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46|评论: 42

释读《靈山大佛碑記》破解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读《靈山大佛碑記》破解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之谜
                                                                                        凡丁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兄终弟及继位,成为南唐末代皇帝,史称李后主,961年-975年在位,同时又是我国词坛极著名词人。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传说:
       李煜因作感怀故国的《虞美人》词,以抒发亡国丧家之痛的伤感,被宋太宗赵匡义(又名光义)毒死,但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桩谜案而未下结论,故《我国历代纪元表》中的五代后唐,暂缺一段李煜执政15年的年号。

       笔者试图解开李煜的真实下落之谜,近日对网友“狼烟诗影”提供的邛崃大同之《靈山大佛碑記》进行了仔细研读,认为该《记》的撰写人为:南唐后主李煜。
       与大家分享并讨论。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數(注),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
       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
       (注:幺數,原作允數,应为错抄。)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解读《靈山大佛碑記》
       原文
       王皇上金,禹貢大興永徽三年元秋,杞王上金册益州大都督,唐皇高宗玉薦典薄王皇后婂,臨邛西貢靈山册慈冠孖。
       注解
       玉薦  即唐高宗赐与李上金玉册并且推荐。
       典薄  即典礼主持人。
       王皇后婂  婂,音绵。王皇后名婂。
       臨邛西貢靈山  灵山在临邛。临邛古蜀大禹时期所划九州之“禹贡梁州之域。”梁州的范围包括今甘肃、四川和青海以南,位于中原之西,故曰:西贡。
       孖  音妈,双生子。
       译义
       永徽三年(652)初秋,唐高宗李治赐与已封为杞王和益州大都督的皇子李上金玉册,推荐其为:“册慈冠孖”典礼主持人,代为册立的王皇后所生公主和皇子祈福。
       李上金为唐高宗与姬待之子,姬待是大臣送进宫中的美女,属嫔妃一类。
       其年,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24岁,皇子李上金约10岁,应有大臣跟随辅佐。
       原文
       西有南堂罜印佛塔,東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數,聚洛陽、長安紫雲皇氣,肸蠁數日。
       注解
       罜  音挂,通挂。
       岠  音巨,大山也。
       尨  音茫,长毛杂色的狗。
       衵  音日,日日所常,衣也。
       馥  音复,香气。
       幺数  古有《六幺》曲名,“幺数”应为六。
       肸蠁数日  肸乡,音西乡。肸,大貌。左思《蜀都赋》:“景福肸乡而兴作。”注:韦昭曰,肸蠁,湿生虫,蚊类似也。大福之兴,如此虫腾起矣。另外,司马相如《上林赋》亦有:“肸蠁布写”之句。
       译义
       形容环境。指此处西边地名叫南堂(谐音南唐)的地方有佛塔,此塔从风水角度看可挂印封王,今存地名:佛印山。东边大山有六根石柱如笋,表面斑驳如笋衣,还似乎散发着香气。
当李上金为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时,有许多虫类腾飞了数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唐人认为是吉相,象征聚积洛阳、長安紫雲皇气。
       原文
       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
       注解
       益州  今成都,初唐时临邛属益州。
       咱  北方人自称,同时曝露撰写《靈山大佛碑記》人身份为李上金后人。
       兀築殿  兀,高高突起、巍然也。兀築殿,即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
       译义
       当时益州所管辖的临邛灵山有三仙之气象,是因为大禹出生于今四川汶川地方,从而此处气象有龙脈子嗣之根。为保大唐万里九州江山永固,咱祖先在灵山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一座,以固萬裏九州。
       原文
       永隆二年,行拃禮儀,隨接蓮花尊者。
       注解
       永隆二年  为唐高宗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
       行拃禮儀  即举行浓重的禮儀。拃,用拇指和中指卡行列距离。
       蓮花尊者  和尚名。
       译义
       上述皇家寺庙,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秋开建,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建成,耗时29年。随即以极其隆重的列队仪式,迎请“蓮花尊者”和尚来此庙主持。
       原文
       永昌三年築禪定印啟典,正大曆三年計曆,計經時紀元豐,孝武一百一十六年,餘複末黎題具。初夏吉時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壁涒䣢。
       注解
       永昌三年  指唐武后天授二年。唐“永昌”年号本只一年,即689年,当年武后称帝,次年(690)改国号为周,年号:天授。因李唐王室未予承认,仍以唐永昌年号为记,故“永昌三年”即公元691年。
       築禪定印啟典  築,读竹,即修建。武后天授二年(691),武后下旨在灵山开窟,修凿佛祖禪定印之像,即靈山大佛。禪定印,即身披单衣的佛像。啟典,即开工仪式。
       正大曆三年計曆  指唐永昌三年,实为武后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因“天授”非李唐年号,故以“正大曆三年”推算。
       計經時紀元豐  历经整整一个世纪还多。
       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音照)。祖籍:今山西文水。出生地:今四川广元。
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起参预朝政,永昌元年(689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年号:永昌。神龙元年(705年)退位,唐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靈山大佛碑記》撰写人鄙视“则天顺圣皇后”谥号,称其为“孝武”,明显含怨怼之气。
       由于“築禪定印启典”即:开凿灵山大佛是武后旨意,工程长达116年,故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餘複末黎題具  餘,即余。1、《靈山大佛碑記》题写人自称,即我;2、代指李唐王室。複末黎題具,即不再另外题写。
       初夏吉時  指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即立《靈山大佛碑記》当年。
       定靈山西迎佛祖觀音神龕  定,决定。决定到灵山西边拜谒佛祖和觀音神龛像。
       壁涒䣢  壁,壁立。涒,音芮,形容水流曲折。䣢,水名,今作䢺,音出。
       1、指佛祖和觀音神龛像,开窟凿在曲折的䣢水旁的岩壁上。
       2、立《靈山大佛碑記》于佛祖和觀音神龛。
       译义
       从唐永昌三年,即武后天授二年(691)开工,在曲折的䢺水旁岩壁上开窟修凿的佛祖和观音神龛像,到唐宪宗中元和二年(807)初夏方才完工,总计耗用一百一十六年。
       这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工程,都是按照武后的旨意进行的,碑记撰写人因鄙视武则天,将“则天顺圣皇后”谥号改为“孝武”,故曰:孝武一百一十六年。
       我
       因此不再另外题写,但决定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到曲折的䢺江西边岩壁,去拜谒佛祖和观音像,暨  树立靈山大佛之碑記。
       主要表达:
       原文
       唐大曆三年四月十九日紀自《太宗正錶》
       注解
       唐大曆三年  特指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即620年。
      《太宗正錶》  指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620)修订的皇族谱系中,唐太宗李世明一支后裔所发生重大事件的奏章和纪录。
       錶  即表,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出师表》。
       译义
       所记内容,皆来自唐室宫中的《太宗正錶》不假。
       原文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靈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注解
       即永徽時  指永徽三年,即652年。
       上金奉後至  後,通后,即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
       朝臣誣脫逃  李上金奉王太后懿旨到灵山的经历,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而受处。
       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天佑四年(904)唐哀帝李祝即位,还来不及新改年号,唐朝就灭亡了。
       译义
       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主持“册慈冠孖”和督建皇家寺庙,其实是按照高宗李治的旨意,后来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此宗冤案,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够昭雪,但总算结束了。
       原文
       趙宋至盛開寶年,祖至江南國(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
       注解
       赵宋至盛  北宋一朝正在兴起。
       開宝年  为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即968-976年。
       祖至江南国(乃)制昇元年  指宋太祖赵匡胤于開寶八年(975)攻打江南国时,正是江南国的制昇元年。
       江南国  即《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五代时期的南唐,末代皇帝即李煜。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欲密毒殺之  指宋太宗赵匡义欲将开宝八年(976)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时,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的李煜秘密毒死。
       遇……逃邛  至于遇到什么原因或什么人讲情,被赦免后逃至临邛灵山隐身详情,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未记。
       但在笔名“狼烟诗影”过去对邛崃大同地方进行的民间调查《南唐遗事》中,以下情节与《灵山大佛碑记》主要内容不谋而合,说明传说与碑记的真实性:
       宋开宝六年(973)宋太祖赵匡胤召李煜入朝被拒。宋开宝八年(975)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至开封。
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在旧部下——将军枢密使陈乔的安排下偷偷脱逃。因陈乔也曾救过赵光义一命,宋太宗于是放言:“李煜已死。”
       李煜逃至临邛大同地方后,向朝庭申请就地颐养天年。
       赵光义于是传旨:让李煜就地住在磨房街(即今大同镇),凡当时大同所辖地方——东至金台山、寄子院;北至窝窝店;西北至虎跳河、川王宫;西至天宫庙;西南至逃王坝、圆觉洞;南至天池山、花园顶、齐口滩。方圆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皆归李煜所有,不属宋朝,但不得招兵买马。
       如今在“圆觉洞”附进,仍有一处地名叫:逃王坝。也叫:唐王坝。
       参看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9236ae0fc809(来源:简书)
       另外
     “狼烟诗影”还在《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中介绍:文革时期,在大同景沟村官厅山一处叫“皇坟”的古墓中,曾经出土过南唐后主李煜的墓志铭,上面清楚记载,李煜名:李从嘉。
       此情节,由班主任樊朝庚老师在现场向学生讲解。
       参看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2980-1-1.html
        https://www.mala.cn/thread-15413370-1-1.html
       複靈山上金舊處
       複  即复,再、又、重之意。
       靈山上金舊處  灵山是先祖李上金过去来过的地方。
       译义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赵匡胤攻打江南国,即《我国历代纪元表》中五代时期的南唐。这一年江南国的年号是:制昇元年。当年,后主李煜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匡义欲将李煜秘密毒死时,遇到特殊的原因被赦免后逃至临邛灵山隐身。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未记。
       但是,末句“复来灵山上金旧處。”却画龙点睛地向《碑记》读者交待得很清楚,即:逃至临邛灵山的南唐后主李煜,乃李唐王室上金之后人,故曰:“复(重又)来灵山上金旧處”也!
       落款时间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注解
       大中祥符为宋真宗年号。
       立碑时间:大中祥符二年三月  即1009年农历三月初夏吉时。

       关于《灵山大佛碑记》撰写人
       笔者根据《灵山大佛碑记》的简练措辞和用典并条理层次清晰,还有题记人的隐讳身份及口吻,分析《灵山大佛碑记》作者即写词高手:南唐后主李煜。
      《灵山大佛碑记》所涉及的历史线索很多,但撰写人的用意却是:借《灵山大佛碑记》揭露“王皇上金”的冤案。而只有李上金之后人,才会在唐永徽三年(652)后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相隔326年之后,借《灵山大佛碑记》来伸张先祖李上金这段冤情,这只有李煜才做得到!
     “遇……逃邛,複靈山上金舊處。”恰好曝露了撰记人是李上金后人,而“复灵山上金舊處”的李煜,符合这样的身份。
       另外
       李煜于宋建隆二年(961)青少年时继位,至1009年撰写《灵山大佛碑记》时,年纪应在七十岁左右,符合撰写《灵山大佛碑记》的先决条件。
       说明
       以上注译和心得,参考《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典》等典籍,以及其它相关资料,除结尾含有推测成分外,正文注解都采用从典籍史料中拿来主义。
       附
      《虞美人词》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未完待续
                                                                                                                                              2020/5/2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5-22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山大佛碑記》译文
       皇子杞王李上金(?—690年),于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大兴永徽三年(652)初秋,被册封为益州大都督,唐高宗赐与玉册,推举李上金替王皇后(名婂)到临邛灵山主持“册慈冠孖”的典礼,为王皇后两个儿女祈福。
       此时的李上金,虽被封为益州大都督,但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有朝中大臣跟随辅佐,而“益州大都督”的主要任务:除了在灵山替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外,还要督工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
       此灵山在临邛县,今名邛崃市。因此山东边的临邛城,气象颇似洛阳、長安紫雲皇气环绕,西边又有象征可挂印封侯的佛塔一座,而被称为灵山。
       此“灵山”因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即六)数”,现名:石笋山。是今大同的曾用名之一。
       根据《灵山大佛碑記》确凿的文字记载,“灵山”更名为“石笋山”日期,不晚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
       当年
       李上金在灵山为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时,有许多虫类腾飞了数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唐人认为是吉相,象征大福之兴的气象。
       唐人还认为
       当时益州所管辖的临邛灵山有三仙之气象,是因为大禹出生于今四川汶川地方,从而灵山气象有龙脈子嗣之根。为确保大唐万里九州江山永固,唐高宗下旨在此地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并由益州大都督李上金督工监造。
       此寺庙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秋开建,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建成,耗时29年。随即以隆重的仪式,迎请“莲花尊者”和尚进行主持。
       据网名“狼烟诗影”的调查,李煜来临邛灵山后,曾将此皇家寺庙作为宫殿,后复为庙宇。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在今地名“南堂(谐音南唐)”的半山,尚存石狮子一座,和当年由李煜考证后命名的一株“汉柏”。
       此外,唐武后天授二年(691)由武则天下旨开凿,历经116年完工的灵山佛祖和观音神笼,尤在今称的石笋山。

       由于灵山佛祖和观音神龛是按“孝武皇后”旨意开凿的,故我李上金后人不进行题记。
       但决定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到灵山西边拜谒佛祖和观音神龛像,同时树立《灵山大佛碑記》,主要揭露从唐大历三年四月十九日所修订《太宗正表》纪录的皇族谱系中,摘取有关唐太宗李世明一支后裔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即: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灵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和
     “赵宋至盛开宝年,祖至江南国(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复灵山上金旧处。”
       意思是
       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主持“册慈冠孖”和督建皇家寺庙,其实是按照高宗李治的旨意,后来却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此宗冤案,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够昭雪,但总算终止了。
       后来
       宋开宝八年(975)年,即江南国(又称南唐)的制昇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攻破南唐都城,我李煜被俘至开封。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赵匡义欲将我毒死而“遇……逃邛”。
       至于遇到什么原因,被赦免后逃至先祖李上金326年前来过的临邛灵山隐身,详情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不记。
                                                                                                           立碑时期:大中祥符二年(1009)
       说明
       因五代南唐和宋初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与碑记完全吻合,故以实名直译。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20-5-22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仔细拜读;楼主好!

发表于 2020-5-23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20-5-22 16:44
晚上仔细拜读;楼主好!

谢谢阅读,欢迎探讨并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灵山大佛碑记》来源
       网名“狼烟诗影”说:2019年8月,他与张河田的长辈张荣兴(九十多岁)聊到大同历史,张荣兴当即找出一张保存多年的《灵山大佛碑记》手抄件,“狼烟诗影”便在手机上照繁体字原文打出后退还。
       2019年腊月三十,忽听张荣兴病故,由于疫情原因,未亲自前往吊唁,当疫情过后找到张荣兴孙儿问及《灵山大佛碑记》抄件时,回说不知道。
       张荣兴过去从事挖瓢,据他说,民国时期,他到“唐王坝”(今属大邑地界)去,同一伙人从事挖瓢,当闲聊到唐王坝地名起源时,一个本地人拿出《灵山大佛碑记》抄件与他,于是带回保存至2019年。
       如今张荣兴已亡故,说不清《灵山大佛碑记》为何人所抄及抄于何时。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有感
                                                                                       凡丁
       2018年11月16日,我在邛崃麻辣论坛读到笔名“狼烟诗影”的《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文中除提到一棵约2000年的古柏外,还提到景沟村官厅山有一座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皇坟。作者认为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之墓,云云。
       于是我从网络搜索李煜材料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978),被软禁的李煜因感伤亡国丧家之痛作《虞美人》词,宋太宗认为李煜想复国而被毒死。
       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中,却找不到“五代后唐”李煜的年号,后唐其纪元表在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便断了,然而,李煜的《虞美人》词和相关传说的影视剧却流传影响甚广。

       笔者于是认为
       李煜作《虞美人》词被宋太宗毒死的传说,因正史无载,可能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是一桩谜案而未作结论,故“南唐”后段编年暂缺,其真实下落值得探究。
       而今
       像谜一样的李煜,其“皇坟”却隐隐绰绰隐地出现于邛崃大同,看来古临邛蕴藏的历史确实很多。
       诸如:
       甘山子朱氏谱叙中,有关明末“朱三太子”下落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705858-1-1.html
       郑氏族谱揭秘建文皇帝出逃情节和下落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554049-1-1.html
       陶渊明后裔在邛崃的一支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428797-1-1.html
       邛崃大同镇张河田的一支张良后裔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429553-1-1.html
       等等,一旦弄清了真像,桩桩件件都能填补历史空白,或者改写中国历史,绝非耸人听闻!

     “狼烟诗影”的两篇文章中心内容
       1985年,因乡政府组织修路需用石块,张芝炎(己去世)和唐光和(今在,现年95岁)从一个早年被盗,名叫“皇坟”的古墓中,弄出来很多石板,其中还有一块当地人叫的“内碑”(即墓志铭),唐光和曾抄过墓志铭上不认识的字找人辨认,此人亦不认识。于是多数无字的石板用于铺路,部分有彩绘人物的石板和“内碑”则随便摆放路边,任人参观。
       此事当时哄动一方,因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当时正值读初中,班主任老师樊朝庚是外地人,于是带领全班学生去参观。
       情形如下
       有彩绘的石板正方形,边长约85公分。上绘各式人物形像画,头和身体施用红色和蓝色,帽子施用黑色。
       樊老师辨识“内碑”上的文字后说:“这是南唐皇帝李煜的墓志铭。上面记有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还有李煜如何从洛阳辗转逃到大同,随行人员以及发生的要事件。”
       过程中老师还对学生讲
       1983年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搭载了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和《飞天石刻》图片,其中《飞天》图片即摄自大同石笋山摩崖造像。
       后来,有彩绘人物形像画的石板,逐渐被外地游客和路人搬走,剩于残碎石块和墓志铭则掩埋于一段水泥路面之下,此段路面在一棵千年以上的古柏附近。据说这棵古柏经李煜考证后命名为:汉柏。今存。
       出土过李煜墓志铭的古墓,历来便叫“皇坟”,明末清初被盗一空后,长长的墓道开启任人进出参观,1985年以后开垦为庄稼地。

       当时我末弄请楚详情,于是在该文末后留言:
       网名“狼烟诗影”关于南唐后主李煜墓在“大同乡景沟村官厅山”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继续调查,比如:当地的李姓家谱和本村书记李益民、本村副书记李贤杰,以及其它姓李的人,再去查看一下文物局当年是否收藏有“石板壁画飞天”和李煜的墓志铭,材料写得更充实一点,或可填补五代历史。
       但是
     “狼烟诗影”告诉我,当地的李姓人和绝大多数人,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外省移民,仅有少许姓氏如“山姓”人为后来返乡的。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山、火井、唐王坝等地名溯源
                                                                                        凡丁
       古代地广人稀,地名稀少,往往一处地名表示一大片地区,随着人类发展和人口集中,因生产生活和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了地名,其中有些以地理特征命名,有些以同姓人聚居的姓氏命名,还有的以某建筑物或者建造年代命名……又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大与流动,新的地名不断产生,而且不断衍化甚至讹传,还有的对同一地名起源有着不同的解释。
       现以《灵山大佛碑记》涉及的地名作相关的历史溯源
       灵山
       灵山,是唐代人的叫法,因此处从风水角度看,东边气象颇似洛阳、長安紫雲皇气环绕,西边又有象征可挂印封侯的佛塔一座,而被称为灵山。此地名是《灵山大佛记》所揭示,可能是晚于“大兴”和“大同”地名起源年代原因,没有沿用下来。
       灵山,不是具体指哪一匹山,而是以今大同场为中心的一片山,好比白鹤山,不仅指建有鹤林寺的那匹山,还泛指原白鹤乡的一片山,这一片白鹤山中,历史上有十四座庙宇。
       同理,唐代人称的灵山也是指一片山区,包括九顶山、石笋山和今大邑的䢺坝、唐王坝、天宮庙等在内,古庙无数。
       其中的石笋山,除了高达十余米的大佛以外,还有长达数里的摩崖石刻和若干古迹。所以,武则天下诏开凿的灵山大佛和其它造像,总工程长达116年。
       灵山、大兴都是今大同的曾用名,也叫别称或别名。
       其中
       大兴,是东晋司马睿年号(318-321),此期间凿的一处造像年代是大兴,故名。
       大同,是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年号(535-546),此期间凿的一处造像年代是大同,故名。但大兴之名久用。
       1962年,邛崃与蒲江分县时,因蒲江县亦有公社名叫大兴,为示区别,邛崃的大兴公社改称大同公社。
       火井
       今大同古代曾属火井地区,按《灵山大佛碑记》中:“益州時有靈山三仙之氣象,龍有根源,三江九州,禹繼生龍脈子世根,咱兀築殿,固萬裏九州”理解,古代的火井地区与汶川接壤。
       引民国《邛崃县志》41p〈疆土志〉为证。宁缃考证: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包括)今崇、新、灌及大邑之地。”
       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覆盖;包括。
       故,古代火井和火井县地域,直接与今崇州和汶川交界,秦至汉唐时,皆属于临邛县的西北地区。
       此临邛县西北地方,因汉代人发明使用天然气和石油技术,逐渐被命名为:火井。
       火井县自隋大业十二年(616)改北周的火井镇设置以来,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并入大邑县为止,建县历史共668年。
       而火井地名出现的确凿时间,可追溯至东汉永平十六至十八年即:公元74-76年。
       据“狼烟诗影”调查,“唐王坝”(今属大邑)之圆觉洞摩崖造像处有一方碑记,纪录造像人为:“临邛火井石匠韩口口、口口口”,建造日期:永平口口年。可作为火井地名首次出现的确凿证据。
       而相关的早期史籍记载,一般只理解为:临邛县地方有火井。比如:东晋常璩(约291年-361年)《华阳国志》说:“火井江有火井。”记载的是火井江边有天然气井和油井。
      
       我国历代纪元表,只有东汉明帝刘庄年号为:永平。(共计十八年)即:公元58-76年之间。故“火井”地名的出现,不晚于东汉永平年间,也说明古火井县范围,包括今大同和大邑县西部地方。
       而且,在东汉时便开始修凿佛教造像和建造寺庙了。
       比如:“唐王坝”之“圆觉洞”石窟造像 和 大光明山普照寺。
       大光明山普照寺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4年。为全国第二座佛教寺庙,仅晚于东汉永平十年由汉明帝刘庄下诏创建的全国第一座寺庙—浴阳白马寺六年。
       而“唐王坝”之“圆觉洞”石窟造像,应在建造大光明山普照寺之后或同时,即东汉永平十六年至十八年间,即公元74-76年,不可能早于此时期!
       反过来理解
       古代大同地方,并非今有人认为的穷山僻壤,而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和印传佛教的重要通道之一!
       1958年公社化时,即以大光明山之名建光明公社,1962划归大邑,今属雾山乡。雾山乡以雾中山为名,雾中山因有东汉建的普照寺,又名大光明山,亦名天诚山。
       雾中山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地、为中国古代极为著名的一处佛教圣地。
       东汉永平十六(公元73)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来雾中山创建寺庙,被汉明帝刘庄敕赐寺名:大光明普照寺。
东晋时改名:天诚山显应寺,唐高宗时又奉旨复名:雾中山普照寺。明宣宗时更名:开化寺。明正统皇帝在雾中山敕建都纲院。杨升庵(新都人,明正德辛未状元)游历此山时,在“天国名山”坊题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明末清初战乱,雾中山的二百二十多座庵、寺大都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八月,大邑县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划重修古庙。
       清嘉庆《邛州志》载:“雾中山在大邑县北五十里。”
       但是
       唐武德三年(620)方才新置安仁县,县治所在今大邑县安仁镇。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制大邑县后,县治所方才从安仁迁鹤呜山脚。也就是说,东汉初建的普照寺和今属大邑的“唐王坝”之圆觉洞摩崖造像,在唐武德三年以前,皆属于临邛县。
       唐王坝
       唐王坝,又名:陶王坝、逃亡坝。
       地名起源有多种说法
       说唐王坝者:唐玄宗李隆基逃难四川时,曾经驻跸于此,故名。见清嘉庆《邛州志》;
       说陶王坝者:明代军队在此坝屯垦,屯兵首领有姓陶和姓王的。见《民国邛崃县志》;
       说逃亡坝者:明末张献忠剿屠邛时,远近居民逃兵于此,死亡甚多。也见《民国邛崃县志》。
       又
       清嘉庆《邛州志》大邑县古迹“接王亭”条记载:“唐王坝在县北雾中山前,昔称唐明皇幸蜀驻跸于此,或云蜀主孟昶巡游,此其行宫。”
       可见同一地名有多种说法很正常,是历史的印记,现代人犯不着去批判、纠正或者更改甚至删除,而应当传承和研究,从中挖掘历史。
       比如
       民间相传,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李隆基从陕西西南进入四川邛崃去成都避乱,在今南宝山、大同和原光明公社所在地—双河场等地方留下:
       玉玺河(今名玉溪河)—相传为唐玄宗经过此河时,玉玺失落河中;
       御林山(今名玉溪河)—相传驻扎过唐玄宗的御林军:
       望君顶(又名望军顶)—相传驻扎过唐玄宗的御林军。
       现再补充唐王坝和逃亡坝的民间说法各一
       唐王坝:被唐高宗封为杞王的“王皇李上金”曾奉旨来到临邛灵山(今称大同)为王皇后子女祈福和督工修造皇家寺庙,杞王李上金驻跸于此,故名。
       逃亡坝 或 逃王坝:南唐李后主李煜因宋太宗赵匡义欲毒杀之,逃难于此,故名。
       上述传民间传说,皆被宋大中祥符二年的《灵山大佛碑记》所证实。
       碑记中还有地名:南堂。今存,应是“南唐的谐音。
       此外还有一处地名为:石门坎。在今大邑县大飞水。
       石门坎:  上有宽达600亩的平整土地,相传是李煜为保一方平安而开辟的练兵场;另一说法是李煜还有复唐之梦想,故暗中招兵买马后在此进行演练。
       此说可参听“狼烟诗影”对唐光和访问的录音。
                                                                                                                                            2020/5/25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改
“仅晚于东汉永平十年由汉明帝刘庄下诏创建的全国第一座寺庙—浴阳白马寺六年。”中的浴阳白马寺,应为:洛阳白马寺。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
       大同:为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年号(535-546),此期间兴建“白云院”寺庙,因《白云院碑记》落款为大同年号,故名。
       大兴:指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建“白云院”寺庙,因《白云院碑记》中有“梁皇大兴”句,故名。
       此后“大同”及“大兴”地名并存,时用大同,时用大兴。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与《灵山大佛碑记》人物相关的地名出处
       失子坡:武后天授二年(691),杞王李上金与李素节(唐高宗李治与萧淑妃之女)密谋反武则天,泄秘后逃难于此,儿子李义荀病死于一处坡地。李上金将子寄于望云庵中,又在天竺寺寻得棺材,葬于望云庵后坡地,此墓今在。
       失子坡地名经演变后为:石子坡,简称:石坡。
       后来,李上金与李素节密谋处名曰:官厅。天竺寺更名为:插灵庵;望云庵后山名:皇坟山,山顶名:皇坟顶;望云庵更名为:铁佛寺。明末清初张献忠烧毁铁佛寺后仅余32尊铁佛,民国时期,周家重修铁佛寺后改名为:寄子院。
       附
       失子坡地名起源的另外说法
       旧县志《成都旧事》载:“石子坡多古庙,五里有寄子院,土人相传为蜀王孟昶寄子处,考其碑亦有此说……然正殿金身大佛三尊,铸有万历字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灵山佛祖和观音神龛像(部分)拍摄:狼烟诗影

085229wrazq233a993q2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30b7ab6521d1c47848941212a598fd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085100o7iipza8zzyziq8f.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6f674a917f1611d199f631381974b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4af8286203551312b0d8e7aee8d8eb4_看图王.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4af8286203551312b0d8e7aee8d8eb4.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