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解引
"能用语言说明白的道肯定就不是道,能为人所称道的名也不是也就不能算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很轻微,轻微到接近虚无而无法度量,道也很深邃,深䆳到常人无法理解。所以我只能用很浅显的名词"名"来表达。道和道理既相通又相悖,真实的道只能意会,只能通过冥想去理解,而道理是可以指物的,道是小路,理是暗格(纹是明纹,看得见的),道理就是既有方向性,又有基础条件,所有的道理在未被归纳总结出来之前叫道,被归纳总结以后才是理,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不以人的思想和意志而变化,理却归属于人的思想。名在现代汉语中叫名义,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所以会落实到具体的事物或事务上面。就像我们为什么要取名字,是为了表明个体与个体的差异,义是根据共同意识群达到的共识,用来定义一类事物的共性。说白了是一个相对的个体分辨。而道是真正的整体,万事万物共有的属性,那就是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没有极端也没有穷尽。 既然道深邃而轻微,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怎么去碰触、感受、接纳、融通呢?其实它就在你身边,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色彩变化、生命枯荣、思想张驰都遵循同一种法则运行,那就是道。道好似什么作用都没有,但它又是万物起源的根本。如果用无代表黑暗与空洞,那么自无出现,与之相对立的光明和物质就已经开始消减,或者说黑暗和光明本来就是共存的,物质与空洞也是共存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因此认识道要从有和无的相对性开始。明白并运用道的人是最强大的,能无中生有,由弱到强,能惊天动地,扭转乾坤,但他发挥作用时也在消亡自身和毁灭生灵。所以道无所谓好与坏,我们去认知并顺应它,知而不用,生命就会长盛不衰,自然不被破坏,也就会少些灾害。 道包含万象,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社会科学无一不遵循,故谓之大道。大道盛行,万物育化,天地人息息相关,互为一统。所以我们安于自身内心就强大,接触层面越高大,就越是觉得个体的渺小,也就可以做到谦虚和谨慎。 所以,学道的根本就是知而不用。减少欲望,潜修自身,达到与天齐观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