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553|评论: 5

[摆龙门阵] 我家与蒲阳空军幼校的一段往事(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3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家原在胥家与蒲阳交界的土什寺,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因生活难以为继,转而迁到灯杆坡(属今蒲阳建设村)的半山上,租种了一片山地。几间茅屋隔着“夹槽碾”的溪水与当时设置在蒲阳的空军幼年学校相望。由此引出一段我家与空军幼校读书会的往事。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规模不大的中国空军就在人员与装备上遭受了重大损失,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考虑到长期抗战的需要,借鉴苏联、德国和日本从少年就开始培养空军飞行人员的经验,1939年国民党军参谋总长白崇禧和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委员张治中等建议成立空军幼年飞行学校,任命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汪强将军主持筹备事宜。   
1940年12月26日,空军幼年学校在四川灌县蒲村场(今四川都江堰市蒲阳镇)正式成立,校址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重要支渠的蒲阳河畔,蒋中正任校长,汪强任教育长。面向+-全国招收十二岁至十五岁的高小毕业生,按照初中和高中两段,分别接受为期三年的严格训练。学校于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停止招生,先后六年共录取学生2101人,办学期间,冯玉祥、白崇禧、张治中、李济深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和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威尔基、苏联大使彼德罗夫、苏联军事总顾问帕尔霍明珂等曾先后到校参观访问。“崇墉九仞,必厚其基。峻岭千寻,必登自卑。惟我空军,嶽嶽英姿。下俯云汉,上接虹霓。咨尔多士,朝斯夕斯。论年则幼,用志不歧。宏尔造诣,正尔威仪。德与时进,学与岁驰……驱逐寇盗,海宇清夷。云程万里长城,远大为期。”当时,空军幼年学校这首校歌,唱得未来的飞行员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希望自己快快成长,鼓荡天风,飞上蓝天,驱逐日寇,保卫祖国领空。   
然而,旧中国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与空军幼校学生们报效国家的澎湃激情格格不入,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抗战最后阶段,也正是空军幼校进入高中阶段那几年,有些从西南联大调来的进步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大学里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情况。当人们正在欢呼抗战胜利的时候,许多汉奸摇身一变成为接收大员,卖国的成了功臣,爱国的成了罪人。凡稍有一点正义感、倾向进步的学员,对此无不愤慨。社会上,报刊也在不断传来轰动全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消息。如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扑、闻一多被特务暗杀等等。
面对如此现实,同期同学陈泽群、李世平、莫少澜、朱修和黄永华都有同感。他们志趣相投,结为知己,课余、假日,常移步岷江之畔,面对滔滔江水,畅谈国事,抒发爱国之情。当时,幼校教官队伍里中的进步人士,如牧野(原名厉歌天),是叶圣陶的女婿,上世纪30年代他就与中共的文化工作者有联系。他经常给同学们思想启迪,教同学们放眼国事。以后,他去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了。还有一个教官叫林莽(原名陈开震),在同学中组织了一个“蒲涛读书会”,经常介绍同学们阅读一些进步书刊。黄永华、陈泽群和第四期的张陶普等,都是这个读书会的成员。
“葡萄读书会”由进步青年组成,很快就成为了我党的外围组织。为了防备反动派的迫害,采取了地下秘密活动的方式,经常将读书的场地选择在空军幼校意外的地方。   
当时我家已经搬在灯杆坡上,跨过溪沟就是空军幼校的滑冰场。我爷爷曾在蒲阳街上周姓姑老爷开的饭店中掌红锅,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学了点厨艺,就在空幼小厨房打短工,与当时的学员李权(音),王辉(音)等结为好友。由于我家比较背静,四面都是茅草荒荒,出入不易被人察觉。他们经常以到我家玩耍为由,围着火堆秘密地开展读书活动。我家比较穷,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老奶奶就给烧玉麦(包谷)、烤洋芋(土豆)、推凉粉以款待他们,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临解放的时候这批学员转移到了杭州的笕桥,后来又撤离大陆,到了台湾的岗山机场。临走时因为空军幼校盘查很紧,李权就将一箱书籍留下,寄存在我家。还介绍我爸到成都花牌坊的某纱厂去找寻一位朋友,说是“一起迎接光明”。但是,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交通不便。等父亲赶到成都的时候,那位朋友早已转移,不知去向。     
李权好象是国军的一位将军的儿子。他们到了杭州的笕桥后,还给我父亲来过信,他的妹妹还给我姥子(姑姑)写信,邀约结为异姓姊妹。又还寄过一些大好河山的风景画片,相互鼓励学习、上进。到了台湾岗山后,李权就与我父亲失去了联系,再也没有了音信往来。土改时,我家在唐家二院分的住房,于是就搬下了灯杆坡。父亲也离开家,走上了工作岗位。一天回来才发现,朋友留在我家的书,被刚翻身解放,又不识字,觉悟又高的老奶奶当成“伪政府时候”(旧社会)的废物给烧了。为此,他负疚了好多年。     
因为,他听李权他们说过什么“消灭剥削”“争取民主”啊等等,都在那些书上写着。虽然当时识字不多,但是《新民主义论》几个字还是晓得的。     
1969年,文革中的“阶级斗争”处于最激烈的时候,不知是谁揭发出来:国民党逃跑的时候给我家留了一部电台,还有好多“反D反SHZY”的反革命东西。这下我家就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重点对象。早就在领导岗位上靠边站的父亲立即被关押起来。母亲上班走到半路上即被押到革委会去隔离审查。70多岁的老奶奶被民兵们押起住学习班,勒令交出家中的钥匙,让人们把我家的地皮挖了个遍……害怕我们订立“攻守同盟”,连过年都不准我们家人见面。因为书已经烧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一年。     
突然有一天莫明其妙地就把我们全家都放了。上边的人还打招呼:回就回去,不准乱说乱动。办你们的学习班是斗争形势的需要,放你们回去也是斗争形势的需要。满怀狐疑地父亲回到家中,真不知道“阶级斗争”又发生了什么新“动向”。直到有一天,父亲当年培养入党的一个年轻人才悄悄地高诉他:“你不要怕,你弄对了!(好运来了)”原来,我父亲的专案组不知道在那里找到线索,查到了当年的好友了。这位好友当年可能就是地下党员,建国后就在某单位担任领导工作。也许是当年的工作经历吧,在文革中表现出很高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听说是调查当年的读书会和地下党的事情,立即把那两个外调人员隔离起来进行审查盘问。真把那两个外调人员吓坏了。在弄清情况后,就立即提笔给我父亲写了个措辞非常强硬的证明材料。这才有了全家的又一次“解放”。     
几十年过去,我们也早就搬离唐家二院的老屋了。但是,只要我回到都江堰,就一定要回到当年蒲村(蒲阳)的老院子去看看。原来空军幼校的滑冰场,建国后就成了大队的晒场,农忙的时候,高高的谷堆就是我们儿时的战场;农闲时,光滑的水泥地面就是我们翻跟斗、跳“房子”(一种儿童游戏)的好地方。红砖墙内,原来空军幼校里的楠木树是我们粘蝉子(用蜘蛛丝捉知了)的去处,大楼边的空地,是我们看“坝坝电影”(露天电影)的广场。……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发展,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渺无人烟、常有土匪出没的地方已经成了通衢大道,原来荆棘丛生的灯杆坡变为沃土良田。再也看不到在空军幼校接旁边用“苕菜”充饥的人们,迎面而来的是滚滚车流、袅袅炊烟……据互联网上的资料:
目前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空军幼校学生约有1200多人,其中许多学生都成为时代的重要人物,如 国际电脑界人工智能和模拟识别两大领域的世界级大师、美国自动化研究所原所长傅良藻,国际著名材料学专家何焯彦,美国纽约国家图书馆中国馆主任朱光复,国际著名水利学家何达明,国际著名原子能科学家涂剑穆,著名高能物理学家、兰州大学校长段一士,彩色粉墨画创始人周诗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楚庄,曾任台湾“行政院长”、“国防部长”与空军总司令的上将唐飞,国际著名航空学家华锡钧等。另外被中国台湾授中将、少将军衔者不下百人。白崇禧也将自己的儿子送进蒲阳空幼五期就读,他就是后来的著名文学家白先勇。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的空军幼校的学员们在全世界及各省、市都建有联谊组织,定期开展活动。还多次到蒲阳故地重游。特别是在诸如发生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关键时刻,还为灾区人民作出了无私的贡献。我把网上的消息告诉时年83岁的老爸后,他连连问我有没有姓李的?有没有姓王的?他又说:哎,都60多年了,好不容易哦。要是我们还住在灯杆坡,就好了!      
是啊,空军幼校旁边的灯杆坡、夹槽碾、滑冰场,那里是我们的老家,那里是父辈门相约未来的地方,那里有我们魂牵梦绕的情怀,它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2 小米椒 +60 收起 理由
长风abc + 30
sunfly + 30

查看全部评分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2-23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先生大作,致意,春日愉快!

发表于 2021-2-2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校歌极好

发表于 2021-2-2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2-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1-2-24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官载以外的史料,珍贵!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