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开头,提出四大灵魂拷问:
一、制假售假,到底有什么成本?
二、行业标准是谁制定的?
三、更低的行业标准是否利于消费者?
四、更低的价格是否能降低消费者的负担?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315晚会,昨日才播出。
脑子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因此制假售假,侵害消费者权益,这不是中国的专利,任何国家都有。
只是有的国家少,有的国家多,不同的国家,套路不一样,成本不一样。
商人逐利,是每个商人都会干的,没有人会赔本赚吆喝,区别在于有的捞快钱,有的放长线钓大鱼。
因此,在有部分国家,制假情况真的很少,商人负担不起那个成本!比起这些国家,在中国,制假售假几乎没有成本,没有成本。
就今年315曝光的汉堡王,在某些国家,直接可以团灭了,但是在中国,总部致歉,配合调查,短时间商誉受损之外,等过了这个风头,继续造假,然后被曝光,再道歉,甚至连弃车保帅都不需要!这个造假,你们说有没有成本?
写个检讨当着大家念念就没事,比起做了同样的事情会被判死刑,你们觉得,写个检讨算啥?又算个啥?
这只是已经证据确凿的造假,还有更多的假冒伪劣,正被造假企业披上合法的外衣!
前几年,某牛、某利、某明联合起来,想要修改行业标准,力争把假冒伪劣变成合格产品,并鼓吹,如果不降低标准,中国人,将消费不起此类产品!关键是,据说这些标准,居然还真的就这样被修改了!
行业标准修改之后,我家已经很久不敢消费此类产品了。以前吧,觉得大牌子靠谱,这个事情一出,发现大牌子才是终极大反派!让消费者不敢消费,某些程度上,也算是利于消费者了,毕竟,保住了口袋里的钞票。
不过这样修改标准,是真的能降低消费者的负担么?
明明有满大街的餐馆,但是只要有条件就会自己回家做饭,因为,我们不清楚菜有没有洗,肉是不是僵尸肉。
明明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选择,但是消费者都不怎么敢买,不知道有多少的消费者被逼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翘楚”!买食品的时候,需要动用化学知识,各种上网查资料,百度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利弊。买电器的时候,能把一个诗人逼成理工科高材生,因为一个简单的功率就需要动用物理公式,更何况更复杂的什么能效比,洗净比,消费者弄得清楚那些数值代表什么意思?
而在某些国家购买安全合格的商品,只需要三部曲就够了,提需求、付钱、等收货。然鹅在中国,要想购买安全合格的商品,你需要再加上至少两部曲,学习并理解行业知识,然后实践。如果你学艺不精,你还会陷入旷日持久危险重重的维权斗争!
简单的购物行为,被玩成如此复杂,中国的消费者,负担低???
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每天都在思考到底吃什么,也在思考,什么是能吃的,唯一不同的是,几十年前在考虑什么地方能找到吃的,现在主要在思考,自己吃的是什么?什么又是能吃的?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家里没养蜜蜂,很多人都吃过蜂蜜吧?现在这个年代,炉火纯青的造假年代,除了自己养蜜蜂,有谁敢100%保证自己吃的蜂蜜是真的?又有谁敢正儿八经的去买蜂蜜自己吃?
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贵的不一定是对的,造假一定会没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