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27|评论: 2

[散文随笔] 高义奎:首撰村小第一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撰村小第一志
———火井镇双童村小学校志

高义奎 撰

导语
全面记录一所山村小学校兴衰的《火井镇双童村小学校志》,大概算是邛崃市村小学校第一志吧?。这是昔日农村教育的缩影。透过双童村小学的发展史,也可了解当年中国农村教育的之全貌。
双童小学是一所山村小学,地处邛崃市深山革命老区火井古镇双童村。上世纪后半叶,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曲折,发展为一所从幼小学到初中共有学生320余人的山乡村小,真可谓高山奇葩。该校校门两边原有一副醒目的对联曰: “一代人才千秋业,半亩校园万顷田”,昭示着该校全体教师对山区农村教育的深刻认识,并为之奋斗的可贵精神。他们把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看着是祖国的千秋大业,奉献心智,把不大的校园当着万顷良田,苦心耕耘。这是多么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在该校的老校址双庙子河对面原碾房的几堵白色灰壁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火井中心小学校在此书写了斗大的浓墨大字标语:“向着文化大进军”,落款是:“火井小学”,非常耀眼,一直留存至2016年夏该碾房被洪水冲毁。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8月发出的“向文化大进军”的伟大号召,一直激励着双童小学全体教师为山区教育事业不懈奋斗,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而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双童小学虽已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却令人永难忘怀。本文专述双童小学43年艰辛的辉煌历程,以志史绩,以励后人。

一、学校概况
解放前,火井镇双童村没有正规学校,只是先后出现过几所私人开办的私塾,也叫私学堂。双庙子和五童庙,以及山家营山先显家和大安店沟陈德里家等处曾设过私塾。著名的私学先生有李跃光、李光清、山先显等。
1950年初,火井解放了,双童村停办私塾,由人民政府在双庙子开办了一所正规的农村小学(公办),首任教师康永昌。以后逐步发展,相继增加了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班。当时办教育实行国家公办学校和集体民办学校“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该校校址几经变迁,从双庙子迁到岳巷子,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前后是该校发展的鼎盛时期,全校共有小学班5个、二年制初中班2个,共有教师9人,有学生320余人。
双童小学坐落在火井镇双童村龙头山(俗称尖峰顶)南麓的小平坝上(小地名“岳巷子” )。学校周围是田野,东南角与农民杨宗华家相邻,西边是通往火井高场的公路。校园总面积约3亩半。共有三幢校舍,四周有围墙环绕。
二、校址、校舍的变迁和校名的更改
1950年起,该校设在该村7组一所古庙(双庙子)里,为公办小学。校名为:双庙小学,首任教师是临邛城里人康永昌。其后,1958年在校内增设一所民办小学(简称民小),1959年又在本村二中队的古庙(五童庙)里开设一个民小班。1960年两个民小班都停办了。
1964年,由大队(村)主办,在该村三中队的廖边新办了一所民小。校址在原廖仁明家的高楼上,校名:廖边民小。文化大革命中,受极“左”思潮影响,1967年起把双庙小学更名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胜利小学”,将廖边民小改名为“向阳民小”。1968年因廖家将楼房出卖并拆除,故将向阳民小合入胜利小学,校址在双庙子,校舍全是破旧庙堂。
1969年,由国家拨款1000元资助,大队主持,拆下双庙子的部份旧房子,在该村三中队境内的岳巷子新建一幢土木结构的校舍,即该校南边的一幢房子,另设一个民小班在此。1976年,该校开设一个民办初中班,国家又拨款2400元资助,由大队主持,拆下双庙子的部份旧房,新修了一幢校舍,即该校北边的一幢房子。1978年,由大队组织群众投工,国家拨款1500元补助,将双庙子剩余旧房全部拆到岳巷子,在该校的围墙外北边操场上扩建一幢旧式房子共有4间,并修了简易厕所一间。1979年,新制篮球架一副。
1981年,恢复乡村建制后,因该村原名“火井公社九大队”,境内有双庙子和五童庙,故该村名改为“双童村”,该校也随之更名为“双童小学”。
1983年底,火井乡实行群众筹资办学。乡政府统筹规划,乡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共投资一万余元(包括旧房折旧款在内),对该校进行了彻底改建,由大邑县建筑队的杨合轩签合同承包修建。新修围墙高2.3米,长124.1米(包括三幢校舍靠外一面以壁代墙65米)。新修了校门,并配置铁门一对。将原扩建的4间旧式房子拆除(折款3000元),重新修建一幢砖木结构的校舍,即校东边的一幢正规教室。又将原来的简易厕所推倒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新厕所。还将原有的两幢土木结构校舍墙壁全部换成砖壁,靠外的窗户全部配有钢筋,屋檐板和窗户都进行了油漆。另外,还新制两张乓乒球台,每个教室前面新修了花台各一个,校园里四周都种上了花木。乡政府还专门为学校配制了一根钢管旗杆和一面国旗。为了方便建校运输,还专门修了一段20米长的校门前公路与通往高场的公路连通。围墙外靠北的校地作为该校的后操场上体育课等。学校的面貌现彻底改观,焕然一新。
至此,学校总面积为2303平方米,合3.45亩。校舍建筑面积为411.18平方米。其中,教室6间共289.38平方米,厕所53.2平方米,办公室24.4平方米,寝室1间6.5平方米,厨房一间6.5平方米,隔音室2间31.2平方米。
三、班级的开设和教师的更替
1950年解放初,开设一个复式班(公办),首任教师康永昌(临邛人),有学生30余人。所谓“复式班”,即由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由一个老师进行教学。后来继任的老师有王文君、杜淑珍(女),开设两个班,有学生50余人。之后是蒋图福(道佐人)继任,有学生40余人。1958年由王肇煦(临邛人)继任,又增设一个民小班,由高长俊任教,两班共有学生60余人。1959年,在二中队的五童庙又增添一个民小班,有学生30余人,先后由杨绍华(油榨人)、罗松福(油榨人)任教。1960年,两个民小班一齐停办了。由欧克孝(高何人)继任公办教师,开设一个复式班,有学生40余人。1962年由张学贤(临邛人)继任,开设一个复式班,有学生40余人。1964年秋,在该大队三中队廖边的一 幢空房虚脚楼上新办一个民办小学班,名曰廖边民小,由高义奎任教,有学生40余人;1965年,廖边民小又招新生20余人,组成一个复式班,由高义奎一人任教。其时,双童村公办、民办两校(两班)共有学生11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小学实行5年制。1969年,又在乐巷子(双童小学校址)增设一个民小班,有学生50余人,由杨皋林任教。其时,双童小学共有3个班,有教师3人,有学生160余人。1972年新招一个班,由临邛下乡知青袁成茹任教。1975年袁成茹调到火井公社广播站担任广播员,又增加民师李久荣。1976年增加一个民小班,由高素芳(女)任教。至此全校已有5个班,有教师5人,有学生200余人。
1976年,双童小学新办一个二年制民办初中班(简称民中),由高义奎、伍成英(女)任教,有学生64人。不久,伍成英因考上中专学校离去,由余堃(女,临邛城下乡知青)继任。同年,增加江德清、高彩华为民小教师。1977年秋,又新招一个二年制民中班,有学生60人,由高玉华(成都下乡知青)、高素芳任教。之后,高玉华经考试回城,由李久荣继任。同年,增加民师高兰芳。1978年夏,遵照中心校安排,78级民中班由高义奎和余堃带到中心校,与新安村小学民中班合班上课。是年秋,该民中班毕业,又新招一个民中班,由李久荣、高素芳任教,二人所教79级初中二年级转交高义奎、余堃任教。1979年,该班毕业后,余堃转成公办教师,调到火井中心校。同年秋,另招一个民中班,由杨皋林、王致才任教,后王致才调走,由高素芳继任。不久,杨皋林调到乡政府工作,由李久荣继任。次年,因该班学生减少,人数不足,合到新安小学民中班。同时,调来李秀芬(女),增加邓发良为民小教师。此时,高兰芳离职。同年,公办教师张学贤退休,由王致才、雍世林(女)、陈新良等先后继任。
此时的双童小学已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山村小学校,有小学班5个、初中班2个,共有学生320余人,有教师9人,其中公办班1个,公办教师1人。
1980年,双童小学新招一个二年制民中班,由高义奎和从新安村小学调来的黄举兰(女)任教。1981年秋,该班转至火井中心小学与状元小学民中班合班上课,由高义奎、黄举兰、陈显良任教。同年12月(至1982年底)高义奎暂调至火井乡志办公室编写《火井乡志》,由王映华继任;后来,陈显良因故离职,由邓发玉继任。1982年春,黄举兰回原新安村小学。同年初夏,该民中班并入火井中学。至此,全乡小学的初中班全部归入火井中学。同年秋,双童小学新办一个幼儿班,由邓发玉任教,有学生50余人,只办一年就停办了。1982年2月,李久荣离职。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重办一个幼儿班,由新增李万娥(女)任教,有学生40余人。1984年,邓发良因被选为村长而离职。同年秋,增加民办教师高翔。
此时,该校教师的配额已非一人一班,而增加到一点几的配额。该校共有小学5个班,幼儿班1个,总共有学生260余人,有小学教师7人:陈新良(公办)、高义奎、江德清、邓发良、高彩华、高翔,幼儿教师李万娥。
1985年2月高素芳离职。同年5月,增加高美华。同年9月至1986年8月,增加黄红梅。1986年9月至1989年2月,增加高永江。1987年9月,高义奎、高彩华转为公办教师。高义奎调到火井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同年,高美华调到高家口小学教六年级,邓发良又回到双童小学教六年级,并负责学校工作。9月下旬,高永江因故调离双童小学到火井小学印刷厂上班,张守文从新安小学调到双童小学接替高永江教四年级。
1987年秋,上级对火井镇小学校进行“普九”(普及九年教育)全面检查验收。为了保证顺利过关,李家山小学和三圣宫小学的师生临时搬到双童小学上课,检查验收结束后,他们又返回本校上课。
    1988年5月,谢兵来学校临时代理高彩华上课,高彩华去中心校印刷厂上班,之后回校。1989年9月,张守文调到大林小学任教,由高翔和高彩华接任其所教的六年级。
1990年,因学生减少,班额不足,山家营村的三圣宫小学和李家山小学两所民小并入双童小学,任国辉、山孝祥和杨明华三位老师也转入双童小学任教。同年7月,邓发良离职。1991年秋,江德清、杨明华调到大林村小学。同年,山孝祥考上中师,学习一年后,复回双童小学。 1992年,高翔和高彩华带毕业班到中心校上课。当年6月,该班毕业后,高彩华回到双童小学,负责该校工作。高翔于7月份调入火井小学校办企业新征造纸厂工作。同时,任国辉也调入学校造纸厂承包的绵阳市三台县造纸厂工作。1992年9月,杨志标调到双童小学任教,时间很短,仅两周后,又调到大林小学任教。1998年,校办纸厂因政策而关闭,高翔、任国辉调到大林村小学上课。
1993年8月,由于学生人数减少而撤校并点,整合教学资源,上级停办了双童小学,原校教师高彩华、山孝祥转到中心校上班。至此,自1950年解放以来,兴办43年的双童小学校,几经周折,走完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正式停办了。
双童小学在艰苦中长成,在发展中壮大,逐渐取得辉煌成就。1978年前后是该校鼎盛时期,全校共有小学班5个(含1个公办班 )、二年制初中班2个,共有教师9人(含公办教师1人),有学生320余人。
四、历任负责人(主任教员)
自1964年起:张学贤、杨皋林、高义奎、邓发良、高彩华。
五、艰苦奋斗,共创辉煌
(一)艰苦办学
1964年秋,在廖边高楼上招收一年级新生41人。课桌凳、黑板、讲桌等全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宇松亲自组织木匠,砍了双庙子一棵大桢楠树,新做了四尺长的三人连桌凳。开学时,学生家长高高兴兴地带着娃儿来报名,每生收学费2元7角。此前,山区农村学校少,招生人数受限。该校所招一年级新生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学生有十四岁的高义中、十三岁的高义玖、十二岁的张合云,最小的是七岁的高正林。其余都是八岁至十一岁的孩子。新学校就就取名廖边民小。
1965年秋,该校(班)又新招一年级学生20人,由高义奎一人教学,这就成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复式班”。当时提倡的是:“学校办在家门口,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不光有“两级复式”,还有“多级复式”。最多的,是后来十大队毗卢寺小学(即后来的‘李家山民小’)的“五级复式”,即小学1至5年级(1968年后小学实行五年制),各年级学生都由一个老师教。当时有人戏称为“一揽子学校”。看吧,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一个人教,老师的教学负担可想而知,真有点像过去的私学堂了。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分坐成两行或三行。给这个年级讲课时,其他年级就布置做作业,如此交替进行。老师根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放中午学时,远处的学生都带着玉麦馍馍来吃冷食。为了让学生不吃冷馍馍,高义奎老师便发动学生每人带点柴到学校,中午,在廖家锅上给学生烧开水,并将馍馍给学生汽热吃。为了照管好学生,高老师每天也带上馍馍作午饭,跟同学们一起汽馍馍吃。师生们十分愉快,关系非常融洽。那时提倡教师要关心学生,联系家长,勤走家访,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情况。要求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走一次家访。一般每周到中心校集中开会一次,开会时间都是放学吃晚饭以后,经常开会到晚上10 点钟左右,有时甚至到晚上11点才散会。每次到中心校开会,各人都要汇报对学生家访的情况。学校还要求搞勤工俭学活动,发动学生放学后,捡谷子、摘老茶叶和扯夏菇草、猪鼻拱等草药,卖的钱全部用于学校的办公费。
以后,全公社各大队都先后办起了民办小学,有的是两所,甚至当时的十大队(已并入双童村)有三所民办小学:三圣宫民小、毘卢寺民小、山家营耕读小学(教师山先树)。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完全由大队(办学单位)决定,一般每月工资15元钱。还有几所“耕读小学”老师每月仅有6元钱,外加生产队给记公分。民办教师的工资和办公费等主要来源是学生交的学费。每学期老师要向大队报告学费开支情况。教师的口粮一般为每年360斤贸易粮(包括大米和少部分玉米),由学生家长平均负担。每学期开学后,学生便用竹篼篼或小口袋等把自家应出的粮食给老师送到学校里。所以,当时有人戏称民办教师吃的是“篼篼粮”,这和解放前的私塾差不多。学校没有计时钟,老师没有手表(没钱买),上课时间都是“大概加估计”,很难掌握。后来,县文教科给每所民小配发一只闹钟才解决了计时困难。为了方便起见,该校高义奎老师无论上学或开会,总要背一个挎包,包里装着那只十分珍贵的闹钟。因此有人戏称高老师是“背钟老师”。
由于当时农民都比较贫困,又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都是多子女家庭。大人要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小孩子无人照管。所以,学校允许学生带着弟妹来上学,老师要关心和帮助这些带着弟妹来读书的学生。针对此实际情况,高老师上课时便采用了:①把带弟妹上学的学生座位安排在靠外一边,既方便他们进出,又不太影响别人上课;②弟(妹)啼哭时,允许他们离开教室去诓孩子;③准许他们迟交作业;④正课上完后,允许他们提前放学回家。这些带着弟妹来上学的学生也真够辛苦啊!有时候,带来的弟(妹)啼哭不止,他们也跟着呜咽哭泣,老师也感到很心酸,又深感无助,更觉无奈啊!如有一次,彭沟的彭德秀背着她的小妹来上学。两节课下来,小妹不知是眼睛涩?肚皮饿?还是身上哪里痛?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是啼哭不止。她只得离开教室去诓小妹,可是越诓越哭。最后,她也和小妹一起伤伤心心地哭起来。高老师只好叫她赶快背回家去找大人,请医生看一看,孩子是否有病。彭德秀背着小妹,提着书包边走边哭地回去了。高老师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泪眼模糊:“孩子啊,你真是辛苦。老师也没办法帮你呀!”这一幕确实令人难忘。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山村小学
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已冲击到火井地区,双童小学也卷入其中。首先,按上级指示,将双庙小学改成有革命意义的“胜利小学”,廖边民小改成了“向阳民小”。遵照上级指示,该校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并配置了“红小兵”战斗队的红色战旗和“红小兵”学生的红色胸章,语文课也改成《毛主席语录》课。向阳民小还在学校高楼上朝向大路一边四堵雪白的大灰壁上,用红油漆写上革命的“兴无灭资”四个见方一米多的醒目大字。中心校要求各大队学校配合大队搞好“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语录的学习宣传。 例如,有一天逢赶高场,向阳民小的红小兵组织就打着红旗,人人戴着“红小兵”胸章,威风凛凛地在学校外面大路上拦起,凡是赶场的群众,都要求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才准许通过。背不得的,红小兵就认真教他背,否则,不准去赶场。例如,有一天逢赶高场,石家山有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来赶场,被该校的红小兵拦住要她背毛主席语录。无论她怎么求情都不行,红小兵们严肃认真,一点也不通融。最后,老大娘没办法,只好哭哭啼啼地回去了。她边走边数落着:“这是搞的啥子名堂啊!”看到前面的人通不过,后面的人可慌了神,有的只好回去了。那些非上街不可,又怕背语录的人,只好翻山走杨沟,经大安店沟去赶高场。空手的还不怎么样,有些背柴、背菜卖的去翻山就整惨了。至今想起那尴尬的场景,仍令人啼笑皆非。
1970年,全县教师在城里集中开会,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搞“清理阶级队伍”斗争。斗争既激烈,又残酷。还不时传来某教师被残酷批斗的情形,闹得沸沸扬扬,令人胆寒。双童小学全体教师都参加了此次非常会议,会议一直持续了漫长的83 天。教师们自带铺盖,在西街小学集中吃住。尤其是民办教师经济困难,被迫参会,苦熬时光,都拖得筋疲力尽。
1976 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国哀悼。10 月6日,党中央英明决策,一举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之后,举国欢庆。双童小学全体师生,随中心校师生一起走上火井高场街头,高呼口号,积极参加庆祝游行,拥护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三)可爱的学生
双童小学的学生的确非常可爱。他们天真活泼、淳朴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他们学习努力、互相帮助、劳动积极、不怕吃苦,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毫无怨言,乐观向上。师生们互相关心、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情谊。
1976年9月1日,学校按时开学了。可是,该校新招的初中班没有教室上课,因为新教室正在修建之中。大队党支部作出决定,借用四中队的公猪房作为初中班的教室,等新教室完工后即搬进去。四中队的公猪房是三间两头转的大瓦房,正中三间是集体养猪的两排猪圈,东边靠洗甲溪一头是该中队集体的保管室,民中班的教室就设在西边靠小路的转角里。新招收64名初中学生,大都来自火井高场街上、一大队、九大队、十大队和油榨乡杨子山。全班64个学生塞在一个转角里,挤得满满的,连老师的讲桌和黑板间也只好侧着身子才能通过。“教室”完全没有壁头,四面通风,且有一边靠近粪坑和猪圈。学生们一见如此糟糕的学习环境都傻了眼,特别是街上的学生更觉惊诧。但是,那时是划片招生,高场下半街划入双童小学招生范围,学生们也无可选择。学生们回去把这情况告知家长。有的家长却说:“读书又不是去享福,你们的高老师教书十几年,他都去得,你们为什么不能去?”有的家长说:“房子再好,读书不专心也枉自,只要努力学习,粪坑边上也能出人才。”听了这些家长热情支持和真诚理解的话语,老师心里感到热呼呼的。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克服困难,把这批学生教好,不辜负家长们的热情支持和殷切希望。后来,该班果然培养出一个当时十分罕见的中专学生。
该班师生们齐心协力,迎着困难上,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发动乡下农家的同学,每人带四十根去叶脱壳的长玉麦秆到学校,高老师也从家里砍来竹子,带来齐刀,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拦壁头。结果,只用了三天课余时间,就把教室拦好了,并将教室内布置一新。在玉麦秆拦的教室里上课,师生们却心情舒畅。但是,集体的公猪房毕竟不是真正教室,上起课来仍然干扰不少。特别是集体的母猪出猪儿子时,每天吃几次奶,一群猪儿子总是“叽哩哇啦”叫个不停。此时,老师必须提高声音讲课,连喉咙都嘶哑了。有时社员要挑粪到集体地里种庄稼,舀粪时,臭气熏天,久久不散,难以忍受。有一次,有几只猪儿子受惊后,不知怎么就钻进教室,弄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室里乱成一团,折腾了好一阵才把它们撵出去。为了不影响学生们上课,饲养员主动把宰猪草的时间挪到清晨学生未到校时,以免影响学生学习。该班在四中队公猪房里坚持上课两个多月,新教室竣工后才搬进去。
那时的初中是两年制,1976年招收的学生,1978年就毕业了,师生们两年的友好相处,真是情深谊厚。临毕业,要分别了,同学们都表露出依依不舍之情。同学之间有的互赠照片,有的互赠小礼品,各自表达着深切的情怀。
双童小学78级毕业,考入中专的1人,升入火井中学高中的有17人,在山村小学民中班里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受到县教委的表彰和奖励。
79级初中毕业班在半期考试前就搬到中心校集中了。全乡几个民中班的学生在中心校集中后,就按学习成绩分成了一、二、三、四班。四班是优等班(当时称为“快班” ),由彭定永任班主任,教语文。三班次之,由高义奎任班主任,教语文。在最后总复习之时,两位老师协商分工,彭定永兼三班的字词复习,高义奎兼四班的语法复习,以便集中精力备好课、上好课。该毕业班还特别开了晚自习。那时教室里没有电灯,同学们都点着煤油灯来上课,那种克服困难,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确实非常感人。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浓浓的学习气氛中。
该班1979年夏毕业时,双童小学原班直接考入邛崃师范的有彭世良1人,考上高中的有 12人。1979年5月26日,该班举行毕业典礼,高义奎老师当场致全体同学《毕业赠词》七绝诗一首曰:
甘霖轻洒润金台,桃李争荣向日开。
千里群驹劲驶疾,挥军四化展奇才。
1976年秋,双童小学二年级从双庙子迁到乐巷子新校址。由于新的教室尚未完工,所以,暂时搬到离乐巷子不远的三中队一座废弃的破旧碾房里上课,由李久荣担任该班教师。当时,碾房一进门就安放着上课的黑板。说是黑板,其实就是由几块木板拼接而成,再用墨汁染黑,放在一个木架子上的长方形旧的揉面案板改成的简易黑板。学生的课桌也不像现在高级美观的塑胶桌凳,而是由当地木匠做的那种不到三尺长,二人共坐的连桌凳。黑板前面放不下全班桌凳,还有几张桌凳只好放在碾台上。有的学生坐在碾台上读书,常常把脚伸到碾槽里,晃来晃去,觉得很好玩。该班就在破旧碾房里了上一学期课。直到第二年开春,新教室修好了,才从那个破旧碾房搬进新教室。该班学生们始终毫无怨言。
(四)欢乐的课外活动
有一次,78级初中班进行爬山比赛、野炊活动,地点选在双庙子后面的尖峰顶。全班同学分组比赛,打着红旗向陡峭的山顶挺进。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沿途欢声笑语,你呼我应,相互鼓励,“加油!加油!”之声此起彼伏。高义奎和余堃老师也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气,最后,终于爬上高耸入云的山顶。大家在山上尽情欢呼、跳跃、放声歌唱。歌声响彻山野,飞向蓝天。接着,大家分组,埋锅造饭,炊烟四起,热腾腾的饭菜清香四溢,大家尽情享用劳动的成果。直到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走到一起时,还津津乐道地谈起那次爬山野炊的欢快情景,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终生难忘。
(五)难忘的勤工俭学
大搞勤工俭学是当时的潮流。那时,中心校要求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双童小学发动学生打青蒿、捡牛屎等,为集体积肥料。最难忘的1976年,双童小学在该大队五中队的“马褡裢”开了三亩多荒地,办起了学校的课余“小农场”。全校根据各班年龄和人数,分班划片,进行开荒耕种,民中班成了农场的主力军。师生们向当地生产队学习,小春种油菜,大春种玉麦,玉麦地里间种黄豆等,也种红麻。学校积的肥料,全都用在小农场里,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收的粮食全部卖给国家粮站,卖的钱全都用于学校办公和体育器材等开支。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学生身体,又增强了同学们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劳动,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劳动的快乐,增进了师生情谊。1984年春节,部份师生重聚会,高义奎老师特作《新春感怀》七律诗一首为纪:
回首当年聚校园,      寒窗苦读志多坚。
秸墙教室冬风劲,      书屋朝阳春意酣。
举校勤劳垦瘠地,      阖班戳力积肥山。
龙头山上野炊乐,      厚谊师生共苦甘。
六、狠抓教学质量
1985年春,学校一如既往地狠抓教学质量,实行标准化管理,上级将各项教学任务订出具体数据进行量化管理。各班学生成绩要求“语、数双科及格率”达到96%以上,甚至更高。压得老师们喘不过气来。老师们只好打“时间战” 、“疲劳战”,每天加班加点,抓紧时间刻蜡纸,油印复习试卷,忙得晕头转向。每天很晚才放学。学月考试、半期考试、期末考试前,全校老师总是进行“题海战”,对学生实行“轰炸式”复习,大家都累得疲惫不堪。期末考试,为求得学生成绩的真实,全学区各校老师按中心校统一安排,校际间教师进行交换监考,真是如临战场,整得老师们十分紧张。
此有高义奎老师于1985年6月作的《统考前的办公室》七律诗一首,真实描写了当时老师们繁忙的情景,诗曰:
铁笔印机惊嚷烦,试题密布脑晕眩。
案头地面皆狼藉,题海卷山更困难。
白纸成堆付梓急,高分如箭透心寒。
教坛众友何颦蹙?欲取微薪黄柏巅。
七、农忙支农活动
七十年代后期,农忙时除了放农忙假,双童小学还开展支农活动,老师带着学生去生产队帮助干活。例如,1979年初冬,小学五年级就在老师带领下打着红旗,去学校附近的四中队支农。在洗甲溪边李家坝,同学们帮生产队欠田(用锄把已撬来翻转的田土挖成碎块),准备种麦子。结果,学生们不会干活,边欠边踩,将田里整得坑洼不平,乱七八糟,踏成一片。中午,生产队还特别派社员用水桶把热气腾腾的豆浆稀饭与好菜送到田里给学生们开午饭。大家感觉比家里的饭菜好吃多了,吃了一碗又一碗,很快就把饭菜吃光了。
双童小学不断发展,成就辉煌。在开办民中班期间,除了有29名学生升入火井中学高中班外,还有1978年直接考入中专(温江财校)的1人植伟林;1979年直接考入中师(邛崃师范)的1人彭世良。
几十年来,双童小学在该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取得辉煌的成就,昔日的山村小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其辉煌的过去将永远载入光荣的史册。
八、尾声:
1994年7月,火井中心小学将双童小学闲置房屋,南、北各一幢共4间教室拆除,运到中心校修建校舍用。
1999年,由火井镇政府主持,将闲置的双童小学围墙及以内的校舍和地盘全部卖与本地人苏月珍。至此,该校舍房屋地盘全归私人所有。
后来,原双童小学北边围墙外操场上,新修了双童村村委会的办公大楼,还修了通往该村5组黄坪的水泥公路。
【附一】双童村小学离职民办教师曾经在职时间:
高长俊:1958年9月~1960年2月
杨绍华:1958年9月~1959年7月
罗松福:1959年9月~1960年2月
高素芳:1976年9 月~1984年3月
李久荣:1975年8月~1982年7月
黄红梅:1985年9月~1986年 8月
高永江:1986年9月~1989年2月
高兰芳:1977年9月~1979年8月
李先萍:1977年3月~1979年3月
李万娥:1983年2月~1985年7月
邓发良两次任职:1、1979年3月~1984年8月
                           2、1987年3月~1990年8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8-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校志是一个学校的百科全书。这就要求把学校沿革、行政、教育、教学、总务、勤工俭学等各项内容记录下来。而学校档案过去几乎主要由会计来管理,管理的内容主要与工资有关的调令、表彰证书、晋升晋级等内容;后来各校专门找些教师兼职管理档案,因为大多没有专业水平,要想为写校志提供翔实的材料就难了。
     前两年,我自告奋勇撰写了学校清末到2017年的校志,深知其难。我们过去的(文革及以前)校长任职时间都没有具体到年月。
      看了高老的村小校志,记叙详尽,比较全面,一人能写到这个水平
已经很难得了,为你点赞!






发表于 2020-8-1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