要严格地遵守格律的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格式。
对五言绝句而言,如果第一联的第二个字是以平声字开头,那么平仄如下。
平(第二字)仄(第四字),仄(第二字)平(第四字)
对五言绝句而言,一旦第一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格律确定了,那么,第二联的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就正好与第一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格律完全相反,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格律。
仄(第二字)平(第四字),平(第二字)仄(第四字)。
如果用“―”表示平,用“Ⅰ”表示仄,那么平仄格律的符号表示法如下。
―Ⅰ(上句),Ⅰ―(下句)。(第一联)
Ⅰ―(上句),―Ⅰ(下句)。(第二联)
对五言绝句而言,如果第一联上句第二个字是以仄声字开头,那么平仄如下:
仄(第二字)平(第四字),平(第二字)仄(第二字)。
同理,第二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按照与上一联上下句相反的原则处理,结果如下。
平(第二字)仄(第四字),仄(第二字)平(第四字)。
用符号表示第一联和第二联的平仄,就是如下所示。
Ⅰ―(上句),―Ⅰ(下句)。(第一联)
―Ⅰ(上句),Ⅰ―(下句)。(第二联)
同理,对七言绝句,如果第一联第二个字是以平声字开头,那么平仄如下。
平(第二字)仄(第四字)平(第六字),仄(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
那么,七言绝句的第二联的平仄格律为下面所示。
仄(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平(第二字)仄(第四字)平(第六字)。
―Ⅰ―(上句),Ⅰ―Ⅰ(下句)。(第一联)
Ⅰ―Ⅰ(上句),―Ⅰ―(下句)。(第二联)
对七言绝句,如果第二个字是以仄声字开头,那么平仄如下。
仄(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平(第二字)仄(第四字)平(第六字)。
平(第二字)仄(第四字)平(第六字),仄(第二字)平(第四字)仄(第六字)。
Ⅰ―Ⅰ(上句),―Ⅰ―(下句)。(第一联)
―Ⅰ―(上句),Ⅰ―Ⅰ(下句)。(第二联)
掌握了绝句的格律规则,那么,律诗其实就是绝句延长一倍的版本,于是就有了以平声字开头和以仄声字开头两种起头方式。我们将五律前面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就是七律(七律减少两个字就是五律),当然,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平起的五律采用符号表示就如下所示。
―Ⅰ―(上句),Ⅰ―Ⅰ(下句)。(首联)
Ⅰ―Ⅰ(上句),―Ⅰ―(下句)。(颔联)
―Ⅰ―(上句),Ⅰ―Ⅰ(下句)。(颈联)
Ⅰ―Ⅰ(上句),―Ⅰ―(下句)。(尾联)
同理,仄起的五律采用符号表示就如下面所示。
Ⅰ―Ⅰ(上句),―Ⅰ―(下句)。(首联)
―Ⅰ―(上句),Ⅰ―Ⅰ(下句)。(颔联)
Ⅰ―Ⅰ(上句),―Ⅰ―(下句)。(颈联)
―Ⅰ―(上句),Ⅰ―Ⅰ(下句)。(尾联)
四、近体诗遵循平仄相间的原则
分析发现,为了音韵的美,为了吟诵时候的抑扬顿挫,古人在创作近体诗歌时特别注重音韵的美感,平声字和仄声字相互间隔开来,所以,一旦按照古人的吟诵规则,就会产生唱歌一般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为了节奏美,一般是两个平声字之后接续两个仄声字,或者相反(当然也有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相连,或单独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相间的情况),概莫能外。为了简单期间,以五言诗绝句(每一句为五个汉字)举例说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二联)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第一联的上一句在两个仄声字之后,接续两个平声,最后以一个仄声字结尾;而第一联的下一句则必须以平声字开始,首先是两个平声字,之后接续两个仄声字,最后以平声字收尾。
那么,七言绝句就是在五言绝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平仄与后续相反的字就是了;或者反过来说,七言绝句减少前面两个字,也就是五言绝句的格律格式。
五、近体诗遵循押平声韵的原则
所谓押就是作出决定以期实现目标。押韵的含义就是将具有同样韵母(平声韵)的系列汉字按照《平水韵》或《中华通韵》的要求,放置到需要押韵的位置(末尾)的过程。
强调一下,近体诗要求押韵必须押平声韵,否则不是近体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六、近体诗遵循杜绝三平尾和三仄尾的原则
为了音韵美感,那么,第二联的上一句就得以平声字开始,这样就是两个平声字开始。古人讲究音韵学以及吟诵的美感,所以规定了在每一句的结尾处不能有三个仄声字和三个平声字。所以,第二联的上一句在两个平声字之后,还要接续一个平声字,那么之后接续两个仄声字。同样的道理,第二联的下句在两个仄声字开头后,也得接续一个仄声字,之后接续两个平声字结尾。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二联)
我们可以查一下,第一联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均为5个,第二联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也为5个。这样就实现了平声字和仄声字在数量上的相等,产生阴阳平衡的美感,以及在吟诵时音韵上的美感。
用同样的道理,大家可以推导出七言绝句的平仄结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流和楼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为十一尤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第一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二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二联)
第一,可以看到,第一联中的仄声字和平声字均为5个,而第二联的仄声字和平声字各是5个。
第二,平仄相间,基本上平声和仄声字两两相间。
第三,杜绝在末尾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结尾和仄声结尾。
第四,押平水韵的十一尤韵。(https://sou-yun.cn/QR.aspx)
例2:张继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里,眠和船为押韵字,在平水韵中为一先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一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二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联)
注:霜既可以是平声字,也可以使仄声字,在此列入仄声字范畴。
第一,可以看到,第一联中的仄声字和平声字均为7个,而第二联的仄声字和平声字也是7个。
第二,平仄相间,基本上平声和仄声字两两相间。
第三,杜绝在末尾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结尾合仄声结尾。
第四,押平水韵的一先韵。(https://sou-yun.cn/QR.aspx)
七、近体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创作原则
所谓律诗,它有严格的定义,一般四联八句,即为首联(开始),颔联(承接),颈联(转接),尾联(合并)。关于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四个名词,据说是杜甫按照飞龙身体上头部,下巴,脖子,尾巴分别来代表,后来就成为了规范的用语。
可以说它在形式上是绝句的延长版,即把绝句延长一倍即为律诗(或把律诗折断为一半即为绝句,排律另论)。但是格律诗和绝句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即格律诗的第二联(颔联),第三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所以有写过对联的朋友就明白其所包含的意思。当然,四联八句均对仗也是可以的,这就要看作者的文字功夫。
举例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二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三联)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四联)
例3:杜甫的五律(五言律诗)《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深、心、金、簪为押韵的平声字,在平水韵中为十二侵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可以看到,第一联中的仄声字和平声字均为5个,而第二联的仄声字和平声字也是5个。
第二,平仄相间,基本上平声和仄声字两两相间。
第三,杜绝在末尾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结尾合仄声结尾。
第四,押平水韵的十二侵韵。(https://sou-yun.cn/QR.aspx)
例4:杜甫的七律(七言律诗)《登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回,来,台,杯为押韵的平声字,在平水韵中为十灰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可以看到,第一联中的仄声字和平声字均为7个,而第二联的仄声字和平声字也是7个。
第二,平仄相间,基本上平声和仄声字两两相间。
第三,杜绝在末尾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结尾合仄声结尾。
第四,押平水韵的十灰韵。(https://sou-yun.cn/QR.aspx)
八、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创作中规避四平头的原则
在唐朝乃至明代,没有四平头的概念。一直到清朝,有学者发现,有古人创作的律诗死板教条,于是从音韵和多变的角度提出了避免四平头的概念,即颔联和颈联中的头两个字以及句子的结构不能完全一样。如果颔联(第二联)的结构定了,那么就要求颈联(第三联)的开头词的词性以及语法结构要做出相应改变。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诗里第二联为二、二、三结构,而第三联也为二、二、三结构。此外惊风和密雨,岭树和江流的词性一致。故此为四平头。
九、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创作中采用拗救的原则
以上是格律诗在完全遵守平仄格律的情况下的情况,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有时候就会遇到这种情况,即在该用平声字的位置却用了仄声字,而在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术语叫拗句。所以拗也可以理解为别扭,不顺,不合规则。
出现了拗句怎么办,有两种办法,一种叫本句自救,另外一种叫对句相救。当然,拗救是有条件的。
本句自救对于五言近体诗而言,就是在五言上句的第三个字位置,一旦平仄用反了,那么在第四个字的位置用一个和现在第三个字的平仄相反的字来平衡它,使得这一联的平仄字数完全相等。对于七言近体诗而言,就是在七言上句的第五个字位置,一旦平仄用反了,那么在第六个字的位置用一个和现在第五个字的平仄相反的字来平衡它,使得这一联的平仄字数完全相等。
对句相救对于五言近体诗而言,就是在五言上句的第三个字位置,一旦平仄用反了,那么在就在下句第三个字的位置用一个和现在上句第三个字的平仄相反的字来平衡它,使得这一联的平仄字数完全相等。对于七言近体诗而言,就是在七言上句的第五个字位置,一旦平仄用反了,那么在下句第五个字的位置用一个和现在上句第五个字的平仄相反的字来平衡它,使得这一联的平仄字数完全相等。
当然也有高人在诗句中出现这种情况时,置之不理,叫不救。严格来说,不救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体格律诗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平平仄中仄,平仄仄平平。(本联上句第 4 字如平读则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仄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仄仄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十、律诗中用要采用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的写作原则
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开启话题;“承”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整合总结,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有了起承转合,诗句的意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人回味无穷。
当然,一首脍炙人口的近体格律诗,不仅要具备以上条件,尤其是律诗,通过意象的采用,典故的妙用中,从而达到深远的意境是文人骚客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以上是我近一年的创作体会。总之,通过掌握格律的排列规律,可以达到从不会创作到自由创作的阶段。只要方法得当,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