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929|评论: 0

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5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怎么办
------------------------
孩子厌学背后的各种原因中,有个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标准,从而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马志国说:“期望本身并不是坏事,积极的期望能促使人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人之常情,但盲目的过高期望则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甚至像一座大山一样把孩子压垮。”

马志国接触过不同文化背景和类型的家庭,发现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过高期望的情况。本身是高知的父母,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对孩子要求很高;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希望自己的人生遗憾能由孩子来弥补,自己未达成的理想能由孩子来完成,也容易对子女寄予过高期望。

有一个高中男孩让马志国印象深刻,他是自己主动寻求帮助并由姑姑带来咨询的,一来就很伤心地哭诉妈妈带给他的压力和伤害。其实这个孩子成绩很优秀,初中是年级前20名,高中全年级1000人中他位列前100名。但妈妈仍不满意,只要一提学习就对他非打即骂,类似“怎么没有笨死你!”这样的话经常脱口而出,频繁的语言暴力让孩子不堪忍受。

后来男孩妈妈说出了她对孩子如此态度的原因:她自己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因为学历低在工作上受过不少挫折,因此她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担心孩子如果学业不好就会走她的老路。马志国说:“这位妈妈是受到潜意识里‘未完成事件’的影响和支配,不由自主地想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当她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后,流下了痛悔的泪水,觉得对不起孩子。当家长认识到问题所在后,对孩子的期望值自然就大幅降低了。”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进步和潜能的发展呢?马志国提出了一个“10字方针”,即“期望降下来,评价提上去”,并举例说,他爱人本来完全不会打羽毛球,却在他的鼓励下越打越好,“我的秘密就俩字,只要她有一点点进步,我就真心地说‘好球’!”马志国认为只要家长能做到“期望降下来,评价提上去”,孩子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马志国说:“期望和评价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只有期望降下来,评价才能提上去。如果家长能在心里降低期望值,真正去接纳孩子,自然就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来自家长的正向评价和真心赞赏,又会带给孩子成就感和价值感,带给他继续努力的自信和动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孩子厌学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出现了人格障碍,导致他无法继续正常的学习生活。

马志国介绍说,人格或个性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世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常态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如认真仔细是人格特征,偏离常态到了苛刻的地步,就可能是强迫性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家庭环境、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经历的影响等后天的综合因素”。

哪些人格障碍容易导致孩子的厌学心理和行为呢?马志国列举了强迫型、回避型、依恋型、自恋型、表演型等常见的几种类型,“这几种人格障碍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是过于追求完美、过于严格认真,如果遇到特殊事件的压力,就可能表现为强迫症。“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很多方面要求过于严苛和完美,一旦达不到标准就会很痛苦,也不能允许自己犯错。”马志国说,“在极大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就不能也不愿去上学了。”
马志国还遇到过一个所谓的“网瘾少年”,每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不愿出门也不愿上学。经过深入沟通,马志国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简单的网瘾问题,而是有回避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逃避现实生活,不肯承担责任,很多网瘾少年都有心理匮乏或人格障碍问题。”

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容易导致孩子厌学和上学困难。“比如有的孩子初中成绩非常优秀,但上了高中后发现自己很难再名列前茅,因为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过高的自我评价,孩子难以接受现实,最后导致无法上学乃至休学。”

马志国建议,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人格方面的障碍,最好早介入、早干预,因为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早发现、越容易矫正。“一旦观察到孩子有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家长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关注。”马志国还特别指出,孩子的很多病根在家长身上,比如依恋型人格障碍大多是因为家长凡事包办代替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育儿方式和亲子关系模式。

如果孩子的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一定要寻求专业帮助。“家长和孩子本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人格障碍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疗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马志国说,“孩子本身都有想改变的内在力量,只要家长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努力,大多数孩子是可以跨越心理障碍重返校园的。”

保存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

加入四川手机版&麻辣社区  中小学教育交流群

093703rp7rz0rmb9bl4vd7.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