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46|评论: 0

[四川手机报] 天价岩茶卷土重来:福建一斤茶暴涨至48万元,谁是幕后推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4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沉寂了一段时日之后,天价茶再次卷土重来。

近日,福建武夷山的一些岩茶价格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一份流传于茶友朋友圈的“天价岩茶价目表”显示,最贵的一款茶每斤价格更是高达48万元!

这是什么茶?背后又是谁在炒作“天价茶”?为何经历过多次疾风骤雨的整顿后,天价茶现象仍然屡屡发生?

天价茶卷土重来

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其中又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产品。随着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开始出现价格炒作乱象,“天价茶”现象时有发生。

近日,据报道,在福州茶叶市场,包装奢华、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其中一些标注“非卖品”的茶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并且店员一张口就是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部分天价岩茶名单。图/受访者提供)

一份在网络流传的所谓“天价岩茶”榜单显示,名单里的产品每斤价格都是5万元起价,超过30万元的产品多达14款。而一款标注“非卖品”的手尚工夫“远香”茶叶,10克1泡的价格为9600元,折合每斤48万元。

对此,手尚工夫品牌创始人陈志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公司在调查中确实发现,有个别代理商在未经授权批准的情况下,违规将非卖品“远香”定价销售。

作为茶叶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消费区,北京茶市同样也出现一些变化。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在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一家店中看到,水仙、大红袍、肉桂等武夷岩茶一应俱全,价格从四五百元至七八千块钱不等。

当问到还有没有更贵的产品时,一名茶商立刻拿出售价两万八/斤的茶叶,并表示还有十万的,但没有现货,如果需要可以从福建直接发货。

近年武夷岩茶销量不错,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据这位茶商介绍,十几年前,岩茶每斤价格普遍在数百元,品质好的也就一千多元。这些年大多涨到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个别打着“稀缺”、“大师”名义的甚至可以卖到十几万元。“本轮茶叶价格上涨的源头主要还是在产地,北京市场是跟风上涨。”

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份茶叶为何能卖到这么贵?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一些茶商以稀缺、独特等为卖点,过度包装、饥饿营销、推高价格。

以近年来备受追捧的牛栏坑肉桂为例,稀缺是其最大卖点。资料显示,武夷山茶园面积14.8万亩,每年岩茶产量1万多吨,来自核心产区“三坑两涧”的茶不足10%。然而走访发现,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多家店面都有售卖。

此外,据了解,武夷山当地一家中小型岩茶厂,通过与外地客商合作,注册新公司,然后将茶叶进行奢华包装,再给产品取个“花名”,编写漂亮的营销文案,制造“稀缺”“榜单”“大师作”“非卖品”等噱头进行炒作,推高产品价格。一番炒作之后,该厂部分岩茶每斤达十几万元甚至三十多万元。

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行为已经背离了茶文化的初衷,也背离了茶叶作为民生产品的本质。

全行业被反噬

岩茶的价格虽然卖上去了,但带来的负面效应却不断显现。

在投机分子炒作“天价茶”的过程中,甚至掺杂大量外地茶售卖,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曾表示,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

不仅如此,“天价茶”还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埋下更大的隐患。

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副院长欧阳道坤非常担心天价茶会破坏产业秩序。“比如在天价茶的暴利之下,销售环节、品牌环节、加工环节、原料采购环节、甚至种植环节,都会出现假冒伪劣甚至杀鸡取卵的行为,这种破坏性是很大很深刻的。产业秩序被破坏了,反过来就会伤及市场需求。”

一位武夷山当地茶商表示,茶叶说到底就是用来喝的,不是炒的,消费人群主要还是社会大众,没有那么多高端需求。

2019年我国茶叶总产量为279万吨,其中内销202万吨,外销36万吨,库存40万吨。相比于之前,我国茶叶库存仍在扩大。2020年,我国茶叶市场基本延续这一趋势,供大于求是市场基本常态。

在这一格局下,由于价格的混乱,导致部分中小茶企出现持续滞销。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市场热炒“天价岩茶”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比价格而不是比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消费者形成“武夷山岩茶即高价茶”的观念,这就导致大量中低端岩茶陷入市场困境。

数据显示,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平均滞销率在30%至40%之间。南平海峡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夷山当地共有5000多家注册茶企,其中超过90%都是小规模企业,个别企业滞销率甚至超过40%。

以卖出48万元“天价”的手尚工夫为例,其在售的主流岩茶产品价格其实并不高,每斤约在1000元至5000元之间,占总销量的六成以上,而售价超过万元的中高端岩茶产品仅占总销售的一成左右。此次事件发生后,该公司销售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事实上,炒作“天价茶”最终却反噬自身早有前车之鉴。

2007年上半年,由于天气干旱导致云南普洱减产一半,大量茶商来到当地抢购,普洱价格也不断被哄抬,甚至拍出40万元/斤的天价。在当时,普洱甚至被戏称为“茶中黄金”。然而短短半年后,普洱茶价格一泻千里,跌至“白菜价”,大量普洱茶加工企业倒闭破产,而茶农们也损失惨重。

标准缺失

“天价岩茶”迅速引发各方关注。

日前,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迅速展开抽查,并连同行业协会联合发出整治“天价岩茶”乱象的通知,同时限定茶叶每500g定价不超过6万元。

陈志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个别代理商违规将非卖品“远香”定价销售,目前已经对涉事代理商做出罚款等处理。

从过去多年来看,往往是在疾风骤雨的整顿后不久,“天价茶”又再次卷土重来。那么,“天价茶”为何屡禁不止?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天价茶”现象表面看是茶叶价格的混乱,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行业加强自律,但从根源上看,这实质上暴露出茶行业标准滞后、老化、缺失的问题,即茶叶的定价等缺乏相应的标准。

由于我国六大茶类的历史悠久,受到茶品类的多样性及农作物特有的地区性等因素影响,导致规范化的茶叶生产、加工、内涵物质测定和色香味形等标准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成本也较大。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绍文指出,近年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然有所完善,但还是存在一些缺失。

一是为了考虑行业整体情况,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国际认可度不高,且仍与国际化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标准的制定存在滞后性,跟不上产业目前发展的进度,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

三是由于缺乏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人才队伍,导致标准在中小茶企中贯彻、落实不到位。

四是部分区域和部分小众茶的相关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芳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必须对茶产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茶叶生产、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茶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优质好茶走进千家万户。

**************【此前报道】******“天价岩茶”四年三次被媒体曝光后,当地又说要整改
福建南平市武夷山的“天价岩茶”又一次被新华社点名了。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2月18日报道,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每斤动辄一二十万元、数十万元的‘天价茶’,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随后,福建日报发布该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联合行动后的整治通知: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强化岩茶销售环节监管,对销售价格虚高的岩茶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媒体曝光的茶商、茶企,重点查核超指导价销售搭售、私下交易或上市销售价格高昂的“非卖品”“品鉴品”等,组织查处虚假标识、掺杂掺假、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商标侵权、不明码标价、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严肃整治在营销中渲染享乐奢靡的不良行为等。

这已是“天价岩茶”第三次被新华社曝光。此前,新华社在2018年、2019年均发过类似报道。新华社记者在这两年对“天价岩茶”的暗访中发现,卖茶靠“讲故事”,收益靠噱头炒作,普通茶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翻了十几倍。

相关报道发出后,当地监管部门发布了整改措施,保证严加监管,扼制“天价茶”。但从今年再度被新华社曝光的情况来看,当地的监管效果难以让人信服。

2018年7月,福建日报消息称,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夷岩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已采取保质量、严监管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茶叶质量评定、制茶大师评定、茶叶市场监管等,进一步提出坚决扼制“天价茶”的六项措施。

2019年4月15日,武夷山市政府回应新华社报道称,报道所揭示的乱象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影响武夷茶的声誉,即日起推行“认标购茶”,持续强化市场整治,依法打击侵权假冒、虚假宣传等乱象,让消费者能放心选购到货真价实的武夷茶。

公开资料显示,岩茶,是福建特有的一种茶叶,主产区为武夷山茶区,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

价格越“炒”越高,但却并未让多数茶农获益。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曾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表示,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该报道中,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称,“质优价实,让老百姓(66.290, -3.25, -4.67%)而不是少数人消费得起岩茶,才是岩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不能通过炒作去创造、迎合那些畸形的需求。”
“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针对岩茶被炒至“天价”,光明日报曾在2019年刊发评论文章称,要炒出好茶需要凭借炒茶师傅的技艺。同样的茶叶,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验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艺高价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价,那就过头了。何况把杂七杂八的茶叶也“包装”为岩茶,本身就是欺诈行为。

“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叶的制作和销售,玩不得虚头,”文章称,茶饮讲究一个淡泊,如此吃相难看,不择手段,是对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市场之事,遵循的是市场规律、规则。喝到肚子里的该是茶韵,而不是虚假的价格。

文章认为,就此乱象,需要正本清源:定价上,需要拧去水分;命名和推广上,需要求真务实。整治茶叶市场的乱象,先得把伪大师及其利益链给“治”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呵护某个地方茶品牌的声誉,更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在揪出“天价岩茶”幕后推手方面,新京报快评文章称,“天价岩茶”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也同样不容忽视。除加强严管,还应在加大反腐力度上下功夫。应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对于利用“天价茶”进行洗钱、受贿等行为,应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震慑。

“不买‘天价茶’、对相关不法行为积极举报等。”文章作者还建议,作为消费者,也可以对此类现象多些主动抵制。

保存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立即加入“四川手机报&麻辣社区” 热点交流群
联合大群.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