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而那一座座古朴的老建筑背后,也常常会留下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老灌县的文庙街就是一条有故事的老街。 老灌县文庙街位于灌县古城最西端,沿玉垒山麓而建。老街因文庙而得名。古时也曾因文庙与文笔山建有“魁星阁”而称“文星街”。文庙街呈南北走向,全长约420米,街道两旁既有铺面,也有民居,是当地一条最具文化的街区。 文庙街的最北端就是灌县文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始建于五代时期,初建时称为孔庙,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灌县孔庙建筑与其他地方的孔庙有所不同,它因庙址位于城西玉垒山脉的盘龙山麓,整个建筑因山就势,坐西向东,呈阶梯状展开,而并非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其中,大成殿西靠盘龙山,看上去气势非凡。因此,时人认为“龙跃于山,斯文在兹”,这里是灌县文运,所以建庙于此。 灌县孔庙在宋、元两朝几经改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元年(1368)迁至灌县城东的杨柳河东岸另建,改称文庙。明末再次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聂有吾将文庙迁回原址,并修建了大成殿。后又多次改建、扩建,还在南北附设了“学署”。至光绪七年(1881),文庙的建筑格局基本形成。清代也成为灌县文庙最辉煌的时期。 在民国以前,文庙每年都要进行春秋祭祀。其时,由当地令长带领百官学子前往文庙,燃香、奏乐、舞蹈、祝文、致祭,依礼而行。文庙街因此常被香烟缭绕,时闻鼓乐之声。有清一代,灌县人才辈出,进士、举人、秀才不胜枚举。 文庙到魁星阁有一条小街叫文庙山街,文庙山街依山而建,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古朴幽静,沿街蜿蜒上行,尽头便是魁星阁,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门"夺魁"的象征,很富时望。老灌县人都叫它红塔子,始建于清乾隆25年(1760)灌县教谕朱绍颜倡捐创建,占地面积78.5平方米,建筑面积33平方米,自西向东,为仿楼阁式实心砖塔,飞檐鳌角,密檐式六角攒尖顶。塔身六层,通高25米,东西两面开壶门,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文庙与文庙山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