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冦家朝门”来历:“朝门"一一是指建在房屋或围墙前的门厅或入口,古时又专指天子宫殿中的应门,因由此门入朝,故称“朝门。后来又演变为一些地方有权有势的高官权贵,为了炫耀自己的位尊地高,也纷纷效仿皇权之势,在自己家的宅居之地,修建起了气势恢宏的“朝门”(规模仅次于牌坊),主要是方便一些大富大贵的地方显赫贵人在逢年过节或官员回家省亲时方便停放官轿(类似于现在的私大停车场)。营山县原有两处“朝门",一处是现在的铁路桥(过涵洞处)向走马岭方向的“寇家朝门(现在设有公交车站口),因为此地原来居住的寇姓人家居多,过去称的“大户人家",在清朝时,这里居住的一位寇氏人家中岀了一位大官员(具体姓名、官职、年代不详),他在他的家门口修建了一处气派豪华的牌坊式朝门,后来人们就习惯地称这地方为“寇家朝门";另一处就是现在的西月湖后面的大河堰“方家朝门",是原居住在县城的方其正、方其昌的老房子(方氏兄弟中有一位在清代也是“捐官)。方家原来是居住在老县城正东街南边(现在的新华书店旁边),老营山人都习惯地称之为“方家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